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一、習以為常
中央電視臺近日報道:有些地方出現(xiàn)勾兌豆?jié){,即用水和香料兌在一起冒充豆?jié){;三年前牛奶摻三聚氰胺,害得人們殺掉一大批奶牛,超市里的牛奶無人問津;食品中含有毒或致癌物質(zhì),以致近年各種疾病頻現(xiàn);大學教授抄襲;中小學生上學時間過長;成本不到十萬元的住房,售價漲三倍、五倍甚至十倍,房地產(chǎn)商都是國內(nèi)首富;有的民工進城辛辛苦苦一年卻要不到工錢;窮困潦倒奄奄一息的病人無錢治?。或_子防不勝防,有關部門束手無策,只能“教你幾招”防騙……難道問題真的解決不了嗎?難道真的防不勝防嗎?難道真的無法整治嗎?
不是吧?如若真的無法解決,為什么有的地方能解決?為什么有的領導能解決?蓋因習以為常。農(nóng)村有句形象而深刻的俗語:“虱子多了不咬人?!绷曇詾槌箛耩B(yǎng)成麻木不仁的習性,久而久之,就成為魯迅先生筆下的“國民性”了。
選題二、學門技藝
人的記憶力、精力都是有限的,一生中能有一項專門技藝就很不錯了??墒乾F(xiàn)在的家長,總希望子女既精通數(shù)理化,又把文史地學得呱呱叫,說演彈唱樣樣通,外語也出眾,還能在體育競技中有出色的表現(xiàn)。于是孩子們只好疲于奔命,結果,體力透支,體質(zhì)下降。
門門功課都優(yōu)秀,當然十分可喜,可對絕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于是在學校、在課堂,“填鴨式”、“背書”、“背單詞”、“背公式”一直是學生們(從小學到大學到研究生)的理念與思維。中國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此有無關系?
選題三、獨立自主
許多先賢傳記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主人公從少年或青年起,都有明確的志向,因此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的精神。比如有的有遠航出海的抱負,有的立志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的決心當教師,有的發(fā)誓研究天文學……但是,這些可能不被家長認可。因為現(xiàn)在的家長大多注重實惠,所以竟出現(xiàn)一個公務員位置數(shù)百名應屆畢業(yè)生去“搶”,竟出現(xiàn)一個電影學院逾千人報考演員……
孩子沒有自主權,完全聽憑家長的安排,家長百分之百包辦了孩子的志向和理想:一、大城市;二、穩(wěn)定的工作;三、待遇高的單位;四輕松享受型的所在……
因此,我們很難出現(xiàn)杰出的學者和影響世界的專家,很難出現(xiàn)大師,很難出現(xiàn)拔尖人才。不是說平凡的人不重要,也不是說那些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十大先進人物、十大模范人物不重要,不是的,我們該反思的是為什么出不了世界性的科技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