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強
有人以為放下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梭羅說,放下越多,就越富有。但對有的人來說,放下是一種無奈。他們放下的,比任何人都多,但他們,卻不比任何人富有……
他們生活在繁華城市的角落,默默地流著汗。沒有他們,道路或許不再整潔,城市或許再無高樓。他們,就是卑微的農民工,我們的兄弟姐妹。
家鄉(xiāng)貧窮,為了改善生活,他們放下子女,放下農具來到城市工作,從年頭到年尾,勞作不息。被他們放下的子女,或許變得封閉、自卑,缺乏父愛、母愛的滋潤,他們無法像城里的孩子一樣茁壯成長。為了生計,農民工放下的是自己最大的財富,自己的骨肉,自己的將來。但,誰又能補償他們這如此無奈、如此痛苦的放下?
來到城市,他們放下的更多。
他們放下自尊,做城市人不愿做的、最臟的、最累的工作。工作量大,回報少,起早貪黑,甚少休息,在城市哪個角落,你看不到正在努力工作默默付出的他們?而你是否曾嫌他們臟、他們臭而避開他們?沒有他們的付出,沒有他們的放下,我們哪有越來越高的大廈,哪來筆直通暢的馬路,哪來潔凈整齊的大街?
他們放下身體健康。為了盡早攢夠錢,他們吃得隨便,穿得單薄,住得簡陋,甚至是生病了,也可能不敢邁進收費奇高但正規(guī)的醫(yī)院,只愿去那些簡陋的小診所,草草解決,甚至不休息,第二天就繼續(xù)工作。然而,卻仍有老板狠心地拖欠他們的工資,克扣他們的工錢,讓他們更窘迫,以致他們不得不放下生命,去奪回屬于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樣的放下,是著急更是無奈,更是對那些冷血至極的老板、雇主的最真實的控訴。
農民工們放下的還有更多,放下對子女的教育,放下應有的權利……他們放下這么多,不應就像梭羅所說,越富有?那為什么在深入研究城市中的農民工后,我們卻發(fā)現,梭羅的話更像是謊言?
多么希望能給我們默默奉獻的農民工一次機會,在他們放下子女的痛苦、放下自尊的無奈、放下健康的同時,能換來幸福與歡樂,換來全心全意地去補償他們所放下的一切,換來對他們默默建設我們生活環(huán)境工作的回報。
(作者系廣州大學附中學生)
·點 評·
【教師點評】
本文以獨到的眼光、悲天憫人的情懷,關注著這樣一個極易被人忽略的群體——農民工。他們放下家庭,放下尊嚴,放下健康,放下許多權利,而所獲甚微!作者嚴肅而深沉地關注著這一群人的生活現狀與命運出路;給出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對梭羅的說法提出疑問,同時也對這個社會進行了良知的拷問!關注現實,關注人生,關注弱勢群體,這樣的學生才可能是未來社會的希望!
(廣州執(zhí)信中學高級教師 都昌其)
【非師點評】
首先說審題。這是一篇材料作文:“梭羅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認為,放下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也有人認為,不放下是一種堅守,是一種精神?!倍疚乃f的農民工的“放下”,其實毋寧稱之為“舍棄”。如果題目只有“放下”二字,則詞義稍變,尚有可說,然而題目帶有解釋,梭羅的話,“有人認為”、“也有人認為”的并列,實際上已經規(guī)定了“放下”的詞義,即對欲望、目標、信念的擱置與解脫。用“放下”來論說放下農具、放下自尊、放下健康、放下生命,委實屬于對題目的曲解。
其次說說主題。對底層的同情,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乃至質問,都是一個年輕人應有的情懷。然而這又是一種很容易模式化的做法。1933年,朱自清改高中作文卷曾感慨“這一回卷子里,洋車夫可真死得不少”,說明這種模式化由來已久。我的建議是,這種大感慨,要從小事、實事、貼近生活的事寫起,事情走向什么樣子,就寫成什么樣子,一定不要選擇材料來遷就預定的結論。一要看到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二要保持獨立的思考,先有疑,再釋疑,而非直達結論。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 楊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