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琴
2012年伊始,NASA就將這幅高清的X級太陽耀斑照片贈予世人欣賞。太陽耀斑(又稱色球爆發(fā))是太陽表面突然釋放能量,噴射出高能帶電粒子而形成的壯觀場面,其壽命僅有幾分鐘至幾個小時。此圖是由X射線望遠鏡捕捉到的,它顯示了從等離子體中射出的物質(zhì)被加熱到800萬攝氏度。雖然X級耀斑是所有太陽活動中最強烈的一種,會影響到地球上空的衛(wèi)星、航天員以及地表的電網(wǎng),但是并不會帶來人類毀滅性災(zāi)難造成世界末日。
大型X級太陽耀斑
北美星云即NGC7000,距離地球約1800光年,因其在可見光波段下的形狀酷似美國東部直到墨西哥灣的海岸線而得名。這幅組合圖是相同視場不同波段下的北美星云,其中包括可見光波段(左上)、可見光與紅外波段疊加(右上)、紅外波段(左下)以及多通道紅外影像(右下)。由于斯必澤空間望遠鏡在紅外波段高度敏銳,它能察覺被氣體和塵埃層層包裹的新生恒星,使得目前探測到的候選恒星數(shù)量猛增至2000多顆。由此看出,北美星云是孕育恒星的搖籃。科學家根據(jù)這些影像猜測,有一組大質(zhì)量恒星可能潛伏在“墨西哥灣”背后,為北美星云提供著能量。
百變的北美星云
看著這璀璨的群星,就像打開了皇帝的珠寶箱,頓時讓人覺得琳瑯滿目。照片中的深空天體是一個球狀星團,名為NGC6752,位于孔雀座,離我們約有13000光年。它已經(jīng)在天空中閃耀了100多億年,而我們的太陽系從誕生至今也只有50多億年,因此它已在最古老星團列表中榜上有名。一般說來,球狀星團里的絕大多數(shù)恒星應(yīng)該誕生于同一時間,但在這張照片中可見到許多的藍色脫序星(blue straggler stars),這些星比它周圍的星要年輕。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球團核心有相當大比例的恒星是多星系統(tǒng),因此有一種理論認為藍色脫序星可由恒星在高密度的恒星環(huán)境中合并和碰撞而產(chǎn)生。
NGC6752的核心
冬夜的月暈
在匈牙利的南布達佩斯,二月的滿月有時也被稱為“雪月”。攝影師在2012年2月2日拍下了這幅景致,雖然當時的月亮還沒滿相,地上也無皚皚白雪,但是在寒冷的冬夜,月光被天空中的冰晶薄云折射后造就出了壯麗的月暈,同樣訴說著自然的傳奇。乍一看,明亮的月球和那帶著淡彩色的月暈像是輕盈的蒲公英,剛剛脫離枯枝欲飛向遠方。若仔細觀察星空背景會發(fā)現(xiàn),最易辨認的獵戶座正位于月暈的左下緣,典型亮星畢宿五(金牛座α)位于月亮的正下方,繼續(xù)向月球的右方看去,約在月暈半徑的二分之一處,著名的昴星團正熠熠生輝。
此圖是2010年哈勃空間望遠鏡的WFC3相機拍攝的船底座星云組圖之一,曾作為美國航宇局慶祝哈勃升空20周年的精美禮物獻給廣大天文愛好者。該復合圖像中絢麗的顏色反映了“巔峰”的物質(zhì)成分:藍色代表氧,綠色代表氫和氮,紅色代表硫。在圖片的頂部和中部均看到一對噴流(HH901和HH902),它們表明新的恒星正在誕生。年輕的恒星發(fā)出致密的恒星風和強烈的紫外輻射侵蝕著氣體云。星云的低密度區(qū)域被撕碎,密度較高的區(qū)域仍然堅持抵御著,并逐漸形成圖中的支柱形狀。陡峭的頂峰被稀疏的氣體云籠罩著,正如那句“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張養(yǎng)浩)?!?/p>
史前黑洞
這幅藝術(shù)圖描繪的是一個最古老的超大質(zhì)量黑洞(中心的黑色區(qū)域),它處在一個擁有很多恒星的年輕星系核心。黑洞周圍的氣體漩渦被稱作吸積盤(accretion disk)。通常,吸積盤被一種塵埃環(huán)所包圍,但是對于超大質(zhì)量黑洞來說沒有塵埃環(huán),只剩下氣體盤可被觀測到。這是因為早期的宇宙環(huán)境非常干凈,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分子聚集成團,形成塵埃顆粒。隨著它們的成長,吞噬更多質(zhì)量,它們才開始吸積塵土形成環(huán)。天文學家用NASA的斯必澤空間望遠鏡發(fā)現(xiàn)兩個這樣的早期天體,它們可追溯至130億年前。這項發(fā)現(xiàn)有助于人類認識宇宙的起源,探索早期黑洞、星系以及恒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