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志
(福建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350108)
女裝的肩袖部造型是其整體造型中的一個重要視覺區(qū)域,人體的肩部是從肩頸點到肩峰的部位,服裝造型上所指的肩袖部是以肩峰為基準點到肩頸點、胸部及肘關節(jié)范圍內(nèi)的區(qū)域,這一區(qū)域是表現(xiàn)服裝造型特色和裝飾技法的重要位置[1]。在中西方的服裝史上,肩袖部的造型變化對服裝風格的變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的許多官服以寬大的坎肩體現(xiàn)著裝者的威嚴之氣,女子的霞帔在肩袖部作繁復的裝飾以體現(xiàn)端莊的氣質,民國時期的許多旗袍以窄小的包肩袖體現(xiàn)女子柔美秀氣的韻味;歐洲中世紀的許多男裝在肩袖部填充絮料來夸大男性肩袖部位的輪廓,強調厚重有力的陽剛之氣,女裝中夸大的拋袖造型體現(xiàn)女性端莊的氣質[2]。在近現(xiàn)代之前的許多歷史時期中,服裝的肩部和袖部是一個統(tǒng)一的視覺區(qū)域,在裝飾肩部的同時亦裝飾了袖部。自進入近代以來,歐洲工業(yè)化進程的推動,服裝穿著的功能性被放在首要位置[3],肩袖部繁復的裝飾手法逐漸消失,合體的肩部、袖部結構與清晰的肩袖部輪廓成為現(xiàn)代服裝造型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中國西化的服裝在民國至20世紀末的大部分歷史年代中,服裝的樣貌上基本都保持著這一簡潔的肩袖輪廓[4]。自新世紀以來,由于各種信息傳播媒介的大規(guī)模普及,時尚流行趨勢的變化速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范圍內(nèi)許多的國家及許多歷史時期的服飾特色和各種文化元素被應用到了服裝的設計中,服裝的造型千變?nèi)f化,日新月異,在這種時尚氛圍中,女裝肩部與袖部獨立的視覺區(qū)域觀念又逐漸被淡化,由于結構設計技術的進步,肩部與袖部的造型設計在視覺上被模糊與統(tǒng)一的同時,又不影響服裝穿著的功能性。
女裝肩袖部的造型對于服裝整體的造型風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女裝設計風格中男性化、中性化和女性化的相互轉化往往體現(xiàn)在肩袖部的造型變化上??浯蟮募绮枯喞獣古b偏向男性化,合體硬朗的肩袖輪廓會使女裝偏向中性化,肩袖部造型的壓縮產(chǎn)生的視錯覺會使女裝體現(xiàn)柔美雅致的女性化風格。女裝造型對于性別化風格的強調較多地反映在女職業(yè)裝造型的設計中[5]。在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女職業(yè)裝以寬大的墊肩結構體現(xiàn)女性硬朗的男性化風貌,服裝的樣式變化極少,清一色的著裝風格很難讓人論及其美感的程度[6]。自新世紀以來,中國的時尚產(chǎn)業(yè)迅猛發(fā)展,女職業(yè)裝的整體風貌有了極大的變化,在性別辨識上主要強調中性化和女性化,并且職業(yè)裝的穿著場合也逐漸模糊,出現(xiàn)了整體向休閑化和時尚化發(fā)展的趨勢,同一件服裝既可穿著于職場亦適合于休閑場合。
服裝造型上的肩點覆蓋著人體肩峰及附近的區(qū)域,這一位置的造型設計處于肩袖部輪廓最外端的位置,這一部位的設計在常規(guī)性的設計案例中大都屬于袖山造型的設計[7],而在裝飾點所處衣片結構的歸屬特征上,裝袖肩點的設計應分為袖窿結構裝飾、袖山結構裝飾及肩點視錯覺設計。如圖1所示,A款的肩袖部是普通的肩袖造型,肩點上沒有任何裝飾,亦無墊肩結構,肩袖部的輪廓較為真實地表現(xiàn)人體的輪廓,服裝的整體造型風格偏向女性化;B款的肩點裝飾屬于袖窿結構裝飾,裝飾的衣片附屬于袖窿結構上,雖然肩部的輪廓加寬了,但視覺上的肩點卻還在原來的位置,服裝的造型風格仍偏向于女性化,但與A款的肩袖部相比,B款的肩袖點裝飾使服裝的整體造型略顯更為干練的效果;C款的肩點裝飾屬于袖山結構裝飾,袖山的結構設計產(chǎn)生其方肩的造型,其肩點比人體實際的肩點略寬,肩袖部的外輪廓顯得極為硬朗,服裝的造型屬于中性化風格,與B款相比更多了一分干練的效果;D款的肩部造型屬于肩點的視錯覺設計,其造型手法結合了B款與C款的設計思路,只是裝飾點所屬的視覺區(qū)域被模糊化,D款肩點的裝飾片從視覺上看似乎屬于袖窿的附屬結構,而其實際卻屬于袖山的附屬結構,視覺區(qū)域的模糊主要是因為肩線長度的縮短和斜度的縮小,使得服裝的肩點正好處于人體的肩點位置,同時由于肩線和肩斜度的變化,使得肩寬產(chǎn)生向內(nèi)壓縮的視錯覺,由于視覺上肩寬的縮短亦使得服裝的造型效果偏向于女性化,方肩造型本屬于中性化的風格,被應用于肩點的視錯覺設計上,使得D款服裝的整體效果兼具柔美和干練的風格。
圖1 肩點的造型設計案例1
圖2 肩點的造型設計案例2
如上裝袖肩點的設計案例主要側重于服裝基本結構以外的附屬裝飾結構的設計分析,除此以外,裝袖肩點的設計還可利用肩部本身的衣片結構和附近區(qū)域的造型來進行裝飾,如圖2所示;A款肩部的造型偏向于中性化,由于衣身部位的裝飾,其肩部造型使得A款的整體造型與圖1的D款效果相近,即兼具柔美和干練的效果,A款肩寬與人體的肩寬一致,但在視覺上卻產(chǎn)生了肩寬變大的錯覺,這主要是因為其肩線形狀的設計而產(chǎn)生的效果,在無領式造型設計中,肩線中點內(nèi)側部分向上起翹,其產(chǎn)生的肩線形狀會使肩寬有向外膨脹的視錯覺,因此,可利用肩線造型的變化來達到肩點設計的目的;B款的袖窿、袖山及肩線均屬常規(guī)性的結構,衣片的肩寬與人體的肩寬一致,但在視覺上卻產(chǎn)生向內(nèi)壓縮及肩寬縮小的視錯覺,而產(chǎn)生這種視錯覺的原因在于B款弧形領片的造型形成肩部的視錯覺誘導因素。領片的弧形向內(nèi)壓縮,而使肩部亦產(chǎn)生向內(nèi)壓縮的視錯覺,因此,除了肩線,亦可利用裝袖肩點外圍造型的設計來達到肩點裝飾設計的目的。
插肩袖的結構大都被應用于運動休閑裝的設計上,近年來許多合體類時尚女裝亦應用了插肩袖的設計,但現(xiàn)有的插肩袖造型設計手法較為單一,僅在插肩線的形狀和位置上作設計變化,缺乏造型設計的美感和靈活度[8]。通過插肩袖造型的裝飾設計可達到不同的肩寬視錯覺效果。如圖3所示,A、B、C三款都是插肩袖結構,此類與領圍上端相接的插肩袖造型在沒有附屬裝飾手法時,均能產(chǎn)生肩寬變小的視錯覺,如A款就是基本的插肩袖肩袖結構,朝向上領圍的插肩線線形使肩寬產(chǎn)生向內(nèi)壓縮的視錯覺;B款的插肩袖在多了袖部切割線的同時,在肩部附近的切割線上作了向下集中的褶線設計,使得肩寬產(chǎn)生略微向下壓縮的視錯覺,但由于活褶的設計效果與泡袖相似,使得肩部的造型顯得柔美端莊;C款的插肩袖與A款相比多了向領圍集中的裝飾褶設計,其褶線的線條組合更加強化了插肩線的效果,使肩寬向內(nèi)壓縮的視錯覺程度增加,服裝的整體造型效果更加偏向柔美、精致的風格。
插肩線的造型和位置決定了衣身上袖部面積的大小和肩袖部基本輪廓的美感,而插肩袖的裝飾設計亦可利用改變插肩線的造型而后在衣身上的袖部作造型設計加碼來豐富插肩袖的造型。如圖4所示,A、B、C三款是對插肩袖造型的設計加碼過程圖,B款在A款的基礎上對肩袖以上、下部分面積進行隔斷,插肩線可作為切割線,亦可作為肩袖部的重疊裝飾片,C款是在B款的基礎上作了向領圍集中的褶線設計,可利用褶線的數(shù)量和褶量的大小來改變肩袖部的輪廓造型。圖4的設計方法可大大提高插肩袖造型設計的靈活度。
圖3 插肩袖造型設計案例1
圖4 插肩袖的裝飾設計
落肩袖的造型設計被應用于“O”形衫和“娃娃”衫的設計中,因落肩的面積和涵蓋的視覺區(qū)域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造型效果。如圖5所示,A款與B款均屬于落肩袖結構,由于衣身部位線條隔斷而產(chǎn)生了落肩袖面積大小的差異,使得A、B兩款服裝的造型風格有明顯的不同,A款衣身隔斷線條在腰部上方,其腰部上方的衣身部分與落肩袖連成一片,使得整體的服裝造型非常柔和,偏向柔美和端莊的女性化風格,B款衣身的線條隔斷使其落肩造型顯得較為硬朗,落肩袖的輪廓近似“盔甲”的輪廓,因而服裝整體的造型風格偏向于中性化。
圖5 落肩袖造型設計1
肩點以下部位作面積隔斷和裝飾可大大提高落肩袖造型的設計靈活度。如圖6所示,A、B、C三款均屬于柔美的女性化造型,它們肩袖部的共同特點是應用不同的線條形狀對肩點以外的面積作隔斷,并在隔斷線條以外的落肩部位作裝飾設計,A款落肩部位向下散落的活褶近似荷葉邊造型,使得A款的整體造型偏向于“娃娃”衫的風格,B款與C款落肩部位的裝飾造型相似,均能產(chǎn)生柔美的造型效果,只是C款的裝飾比B款略為繁復,且在領部有相應的裝飾作呼應,在整體效果上比B款略顯隆重的韻味。落肩袖的另一重要裝飾方法是重疊衣片的設計,此類造型與坎肩結構相似,如圖7所示,A、B、C三款的肩袖部均屬于重疊式的落肩裝飾衣片結構,在衣身造型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它們的造型因肩袖部外輪廓的不同而使服裝整體的造型風格產(chǎn)生變化,A款的肩袖部外輪廓較為柔和圓順,服裝的造型風格偏向于女性化,B款肩袖部外輪廓較為硬朗,服裝的造型風格偏向于中性化,而C款肩袖部輪廓有向上凸起的方肩裝飾,再加上袖中部向外擴充的輪廓,其肩點的裝飾比常規(guī)性的方肩造型更顯硬朗的效果,亦使其整體的服裝風格偏向于男性化。
圖6 落肩袖造型設計2
圖7 落肩袖造型設計3
肩袖部的造型設計對于服裝的整體造型風格有極大的影響作用,是服裝造型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上述的設計案例分析中,將肩袖部分為裝袖肩點造型設計、插肩袖造型設計和落肩袖造型設計三大類,通過結構的歸屬區(qū)域、視錯覺設計技巧、藝術設計的形式美感法則及服裝肌理的裝飾方法對肩袖部造型的作用作了詳細的歸類分析,得出了若干以不同造型設計方法產(chǎn)生不同造型風格的規(guī)律,以此為后續(xù)肩袖造型設計研究積累理論基礎。
[1]肖立志.成衣立體裁剪材料與制作技法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4):231-236.
[2]Khaled BATIHA,Safwan AL SALAIMEH,Khaldoun A.A.BESOUL.Digital Art and Design[J].Leonardo Journal of Sciences,2006,5(9):1-8.
[3]周少華.服裝衣型與符號聯(lián)系[J].文藝研究,2012,(4):148-149.
[4]肖立志.女裝造型設計元素的延續(xù)性研究[J].裝飾,2013,(1):116-117.
[5]吳碧波.以文化為核心的設計策略——杭州女裝品牌價值提升的設計策略研究[J].新美術,2012,(1):79-81.
[6]沈雷,王云清.調整型功能服裝肩部壓力舒適性研究[J].紡織導報.2010,(6):126-128.
[7]N.R.Draper,F(xiàn).Pukelsheim.An overview of design of experiments[J].Statistical Papers,2008,(1):37-40.
[8]Andy Penaluna,Kathryn Penaluna.Assessing creativity:draw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UK’s creative design educators[J].Education+Training,2009,(8):71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