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新明
2005年,上海掀起了“保衛(wèi)上海話”浪潮,2010年在廣東又有“普粵之爭”。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承千年,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保衛(wèi)方言,實際上是保衛(wèi)一種地方文化。人們一般都清楚,方言既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結成同鄉(xiāng)圈子;也可能導致不同方言區(qū)人們的交際困難,疏遠人際關系。但人們不一定知道,在中國近代史上,方言還曾經被當成簡單有效的測謊儀,不少人就因講方言而莫名其妙掉了腦袋。
1911年,辛亥風云驟起。當時,南方許多地方的革命黨人只要捉到滿族的旗兵,不是就地殺掉,就是送到革命政府槍斃,很少有幸存下來的。有的滿族旗兵被捉后,至死不講話。越不講話反而越證明是旗兵。為什么旗兵“至死不講話”呢?因為滿族旗兵都是北方人,說北方官話,一開口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而當時的革命黨人在“驅除韃虜”的教條下,對旗人任意殺戮,婦孺也不能幸免。
辛亥革命初期成立的湖北省咨議局曾遭到不明槍手的射擊,引發(fā)了革命黨人對武昌幸存的滿族旗人的大清洗。據說,當時革命黨人在大街上任意攔下行人,盤查他們是不是滿人,方法是“那些頭后部扁平的人都被要求讀‘六百六十六”。按照湖北方言,“六百六十六”要讀成“l(fā)òubèlòushìlòu”,否則就要被砍頭。然而,如果不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是不容易學得一模一樣的。以發(fā)音判斷對方是否為滿族旗人的方法并不科學,常常使那些發(fā)音并不怎么標準的人遭受莫名的危險,即便是本地人,如果在北方停留時間稍長,也會略帶北方口音。何況,說北方官話的并不一定都是滿族旗人。還有,當時駐防武漢的旗兵包括旗兵家屬,大多來自荊州,他們不講滿語,而說荊州土話,所以來自荊州一帶的人,遭受殺戮的危險程度也很高。
當時,一個叫萬業(yè)才的士兵參加了起義當晚搜索滿族旗兵的行動。他說,“午夜過后,我們聽見一處蘆葦沙沙作響。我們大聲喝叫:‘哪一個?快出來!對方毫無反應。我們又喊:‘再不出來開槍了!接著對準草動處開了一槍。果然草叢里爬出兩個人來,遍體泥污,渾身戰(zhàn)抖。我們問他:‘做什么的?為什么黑夜躲在這里?一個不開腔,另一個嚇得結結巴巴,好一會兒說不出一句話來。從語音上判斷,顯然是個旗兵。原來三十標的旗兵多半是從東北的滿族征調而來,語音很容易辨別。天亮之后,將此二人送到軍政府處決了?!?/p>
八旗兵原本并不駐防武昌,只因為清末新政,才被安排到這個省會城市的湖北新軍中受訓,結果正好遇上辛亥起義,因為不會說當?shù)胤窖?,把小命給弄丟了。
無獨有偶。民國初年,軍閥胡景翼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駐防河南。由于該軍源于陜西哥老會起義組建的民軍,以陜西人為主,成分復雜,又缺少政工人員的良好教育,所以《民國軍事史》中說該軍“軍紀之敗壞,國內罕見”,“倚之為骨干,就必然軍紀蕩然,成為擾民的害蟲”,這就使第二軍成為河南民眾的冤家對頭。后來,該軍與紅槍會在豫南血戰(zhàn)半年后西退時,河南紅槍會在邊界設卡捉拿第二軍的逃兵,方法很簡單,就是在地上畫一個圓圈,問他地上畫的什么,凡是說“圈”或者“屈圈”的人,就被認為是冀魯豫地方的人,便放過去,凡是操陜西方言喊“圈圈”的,紅槍會的人不由分說,上去就是一梭鏢,解決其性命。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革命戰(zhàn)爭年代,因語言問題而遭殺戮,真是荒誕至極,但這種悲劇卻在中國近代史上實實在在地發(fā)生過。(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