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政兵,徐建華,李小成
(重慶建工第四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重慶 400020)
重慶市江北區(qū)某超高層建筑工程屬剪力墻結構,地面以上49層,建筑總高度170m?;A全部為樁基礎,樁的直徑分別為1000mm、1200mm、1500mm,共計134根。整個場地呈矩形,基礎平面尺寸為38.2m×31.4m,樁與樁之間的凈距離最小為500mm。根據(jù)地勘資料可知,擬建場地屬于嘉陵江河谷岸邊丘陵斜坡地貌。場地內分布地層主要有厚約500~2000mm的人工雜填土,及泥巖、砂巖等。單根樁基開挖深度約20m左右。設計要求基礎采用清底干凈的旋挖干成孔,基礎持力層為中風化砂巖,樁間凈距≤2m時應跳樁施工。
2.1.1 確定跳樁開挖方案
由于樁與樁之間的凈距較小,為了避免在開挖過程中旋挖機械不會對相鄰樁身產生擾動破壞,在實施過程中將整個基礎場分A、B區(qū),每隔一個區(qū)配置一臺鉆機,從左至右順序施工。樁與樁之間凈距小于2m的全部采用跳挖的方式,即樁身混凝土澆筑完成后7d開始相鄰樁的開挖(見圖1)。
圖1 旋挖機開挖順序圖
2.1.2 開挖深度推斷
根據(jù)地勘探孔布置點的巖層情況、樁與樁之間的剛性角關系、基礎的邊坡關系,推算出每根樁預計的開挖深度,制定開挖深度預判表,由設計地勘審核,避免施工過程盲目開挖。
2.1.3 樁端持力層的判斷方法
旋挖樁施工實地檢查樁端的持力層狀況非常困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采用2種方案。第一種是采用“超前鉆”的方式,即旋挖樁施工前用小型鉆孔設備在樁的位置進行預探;第二種是采用 “地勘探孔布置點+巖芯取樣送檢布置點+巖芯取樣(不送檢)三方見證點”的方式進行綜合判定。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jù)基礎持力層巖石的變化復雜程度來選取,巖層變化較復雜的可采用第一種;當采用第二種方案時,取樣點及探孔點布置成間距不大于6m的方格網。
2.1.4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試驗
按混凝土設計強度要求,分別做水下混凝土配合比及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試驗室配合比、施工配合比,滿足鉆孔樁灌注混凝土的要求。
2.1.5 測量準備
沿路線方向300~500m距離埋設水準點2個、導線點1個。
(1)鉆孔設備:200型、250型全液壓旋挖鉆機等;
(2)配套設備:挖掘機、裝載機、吊車、鉆渣運輸車各1臺,鋼護筒每臺鉆機配2個;
(3)安全設備:防水照明燈、安全帽、安全帶、防護網等;
(4)混凝土灌注設備:混凝土拌和站、混凝土運輸車、導管、下料斗等;
(5)鋼筋加工安裝設備:鋼筋籠成套加工設備、電焊機等;
(6)試驗檢測設備:抗壓強度試模3組、坍落度筒1套、溫度計2支(量程0~100℃)等。
原材料:水泥、石子、砂、鋼筋等由分指試驗人員按規(guī)定進行檢驗,并報駐地辦監(jiān)理工程師檢驗,確保原材料質量符合相應標準。
開鉆前場地應完成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電通、場地平整。場地平整采用裝載機平整,人工配合。旋挖鉆機作業(yè)場地平整尺寸為10m×10m,平整后用裝載機輪胎進行碾壓,地基不好處對作業(yè)面應進行換填處理,壓路機碾壓,以滿足鉆孔設備的穩(wěn)定性要求。
施工前,根據(jù)主要施工過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特點,進行危險源辨識。
施工現(xiàn)場用電采用三相五線制系統(tǒng)和三級配電二級保護方式,工作接地電阻值不得大于4Ω;供電線路始端和末端必須做重復接地。用電設備實行“一機一閘一漏一箱”制;不得用一個開關直接控制2臺以上的用電設備。
用裝載機及時清理鉆渣,保證施工現(xiàn)場道路暢通。
現(xiàn)場調查→測量放線及埋設樁位→開挖地面表層土埋設鋼護筒→檢查樁中心軸線→鉆機就位及鉆進→成孔檢查→清孔→吊放鋼筋籠→安裝混凝土導管→灌筑混凝土→樁成品檢測→驗收。
4.2.1 測量定位
首先根據(jù)施工圖及場區(qū)控制點,采用全站儀定位樁芯坐標,打入鋼筋頭,以“十字交叉法”引向樁的外邊沿做好標記。鉆機就位后與樁的圓心坐標對齊進行試鉆,將引出的標記用來校對鉆筒,試鉆深度1m,試鉆時鉆桿的轉速控制在15圈/分鐘,試鉆完成后在鉆孔面架設十字點對鉆孔進行再次復核。
4.2.2 埋設鋼護筒
鋼護筒壁厚宜采用8mm,直徑采用比設計樁徑大200~300mm,護筒的長度為3m,高出地面0.3~0.5m。鋼護筒可采用旋挖機靜壓力法進行安裝,埋設時根據(jù)引出的十字點進行校對,鋼護筒周邊用粘土填筑夯實,避免護筒底口處滲漏塌方。
4.2.3 鉆進成孔
鉆進時應先輕壓、慢鉆進,注意放斗要穩(wěn),提斗要慢,鉆進時機手時刻關注儀表盤來監(jiān)測鉆桿的垂直度、進尺深度。由土層鉆到軟地層時,可適當加快鉆進速度;當軟地層變?yōu)橛操|砂巖時,要減速慢進以提高鉆進效率。
4.2.4 清孔檢查驗收
采用雙底板撈砂鉆斗清渣,當終孔后應立即進行第一次清孔,并經監(jiān)理工程師檢查沉渣厚度、孔徑垂直度等,合格后立即制作鋼筋籠,鋼筋籠安裝前應進行第二次清孔。
4.2.5 鋼筋籠制作及聲測管安裝
鋼筋籠采用分段吊裝的方式進行,每段鋼筋籠之間采用單面搭接焊,搭接接頭相互錯開35d。聲測管采用成品聲測管,隨著每一段鋼筋籠的安裝綁扎固定在鋼筋籠的內側。聲測管安裝完成后應立即注滿清水檢測是否有滲漏。聲測管及鋼筋籠距離樁底約50mm,避免因鋼筋籠的自重導致鋼筋籠底部變形。
4.2.6 混凝土澆筑
采用垂直導管法澆筑混凝土,導管采用φ300鋼管,每節(jié)2~3m,配1~2節(jié)和1~1.5m的短管。導管使用前應全部預拼裝和編號,并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進行水密試驗的水壓不應小于孔內水深1.5倍的壓力,也不應小于導管壁和焊縫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時最大內壓力p的1.3倍。導管底標高按實際孔底懸空250~400mm控制。終孔后應在4h內必須進行混凝土澆筑,澆筑中途不得停頓,澆筑過程中隨時測量混凝土面的高度,正確計算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導管埋深保持在2~6m范圍內。首批混凝土澆筑時導管下口至孔底的距離應控制在300mm。樁頂標高應較設計高0.5~1m左右。
持力層判定首先根據(jù)已經推斷的預判深度表,結合鉆機在操作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進入了持力層。旋挖鉆機在相同條件進入不同的巖層時,鉆機的鉆進深度和鉆桿的抖動程度均有不同,當巖層的強度較高時,旋挖鉆機的鉆進深度明顯降低,鉆桿有明顯的抖動,此時可結合渣筒內的破碎巖石判斷鉆頭進入了什么巖層。當達到預判的深度后可取出整塊巖芯判斷(見表1)。
表1 不同巖層鉆進深度表
主要檢查孔徑、成孔的垂直度及深度。主要采用自制的籠式檢孔器,檢孔器用Φ20的鋼筋加工制作,其外徑等于樁徑,長度3m。檢測時將檢孔器吊起,把測繩的起點系于檢孔器的中心,使檢孔器的中心與起吊鋼絲繩的中心處于同一鉛垂線上,慢慢放入孔內,如上下暢通無阻至孔底,標明鉆孔質量合格,否則需重新下鉆頭處理。檢孔器如圖2。
圖2 檢孔器大樣圖
樁底部沉渣厚度的多少對端承樁受力影響較大。對孔內無水的情況可以用攝像設備查看,樁內有水的情況可以用測繩進行檢測。第一次清孔完成后測量一次,第二次清孔完成后再測量一次,相鄰兩次測得的深度若無變化,則可以安放鋼筋籠,測繩每次檢測至少應檢測5個點以上??椎浊謇砭o接終孔檢查后進行。鉆到預定孔深后,必須在原深處進行空轉清土(10轉/分鐘),然后停止轉動,提起鉆桿。注意在空轉清土時不得加深鉆進,提鉆時不得回轉鉆桿。干成孔清孔難度較大,因為孔底部干沉渣厚,可加注3m深的清水用旋挖機專業(yè)清孔器進行多次清理,直到清孔器內無沉渣為止。
樁鋼筋籠保護層在施工過程中經常容易被忽視,該工程樁鋼筋保護層為50mm,在實施過程中鋼筋骨架的保護層厚度可用焊接鋼筋“耳朵”的方式。按照豎向2m間距設一道,在圓周對稱布置4個(見圖3)。
圖3 鋼筋耳朵大樣圖
大于等于1.5m直徑的樁在進行水下混凝土澆筑時應引起高度重視,較容易出現(xiàn)混凝土不密實的情況,所以必須保證如下幾點:(1)水下混凝土澆筑應該在最短時間完成;(2)開灌前儲料斗內必須有足以將導管底端一次性埋入水下0.8m以上深度的儲存量;(3)混凝土導管上升的速度不得小于2m/h;(4)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15~20cm左右,流動性保持力以不小于1.0h為宜;(5)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振搗棒配合;(6)灌注開始后應連續(xù)地進行,準備好導管拆卸機具,縮短拆除導管的時間間隔,防止塌孔;(7)開始灌注時,混凝土面高度將至鋼筋籠底部時要放慢灌注速度;當孔內混凝土頂面距鋼筋籠底部1m時,混凝土灌注速度應控制在0.2m/min左右,并仔細量測混凝土表面高度,以防鋼筋籠上?。划敾炷涟韬臀锷仙戒摻罨\底口4m以上時,提升拆除導管,使混凝土灌注導管底口高于鋼筋籠底部2m以上,恢復0.5m/min左右的正常灌注速度;(8)鉆孔灌注樁施工全過程中,現(xiàn)場技術員應真實可靠地做好記錄,記錄結果應經監(jiān)理工程師認可。
該工程通過前期的精細策劃及關鍵工藝的質量嚴格控制,順利地完成了基礎施工。在樁身混凝土強度達到70%后全部樁進行了聲波透射法檢測,結果90%達到了I類樁,10%為II類樁,樁身質量全部合格。混凝土28d標準抗壓強度均達到了設計要求。通過實踐表明旋挖樁施工不僅適用于軟弱層,也適合較硬巖層。因旋挖樁施工極大的縮短了基礎施工時間,同時解決了人工開挖深基坑的安全問題。旋挖樁施工作為高效率、高安全、低污染、低成本的一種施工工藝,將在我國工業(yè)與民用建筑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1]黎中銀,焦生杰,吳方曉.旋挖鉆機與施工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GB/T21682-2008旋挖鉆機[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3]JGJ106-2003建筑工程樁基檢測技術規(guī)范[S].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2003.
[4]JGJ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S].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