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鋒
(晉中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西 榆次 030600)
和順縣戀思水庫位于清漳河東源主流張翼河上游,樞紐工程主要包括大壩、溢洪道、導流泄洪洞及供水、灌溉取水口等。
大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30.3 m,壩頂長為336.8 m,壩頂寬6 m;壩頂高程1 354.3 m,上游壩坡由上至下為 1∶2.75,1∶3,1∶3.25,下游壩坡由上至下為 1∶2.25,1∶2.5,1∶3;上游壩坡分別在高程 1 344.8 m 和1334.8m處設二級馬道,馬道寬1.5m,下游壩坡分別在高程1344.8m和1334.8m處設二級馬道,馬道寬2m;上游壩坡采用厚40 cm干砌石護坡,干砌石下設25 cm厚碎石過渡層和15 cm厚粗砂反濾層;下游壩坡設草皮護坡;下游壩腳設堆石排水棱體,排水棱體頂高程1 329 m,頂寬2 m,排水棱體與壩體間設反濾層。
大壩清理基礎表層腐殖土后座落于全新統(tǒng)洪沖積物上,該地層為卵石混合土,結構松散,夾級配不良砂和低液限黏土透鏡體,厚2.8~6 m,為強透水層;其下為巨厚劉家溝組第四、三巖組粉細砂巖夾泥巖,上部粉細、中細粒砂巖為強風化和弱風化層,依據(jù)壩基鉆孔壓水試驗,孔深在25~30 m以內,透水率為19.7~53.5 Lu,屬中強透水性;孔深大于30 m以下巖體的透水率為2.16~8.7 Lu,為弱透水性。
水庫蓄水后將通過卵石混合土、強風化和弱風化粉細砂巖產生滲漏,壩基存在滲漏問題。
依據(jù)上述壩基地質情況,設計采取如下工程措施防止壩基滲漏:壩基覆蓋層設黏土截水槽進行防滲,防止該層產生滲漏和滲透變形,截水槽進入弱風化粉細砂巖層中1.0 m;對壩基巖體進行帷幕灌漿,深度30~40 m,減弱壩基滲漏量。帷幕灌漿和截水槽連接為完整的防滲體。
工程參建各方依據(jù)設計對壩基巖體帷幕灌漿進行了施工試驗。通過灌漿試驗論證擬采用的施工方法、施工參數(shù)在技術上的可行性、效果上的可靠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推薦合理的施工程序,良好的施工工藝,適宜的灌漿材料和最優(yōu)的漿液配合比;提供有關的技術數(shù)據(jù),孔距、排距、防滲帷幕厚度和深度;選定合理的灌漿壓力。
第一,試驗場地選擇。試驗區(qū)域定在二馬道,樁號壩0+133.00—0+145.00段之間進行單排孔帷幕灌漿生產性試驗。
第二,試驗孔的布置及編號。帷幕灌漿試驗孔為垂直孔,分三序孔布置。本試驗段共布置試驗孔11個(其中先導孔1個),Ⅰ序孔3個,Ⅱ序孔2個,Ⅲ序孔4個,檢查孔2個。先導孔用Ⅰ(S5)序孔代替。檢查孔在帷幕灌漿試驗完畢后,通過灌漿資料的整理、分析,確定在S1~S2之間(壩0+134.00)、S4~S5之間(壩0+138.25)設置。
鉆孔灌漿根據(jù)分序加密的原則,按三序進行,先鉆灌Ⅰ序孔,后鉆灌Ⅱ序孔,最后鉆灌Ⅲ序孔,先導孔選定Ⅰ序的S5號孔,首先施工鉆灌,待全部灌漿試驗孔完成14 d后再進行施工質量檢查,以檢查灌漿試驗施工的效果。
圖1 帷幕灌漿生產性試驗孔布置圖
3.3.1 鉆孔
鉆孔包括先導孔、灌漿孔、檢查孔鉆孔。鉆孔鉆進采用300型回轉式地質鉆機。鉆孔過程中采用清水沖冼。試驗孔開孔孔徑89 mm,終孔孔徑75 mm。
3.3.2 鉆孔沖洗、裂隙沖洗和壓水試驗
采用鉆桿通入大流量水,從孔底向孔外沖洗的方法進行鉆孔沖洗,直至回水澄清方可停止。
各灌漿孔(段)在灌漿前采用壓力水進行裂隙沖洗,直至回水清凈時止。沖洗壓力為灌漿壓力的80%,并不大于1 MPa。
帷幕灌漿檢查孔自上而下分段進行壓水試驗,試驗采用五點法壓水。各試驗灌漿孔(段)在灌漿前進行簡易壓水。簡易壓水結合裂隙沖洗進行,壓力為灌漿壓力的80%,并不大于1 MPa,壓水時間20 min,每5 min測讀一次壓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為計算流量,其成果以透水率表示。
3.3.3 灌漿
灌漿所用水泥的性能和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和有關規(guī)范要求的42.5普通硅酸鹽水泥。
灌漿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
灌漿方式:采用孔口封閉、孔底循環(huán)式,射漿管距孔底不大于50 cm。
灌漿壓力和段長見表1。
表1 帷幕灌漿各段壓力計算表
漿液配合比:帷幕灌漿漿液水灰比采用5∶1,3∶1,2∶1,1∶1,0.8∶1,0.5∶1 六個比級。開灌水灰比為 5∶1。
漿液變換: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率持續(xù)減少時,或當注入率不變而壓力持續(xù)升高時,不得改變水灰比;當某一比級漿液的注入量已達300 L以上或灌注時間已達1 h,而灌漿壓力和注入率均無改變或改變不顯著時,應改用濃一級;當注入率大于30 L/min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越級變濃。
結束標準:灌漿段在最大設計壓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 L/min時繼續(xù)灌注60 min可結束灌漿;對長期達不到結束標準或單位注入率大于1 L/min的孔段,報請監(jiān)理人共同研究處理措施。
封孔方法:每個試驗孔在最后一段帷幕灌漿完成后采用“全孔壓力灌漿封孔法”進行封孔,即把孔內漿液置換成水灰比0.5∶1的稠水泥漿液,封孔壓力采用灌漿最大壓力;黏土層采用黏土進行回填封孔。
3.3.4 灌漿效果檢查
帷幕灌漿檢查孔壓水試驗在試驗段灌漿結束14 d后進行,本試驗段布置一個檢查孔;檢查孔開孔孔徑89 mm,終孔孔徑75 mm;檢查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卡塞進行壓水試驗,試驗方法采用五點法;帷幕灌漿檢查孔壓水試驗結束后,按照技術要求自下而上進行灌漿和封孔。
3.3.5 試驗成果分析和評述
3.3.5.1 透水率分析
通過對各次序孔的灌前壓水試驗資料分析,I序孔的平均透水率48.17 Lu,II序孔的平均透水率27.90 Lu,III序孔平均透水率為19.93 Lu。透水率隨灌序的加密而減少,灌漿效果明顯,符合灌漿的一般規(guī)律,表明施工參數(shù)適合本工程要求。
各次序孔透水率頻率分析:I序孔壓水試驗共16段,10~50透水率(Lu)區(qū)間段數(shù)為11段,相應頻率為69%;50~100區(qū)間段數(shù)2段,頻率為12%;大于100區(qū)間段數(shù)為3段,頻率為19%。II序孔壓水試驗12段,10~50區(qū)間段數(shù)10段,頻率為83%;50~100 Lu區(qū)間段數(shù)為2段,相應頻率為17%。III序孔壓水試驗24段,10~50區(qū)間段數(shù)20段,頻率為83%,大于100區(qū)間段數(shù)為4段,頻率為17%。通過對各次序孔透水率頻率的分析,I,II,III序孔透水率主要集中在10~50透水率(Lu)區(qū)間,隨著孔序的加密,透水率逐漸減小,灌漿效果明顯,符合灌漿的一般規(guī)律。
3.3.5.2 單位注入量分析
通過對各次序孔的灌漿資料分析,I序孔單位注入量243.77 kg/m,II序孔單位注入量154.61 kg/m,III序孔單位注入量141.11 kg/m。單位注入量隨灌漿次序的加密而減小,符合灌漿正常規(guī)律,灌漿效果明顯。
I序孔灌漿共18段,50~100單位注灰量區(qū)間段數(shù)為1段,相應頻率為6%;100~500區(qū)間段數(shù)15段,頻率為83%;500~1000區(qū)間段數(shù)為2段,頻率為11%。II序孔灌漿12段,50~100單位注灰量區(qū)間段數(shù)為1段,相應頻率為8%;100~500區(qū)間段數(shù)11段,頻率為92%。III序孔灌漿24段,50~100單位注灰量區(qū)間段數(shù)為3段,相應頻率為13%,100~500區(qū)間段數(shù)21段,頻率為87%。通過對各次序孔單位注入量頻率的分析,I,II,III序孔單位注入量均集中在100~500區(qū)間,隨著孔序的加密,單位注入量逐漸減小,符合灌漿的正常規(guī)律,灌漿效果明顯。
3.3.5.3 檢查孔分析
本試驗段布置檢查孔2個,壓水試驗13段,其中J1透水率最大9.34 Lu,最小8.29 Lu,均不滿足設計要求的8 Lu的防滲標準要求,J2透水率最大5.66 Lu,最小3.07 Lu,合格率100%,滿足設計要求的8 Lu的防滲標準要求,表明帷幕灌漿在孔距為2 m時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的防滲標準,孔距1.50 m施工參數(shù)下的帷幕灌漿滿足設計要求。
3.3.5.4 第一段灌漿壓力分析
本次灌漿試驗第一段壓力采用了0.30 MPa和0.50 MPa兩個壓力,為了防止混凝土發(fā)生抬動,Ⅰ序孔開始灌漿時采用較小壓力0.30 MPa,發(fā)現(xiàn)該壓力下地面不會出現(xiàn)冒漿現(xiàn)象,即不會對基巖上面混凝土產生破壞。為了使灌漿效果達到最好,從Ⅱ序孔開始第一段壓力增加到0.50 MPa,發(fā)現(xiàn)在0.50 MPa的壓力下混凝土也不會被破壞,因此以后的第一段壓力均按照0.50 MPa執(zhí)行。
本次試驗采用孔口封閉、孔底循環(huán),自上而下分段灌漿的灌漿方法能夠滿足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所取得的灌漿效果良好。根據(jù)本工程的地質條件,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進行灌漿是適宜的,帷幕灌漿質量良好,灌漿效果較明顯,滿足設計要求,灌漿施工試驗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