李劍鋒 江國勇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72)
青龍水電站位于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境內,是白水江干流九寨溝縣河段水電規(guī)劃“一庫七級”開發(fā)方案的第7級電站。首部樞紐閘址位于九寨溝縣雙河鄉(xiāng)下游1.2 km的下馬崖,地面廠房位于青龍橋上游約50 m的一級階地上,左岸引水隧洞長約13.7 km,利用落差110 m,裝機容量102 MW,隧洞斷面形式為馬蹄形,開挖底寬6.7 m ~7.75 m,高 8.85 m ~9.9 m。隧洞垂直埋深一般130 m~430 m,最大達560 m,最小埋深約為50 m。隧洞區(qū)共設6個施工支洞。
引水隧洞布置于白水江左岸,隧洞穿越區(qū)山體雄厚,地形陡峻,沿線發(fā)育5條沖溝,除抹地溝切割深度較大外,木正溝、大壩溝、牧馬溝、梨兒溝切割深度較小、縱坡降較大,抹地溝、木正溝、梨兒溝常年流水。
工程區(qū)出露地層為二迭系下統(tǒng)黑河組(P1h)淺變質巖系,巖性為一套濱、淺海交互相沉積的碳酸巖和部分碎屑巖,按巖性組成、沉積韻律及巖相的不同,劃分為上、下兩段。上段(P1h2)巖性為薄層灰?guī)r、中厚層角礫灰?guī)r、中厚層硅質條帶灰?guī)r,夾變質砂巖、炭質千枚巖、板巖等;下段(P1h1)巖性以薄層~薄板狀灰?guī)r與中厚層(角礫)灰?guī)r、結晶灰?guī)r相間出露,中厚層灰?guī)r局部夾變質砂巖、板巖,以及花崗斑巖巖脈。其中2號施工支洞~3號施工支洞間的調整洞段(P3~P5)地層為下段第三~七亞層
隧址區(qū)在構造上位于玉瓦~南坪地塊內的陵江~青龍背斜西南翼近背斜軸部,宏觀上屬單斜構造,地層總體產狀為N25°~40°W/SW(NE)∠60°~80°,與河流近平行。
1)2號施工支洞原設計長度516 m。開挖至樁號0+447.5 m掌子面巖性為厚層狀灰?guī)r,巖體堅硬新鮮完整,部分滲滴水,為Ⅲ級圍巖。
2)3號施工支洞設計長度486.3 m。開挖揭示0+264 m~0+486.3 m段為中厚~厚層狀灰?guī)r,其中0+264 m ~0+374 m段圍巖裂隙發(fā)育,巖體較破碎,呈塊裂結構,滲滴水,為Ⅳ級圍巖;0+374 m~0+486.3 m巖體新鮮堅硬,較完整,局部滲滴水,為Ⅲ類圍巖。開挖至0+486.3 m處,巖性為薄層~薄板狀灰?guī)r夾少量板巖、千枚巖,層面裂隙發(fā)育,層間結合力差,為Ⅳ級~Ⅴ級圍巖。
隧址區(qū)地層巖性復雜,各層位巖石力學性質差異較大。其中中厚層狀角礫灰?guī)r、中厚層狀硅質條帶灰?guī)r、中厚層狀結晶灰?guī)r的圍巖穩(wěn)定性較好,除少量破碎巖體屬Ⅳ級圍巖外,一般屬Ⅲ級圍巖。而薄層~薄板狀灰?guī)r、板巖、千枚巖因層間結合力差,尤其是巖層陡傾與洞壁小角度相交時,圍巖穩(wěn)定性差,圍巖類別為Ⅳ級~Ⅴ級。因此,引水隧洞洞線的設計原則上位于圍巖級別較高的中厚層狀角礫灰?guī)r、硅質條帶灰?guī)r及結晶灰?guī)r等層位中,主洞與支洞交匯段應力較集中,應盡量選擇圍巖較穩(wěn)定的中厚層狀灰?guī)r中。
但因隧洞埋深較大,隧址區(qū)變質巖巖性組合復雜,巖層產狀變化大,且斜坡淺表部巖層傾倒變形強烈,受勘察工作量等的限制,設計階段對地層層位的確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根據(jù)上述支洞揭示地質條件,修正完善了引水隧洞1 245 m平切面工程地質圖(見圖1)。
1)若2號施工支洞按原設計方案開挖,在主支交匯段地層巖性將由中厚層狀灰?guī)r漸變?yōu)楸印“鍫罨規(guī)r夾板巖、千枚巖,且受木正溝溝水影響,從0+350 m地下水逐漸增大,位于木正溝越近地下水將越豐富,不利于圍巖的穩(wěn)定;支洞樁號0+447.5 m處為厚層狀灰?guī)r,巖體新鮮堅硬,較完整,部分滲滴水,為Ⅲ級圍巖,該處垂直埋深大于300 m,基本滿足主支交匯處圍巖條件。
2)若按原設計方案,隧洞P4~P5段(段長2 150 m)在薄層~薄板狀灰?guī)r夾少量板巖、千枚巖中穿行,且洞向與巖層走向近于平行,圍巖以Ⅳ級~Ⅴ級為主。
圖1 青龍水電站引水隧洞高程1 245 m平切地質圖(P3~P5段)(1: 5 000)
表1 隧洞P3-1~P5-1段圍巖成果表
上述分析表明,原設計洞線方案不利于隧洞圍巖的穩(wěn)定。根據(jù)上述洞線設計原則,P3~P5洞段洞線調整如下:
1)確定2號支洞樁號0+447.5 m、3號支洞樁號0+412 m為主洞與支洞的交匯處,均位于圍巖條件較好的中厚層狀灰?guī)r中。
2)將P3,P4分別調整至P3-1和P4-1點,使該段洞線與巖層走向交角由47°增大為52°,有利于圍巖穩(wěn)定;該段開挖后,Ⅳ類圍巖洞段初期支護以噴錨掛網支護為主,Ⅲ類圍巖洞段以噴混凝土封閉圍巖為主。
3)將P5調整至P5-1,并與P4-1點相連,使該洞段位于圍巖條件較好的中厚層狀灰?guī)r中。
調整后P3-1~P5-1間洞段圍巖巖性及圍巖級別見表1,調整洞段長4 060 m,其中Ⅲ級圍巖洞段長3 603 m,Ⅳ級圍巖洞段長457 m。
1)對于巖性復雜且產狀變化大的深埋引水隧洞,因受勘察工作量的限制,設計階段根據(jù)地表地層界線推測深部隧洞地層層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隧洞圍巖的地質條件可與實際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施工階段應尤其重視施工支洞的地質工作,對前期地質資料進行修正完善,進而論證洞線布置的合理性。
2)在與河流小角度展布的陡傾巖層區(qū)修建隧洞,在確保引水線路總長變化不大的前提下,應充分利用圍巖穩(wěn)定條件較好的厚~中厚層狀地層,且應盡可能呈大角度穿越圍巖穩(wěn)定條件差的薄~薄板狀地層(如板巖、千枚巖),使之有利于圍巖穩(wěn)定,減小施工難度,加快施工進度,節(jié)省初期支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