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水羽衣
情感,是生命最動人的元素
一位母親一直反對孩子看那種“有抒情傾向的文章和書籍”。翻開一本書,只要看到一段“感情流露太強的文字”,她就決不允許把它放到家里的書架上,更不允許孩子沉浸其中。她喜歡孩子去閱讀理論性質(zhì)的書籍,包括雜文、時評之類的文章,而諸如跟數(shù)學、物理、化學相關的書籍,她在購買和推薦時幾乎稱得上毫不猶豫……
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認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里,一個人太有感情不是什么好事。因為多愁善感會影響一個人的競爭力,會讓一個孩子變得怪里怪氣、傻乎乎的。
聽了這位母親的解釋,我真的不知道對她說什么好了。因為我在閱讀時,恰恰要看那本書是不是感情飽滿,能不能讓我變得柔軟、感動乃至落淚。我也一直希望自己成為感情豐富的人,在寫作時能夠做到情感的自然流露;結交朋友時,也是這樣。感情貧乏的人肯定不能吸引我,更不能走到我的內(nèi)心深處。我重感情甚至重過其他,一個理智到冷漠的人,我覺得他恰恰丟掉了最寶貴的東西。
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人有情感比沒有情感好,情感豐富比情感貧乏好,情感也許不會成為競爭的利器,但它一定會成為涵養(yǎng)生命和心靈的濕地;它不教人爭名爭利爭位爭成功,但它一定會引人向真向善向美,“讓我們獲得生命感”。要我向孩子們推薦讀物,抒發(fā)人類共有情感的作品和書籍一定不會缺漏,更不會有意識地回避;我甚至會堅持教育孩子們成為一個深情的人,而不是在競爭中變成一個冷漠的人。
這位母親的看法其實也代表了現(xiàn)在很多人的看法,一個感情豐富的人在今天確實會遭到莫名其妙的嘲笑。有人認為他傻,也有人認為他矯情。人們懷疑、嘲笑、排斥和打擊人類的感情也是有原因的,比如說競爭越激烈,人們能夠把握住的東西就越少。當他們感到外部世界變化太多、不可靠時,就不可能坦誠地“抒情”,就不可能對外人“動之以情”。再加上理想的幻滅、想象力的衰竭、對大自然的遠離等,一些人不信任感情甚至貶低、壓抑和傷害它就不難理解了。感情被貶值和荒漠化的表現(xiàn),正如《論抒情之九死一生》中所寫:“人們每天都在呼喊,卻沒有人傾聽;人們興高采烈地講著段子,卻不能從段子中獲得深刻的開心:人們有時也會流眼淚,因為悲慘的新聞或煽情的偶像劇,卻再沒有從腳踝升到心臟的傷心?!边@顯然不是鼓舞人心的事情,更不是什么讓人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事情。一個不能傾聽個人內(nèi)心的時代必然不是什么好時代,因為它會導致這個時代的心靈,幾乎都是懶洋洋毫無生氣,麻木毫無觸感。而當人們把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競爭和速度時,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樂趣也就喪失了,靈魂也只能在身后追趕得氣喘吁吁、如泣如訴了。
“抒情正在死去”,事實當然沒有這樣悲觀,因為生命永遠離不開真情實感,情感始終幽居在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這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事情。一個人越壓抑情感,情感就越想復活、越想洋溢。我們所要做的誠如沈從文講的:將濃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處,即使簡簡單單、隨心隨意的拼合也可見生命的蓬勃。“這點創(chuàng)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德優(yōu)美偉大的另一面。”
編輯邱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