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俊燕
(江城日報社,吉林 吉林 132000)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于騎士之重要?!蔽覀兏阈侣剤蟮赖娜?,要使自己心中想報道的東西,既符合事實原貌,又不會使讀者看不懂或產生歧義、誤解,就一定要認真研究和準確使用新聞語言。
消息報道的語言,既要從科學語言和藝術語言里汲取營養(yǎng),讓文章生動,同時也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嚴格區(qū)別。
準確,清晰,生動,是消息語言的基本特征。
首先,要注意詞義差別。寫消息,遣詞造句要恰到好處,詞不達意就無法正確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有時即使一字之差,也會造成被動。不論描寫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現(xiàn)出來,只有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動感,只有唯一的動詞;要賦予它性質,只有唯一的形容詞。
其次,要推敲詞語的感情色彩。同樣寫“死”,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胺缸锵右扇俗詺⒍觥?,“警察同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二者對于事情的描述很客觀,沒有多余的評價,但憎與愛的立場躍然紙上。
再次,要講究“立言得體”,必須清除滲透到記者筆下的廣告語言和說教性語言。廣告往往采用虛泛、夸張的語言,如“名揚四海”、“譽滿全球”等。廣告一般講究突出一點,不及其余,有急功近利之嫌。有些記者受廣告語言的影響,在寫消息時,總是感到實事求是地敘事“不夠勁”,總是喜歡有意無意地“錦上添花”、“妙筆生輝”,明明人家是偶然為之,記者非要說是“一貫如此”。
說教性語言則認定讀者不如自己,需要由自己來教導對方,口氣總是較大,動不動就是“要”如何如何,“應該”如何如何。多少年來,記者一直有一個習慣做法:不在新聞稿中加進一點議論,不在敘事過程中加進一些拔高的道理、生硬的說教,似乎就不足以顯示出“思想性和指導性”。
為了消息報道的真實、客觀,記者務必要筆下留神,掌握分寸,維護消息的準確性。
消息語言還要實在,以增強新聞的清晰度。這里所說的“清晰”,不僅指文字流暢,條理清晰,還包括敘事、狀物要具體形象、簡潔明了、通俗易懂。
記者的描寫越細膩,讀者得到的印象就越真切;記者的報道若是生動形象,讀者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寫消息時,最忌諱堆砌形容詞,如“巨大”、“極大”這些虛泛的詞匯,也最好不要大量地引用專家才能理解的數(shù)據和術語,而應該采用寫實的方法,以具體、形象的語言取代不可捉摸的概念。
消息語言要清晰,報道中不要用“不久以前”、“長期以來”、“最近”等比較含混的字眼,來代表時間。不要用“許多”、“難以計數(shù)”、“極少”、“少數(shù)”、“廣大群眾”等比較籠統(tǒng)的語句來表明具體的數(shù)量。不要用“大概”、“差不多”、“也許”、“可能”這些模棱兩可的語句來表明程度。
在新聞文體中,消息與通訊對于語言的要求略有不同,消息比通訊更要珍惜筆墨,要簡潔明了。如果事無巨細,一律細加刻畫,勢必會使大量次要細節(jié)淹沒掉真正的新聞,這實際上成了另一種意義的不清晰。因此,消息語言是一種具體描寫與抽象概括相結合的語言。具體描寫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抽象概括則是登高望遠,顧及全局。
消息語言要簡潔,還必須注意剔除報道中可有可無的詞句,一句話最好只表達一層意思,寧用短句,不用長句,寧用簡單句,不用復合句。
影響新聞清晰度的另一塊絆腳石是艱澀難懂。我們報紙的讀者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他們各自的經歷、閱歷、文學素養(yǎng)不同,理解能力亦有高有低。因此,我們在寫消息報道時,有必要把那些普通人感到費解的專門性術語,變成通俗易懂的消息語言。
所謂通俗,就是從讀者的認識水平出發(fā),運用大家最熟悉的語言形式,即最接近口語形式的書面語來寫消息。所用語言,應該是整理好了的、接近于平??谡Z表達的語言,這樣才易于被廣大老百姓所接受。
消息報道要打動人心,消息語言就一定要生動,富有特色。
在語言的生動性方面有許多文章可做,如要盡力尋找有特色的字眼,要盡量使用有表現(xiàn)力、有感染力的詞句,要經常注意引用采訪對象那些機智、富有特色的語言等,還要多使用形象化的比擬及連續(xù)使用動詞,給人以動感,展示生動的現(xiàn)場畫面,這些都可以使消息產生較大的感染力。
語言就像河流,是經常處于變動狀態(tài)的。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既應該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也應該保持對語言的敏感,要及時發(fā)覺它的細微變化,反映這種細微變化,從而忠實地反映出時代精神,與時俱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