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根,李建東,唐 濤,蘇五星
(空軍預警學院,武漢430019)
隨著紅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反輻射導彈(ARM)已經(jīng)由單一制導發(fā)展為多模制導,僅靠雷達電磁誘餌不能誘偏復合制導的ARM,因此有效對抗加裝紅外制導導引頭的ARM,已經(jīng)成為當前提高雷達裝備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1-2]。利用紅外誘餌彈對抗具有紅外制導能力的ARM是一種既經(jīng)濟、效果又好的手段[3],本文將加以研究。
目前裝備的紅外制導導彈多數(shù)仍是被動點源探測、比例導引的制導機制。當在其尋的頭視場內出現(xiàn)多個目標時,它將跟蹤等效輻射中心(又稱矩心),如圖1所示。
圖1 雷達紅外誘餌彈工作原理圖
導彈導引頭鎖定目標雷達后,跟蹤目標雷達(見圖1中的1)。當紅外誘餌和雷達同時出現(xiàn)在導引頭視場內時,導引頭跟蹤二者的等效輻射中心,即能量質心(見圖1中的2)。紅外誘餌彈的輻射強度遠遠大于雷達,所以能量質心偏向誘餌彈一方,而紅外誘餌和雷達在空間上是逐步分離的,而且與雷達的分離越來越遠(見圖1中的3)。導彈的瞄準點一步步被誘餌彈吸引,直到雷達從導引頭的視場內消失,這時導引頭就只跟蹤輻射強度大的誘餌彈了(見圖1中的4)。
紅外誘餌彈抗ARM效能依其使導彈產(chǎn)生的脫靶量的大小來衡量,抗ARM成功的判據(jù)是使導彈的脫靶量大于導彈的殺傷半徑,并且要保證一定的安全系數(shù)即產(chǎn)生安全脫靶量。其實現(xiàn)條件是紅外誘餌彈與其所保護的雷達相比有足夠大的紅外輻射強度(一般是目標輻射強度的2倍以上),并有一定的相對分離速度[4]。
對于點源式紅外導引頭,誘餌彈對其干擾形式是質心干擾,即當燃燒的紅外誘餌彈和雷達同處在導引頭瞬時視場內時,導引頭將跟蹤紅外誘餌彈與雷達目標的紅外輻射能量中心,或稱質心。因此分析紅外誘餌彈抗ARM效能時,分以下幾個步驟:
(1)判斷導引頭瞬時視場內的紅外輻射源
如圖2所示,A點為導彈所處位置,AO方向是導引頭光軸方向,P點為紅外輻射源,圖中虛線表示導引頭的瞬時視場,q為AO和AP 的夾角,θ為導引頭瞬時視場角。當時,輻射源P位于導引頭瞬時視場內;否則,輻射源P不在導引頭跟蹤范圍內。
圖2 紅外導引頭與紅外輻射源幾何關系圖
判斷結果:①瞬時視場內僅有雷達輻射源,此時導引頭跟蹤雷達;②瞬時視場內僅有紅外誘餌彈輻射源,此時導引頭跟蹤紅外誘餌彈;③瞬時視場內既有雷達輻射源又有紅外誘餌彈輻射源,此時導引頭跟蹤二者的能量質心;④瞬時視場內沒有任何紅外輻射源,此時導引頭將搜索框架視場范圍內的目標,結果可能重新捕獲目標輻射源,也可能捕獲不到任何輻射源。
(2)確定視場內紅外輻射源的能量質心
如果瞬時視場內的輻射源不止一個,則需要計算多個輻射源的能量中心,作為導引頭跟蹤的目標。當瞬時視場內有n個紅外輻射源時,每一時刻導引頭跟蹤質心位置可以由式(2)確定[5-7]:
式中:Ii為第i個輻射源的紅外輻射強度;Ri為第i個輻射源距離導彈的直線距離;(xi,yi,zi)為第i個紅外輻射源的位置坐標。
(3)經(jīng)過1個時間步進后,再次判斷導引頭瞬時視場內的紅外輻射源目標。如果視場內有雷達和紅外誘餌彈,依據(jù)式(1)~式(3)確定新的跟蹤點;如果視場內只有紅外誘餌彈,則導彈將攻擊誘餌,并且修正航線,直至落地;如果視場內只有雷達,則導彈將攻擊雷達,并且修正航線。
(4)確定導彈的脫靶量,評估系統(tǒng)抗 ARM效能。
設ARM攻擊方位角Ω在0°~360°內均勻分布,攻擊角δ在0°~90°內均勻分布。
圖3的仿真條件為:導彈末端速度Vrel=600m/s,導彈過載系數(shù)nx=9,雷達紅外輻射強度Iradar=665W/sr,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Idecoy=200W/sr,導彈瞬時視場角Δθ=2°,誘餌彈距離雷達的距離r=100m。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如圖3所示。
對于目前尚未開通的航線,建議深圳港以適當密度開通與欽州、北海、清遠、貴港、南寧地區(qū)的水上“巴士”航線;與東莞水上“巴士”航線的經(jīng)濟性較差,短期內開通水上“巴士”的必要不大.
圖4的仿真條件為:Vrel=600m/s,nx=9,Iradar=665W/sr,Idecoy=665W/sr,Δθ=2°,r=100m。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如圖4所示。
圖5的仿真條件為:Vrel=600m/s,nx=9,Iradar=665W/sr,Idecoy=2 000W/sr,Δθ=2°,r=100m。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如圖5所示。
從以上仿真結果可以看到:
圖3 Idecoy=200W/sr時,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圖
圖4 Idecoy=665W/sr時,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圖
圖5 Idecoy=2 000W/sr時,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圖
(1)當紅外誘餌彈發(fā)射時導彈距離雷達的距離過?。? 000m以內)時,導彈脫靶量為0m,這是因為發(fā)射距離過小時,誘餌彈不在導彈紅外導引頭瞬時視場內,亦起不到抗ARM的作用。
(2)當紅外誘餌彈發(fā)射時導彈距離雷達的距離介于2 000~6 000m之間時,導彈脫靶量呈現(xiàn)上升態(tài)勢,這是由于此時導引頭開始跟蹤雷達和誘餌彈能量質心,并隨著發(fā)射距離的增大,導彈脫靶量增大,特別在5 000~6 000m之間,脫靶量增大趨勢最強。
(3)當紅外誘餌彈發(fā)射時導彈距離雷達的距離介于6 000~10 000m之間時,脫靶量呈現(xiàn)定值狀態(tài),這是由于隨著發(fā)射距離的增大,導引頭開始分辨2個紅外輻射源的位置由導引頭的瞬時視場角決定,不依賴于誘餌彈的發(fā)射距離。
(4)當紅外誘餌彈的紅外輻射強度小于雷達的輻射強度時,導彈落點偏向雷達,最大脫靶量較??;當紅外誘餌彈的紅外輻射強度大于雷達紅外輻射強度后,導彈脫靶量大,落點偏向紅外誘餌彈,而且,脫靶量基本上不隨Idecoy的變化而有大的變化。
圖6的仿真條件為:Vrel=600m/s,nx=9,Iradar=665W/sr,Idecoy=2000W/sr,Δθ=2°,r=50m。
圖6 r=50m時,紅外誘餌彈燃燒點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圖
圖7的仿真條件為:Vrel=600m/s,nx=9,Iradar=665W/sr,Idecoy=2 000W/sr,Δθ=2°,r=100m。
圖8的仿真條件為:Vrel=600m/s,nx=9,Iradar=665W/sr,Idecoy=2 000W/sr,Δθ=2°,r=150m。
從以上仿真結果可以看到:
(1)當r=50m、誘餌彈發(fā)射距離介于0~1 000m時,導彈脫靶量為0m;當r=100m、誘餌彈發(fā)射距離介于0~2 000m時,導彈脫靶量為0m;當r=150m、誘餌彈發(fā)射距離介于0~3 000m之間時,導彈脫靶量為0m,這是因為誘餌彈發(fā)射距離(誘餌彈發(fā)射時,導彈距離雷達的距離)越小,導引頭瞬時視場內發(fā)現(xiàn)誘餌彈的可能性越小。
圖7 r=100m時,紅外誘餌彈燃燒點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圖
圖8 r=150m時,紅外誘餌彈燃燒點對抗ARM效能的影響圖
(2)導彈脫靶量的最大值與r的值直接相關。
(3)在r=50m情形下,誘餌彈發(fā)射距離位于3 000m左右時,導彈脫靶量開始達到最大;在r=100m情形下,誘餌彈發(fā)射距離位于6 000m左右時,導彈脫靶量開始達到最大;在r=150m情形下,誘餌彈發(fā)射距離位于9 000m左右時,導彈脫靶量開始達到最大。
從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和誘餌彈燃燒點對抗ARM效能來看,得到以下結論:
(1)紅外誘餌彈輻射強度不應小于雷達的紅外輻射強度。
(2)誘餌彈的燃燒點與雷達的距離不能過大,亦不能過小,理想的配置距離為60~100m之間。
(3)不考慮誘餌彈燃燒時間范圍限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誘餌彈發(fā)射距離越大,誘餌彈的誘偏效果越好。
[1]付偉.對反輻射武器的對抗技術[J].火控雷達技術,2001(12):31-37.
[2]王立文.雷達的“克星”——反輻射導彈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J].International Aviation,2002(2):26-28.
[3]蔣耀庭,孫曉明.紅外誘餌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紅外技術,2001,23(5):24-28.
[4]王永仲.現(xiàn)代軍用光學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王喜焱.反輻射武器的技術特點及對抗措施[J].情報指揮控制系統(tǒng)與仿真技術,2002(5):15-19.
[6]LI Ning-jing.Radar ECCMs new area:anti-stealth and anti-ARM[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Review,1995,31(3):1120-1127.
[7]汪朝群.紅外誘餌對紅外制導導彈的干擾特性及仿真[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1,30(4):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