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華
薛海華:女,本科,主管護師
新生兒毒性紅斑又名新生兒變應性紅斑,發(fā)病原因不明,發(fā)生于生后1~4 d,表現(xiàn)為面、頸、胸、背、臀及四肢紅斑、丘疹和膿皰疹短暫性皮膚病,新生兒發(fā)病率為20% ~70%[1]。金漢珍等[2]在其實用兒科學中指出患兒毒性紅斑無不適感,多在1~2 d內(nèi)迅速消退,但實際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新生兒持續(xù)3 d以上,自消緩慢,有一部分激發(fā)皮膚感染甚至發(fā)展成為膿皰瘡,如不早期干預易發(fā)生院內(nèi)感染,將會延長住院天數(shù),增加新生兒抗菌藥物使用率,加重患兒家庭經(jīng)濟負擔。復合碘消毒劑由碘與氯己定的水溶性電荷遷移絡合而成的淡黃色半透明水狀物,無刺激性氣味。筆者發(fā)現(xiàn),用復合碘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有顯著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本院產(chǎn)科出生出現(xiàn)毒性紅斑263例,其中男123例,女140例。將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136例,對照組127例。紅斑首發(fā)時間、性別、體重、分娩及喂養(yǎng)方式等資料比較,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新生兒學》[1]之新生兒毒性紅斑臨床診斷標準。(1)在出生后4 d內(nèi)起病。(2)皮損表現(xiàn)為紅斑、丘疹、風團和膿皰疹。(3)皮損分布,可發(fā)生于任何部位,如面、肩、背、臀部及四肢等。
1.3 治療方法 傳統(tǒng)認為新生兒毒性紅斑有自限性,一般不須治療,對照組按本院新生兒母嬰同室護理常規(guī),病房維持室溫22~24℃,相對濕度55% ~65%?;純阂路?、尿布柔軟透氣由醫(yī)院統(tǒng)一提供。每天護士為患兒洗浴1次水溫為38℃,做到1人、1巾、1盆,避免交叉感染。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用復合碘消毒棉簽外涂患處,每日2次。復合碘消毒棉簽主要成分:氯己定碘含有效碘0.18% ~0.22%;醋酸氯已定0.10% ~0.12%。
1.4 觀察指標 皮損嚴重程度按3級評分法分別統(tǒng)計紅斑、丘疹、風團及膿皰疹。分級標準:輕度,散在彌漫性紅斑色淡;中度,彌漫性紅斑伴散在丘疹及風團;重度,丘疹密集伴有膿皰。療效評定標準:控制,紅斑1~2 d消失,皮損100%消退;顯效,紅斑2~3 d消失,皮損消退>70%;有效,紅斑3~4 d消失,皮損消退>30%;無效,紅斑5 d以上未消失,皮損消退<3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PEMS 3.1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wǎng)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 α =0.05。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復合碘消毒劑中的氯己定碘是一種氯己定與碘的絡合物,能同時釋放碘分子及氯己定,氯己定是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可與碘協(xié)同,吸附于細菌表面,破壞細胞膜使細胞組成滲漏,同時具有強氧化作用,不僅對革蘭氏陽性、陰性菌有較強的殺菌、抑菌作用,對病毒也有滅活作用。魏蘭芬等[3]檢測結果表明,小鼠急性經(jīng)口毒性屬于實際無毒類,小鼠蓄積毒性屬弱蓄積毒性,小鼠骨髓微核實驗陰性;家兔急性皮膚刺激實驗、眼刺激試驗均顯示無刺激性。新生兒皮膚薄嫩,角質(zhì)層發(fā)育差,皮膚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膚中含水量較多,pH值較高,使用復合碘消毒棉簽對新生兒毒性紅斑早期涂抹,是安全無毒切實可行的。
新生兒毒性紅斑其發(fā)病機制可能是一種即刻型變態(tài)反應,由紅斑演變而成的膿皰早期主要聚集嗜酸細胞[4],所以無需使用抗菌藥物,使用復合碘消毒棉簽對新生兒毒性紅斑早期涂抹,對紅斑及周邊皮膚進行有效消毒滅菌,減少外源性細菌及病毒的侵入,為紅斑早期消退提供了安全環(huán)境。表1顯示,復合碘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較常規(guī)治療組效果顯著。
近年來,對新生兒紅斑局部用藥的臨床驗證多于全身用藥的臨床驗證,抗菌藥物的慎重使用,故復合碘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且價格低廉,臨床使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871-872.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59.
[3]魏蘭芬,許 激,徐彩菊,等.楊馳復合碘消毒液消毒效果及毒性檢測[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2,1(1):16 -19.
[4]BenrierV,Weill FX,Hirigoyen V,et al.Skin colonization by Malssezia species in neonates:a Prospective study and relationship with neonatal cephalic pustulosis[J].Areh Dermatol,2002,138(2):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