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
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北京市居民大腸癌年發(fā)病增長率為4.2%,是該市發(fā)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種之一。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腸癌患者呈現(xiàn)出年輕化趨勢,比西方發(fā)達國家平均年輕了10歲,多集中在50~60歲。與快速上升的發(fā)病率相比,我國早期大腸癌的臨床診斷率卻始終徘徊在10%~15%。臨床統(tǒng)計,超過80%的患者被診斷為大腸癌時,疾病已發(fā)展到中晚期。
為何大腸癌一經發(fā)現(xiàn)就是中晚期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西化等原因,我國大腸癌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已達到或超過了西方發(fā)達國家平均水平,成為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高發(fā)惡性腫瘤。因此,大腸癌的預防刻不容緩,形勢緊迫,應引起高度關注。
何謂大腸癌。結直腸癌俗稱大腸癌,是發(fā)生在結腸和直腸的癌癥。結腸和直腸都是人體內很重要的器管,它們是人體消化道的末段,其作用是吸收經過小腸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和其他一些物質,并將這些殘渣變成糞便,最終排出體外。
結直腸癌最常見的癥狀,是便血和大便習慣的改變,比如原來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說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xiàn),以及大便形狀發(fā)生改變:本來大便是軟的、成形的,最近卻突然像水一樣,而且里邊似乎有血或是膿,這種癥狀多提醒腸道可能出現(xiàn)了問題,應到醫(yī)院進行檢查。應當指出的是,這些癥狀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見。因此,如果有上述癥狀時應進行全面體格檢查。當病人出現(xiàn)腹痛、腹脹及體重下降及貧血時,常提示疾病可能已經到了進展期。
高蛋白低運動屬大腸癌易感人群。在結直腸癌眾多的致病因素中,我們能夠改變的是飲食習慣。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高,這主要與他們的膳食結構有關,即所謂“西方文化飲食”,這種飲食中高動物蛋白、高脂肪膳食,飲食過于精細,如牛肉、少纖維素及精制米面。這主要是因為食物中的脂肪及其分解產物,可能有致癌或協(xié)同致癌的作用。過少纖維素的飲食可使糞便量減少,并使大便通過腸道時間明顯延長,以致使糞便中協(xié)同致癌物濃度提高,與結腸黏膜接觸的時間明顯延長,致癌物質與結腸黏膜長期接觸,就可能導致癌變。因此,提倡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糞便中致癌物與結腸黏膜的接觸時間;減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攝入。這樣可減少其分解產物的致癌物產生及致癌作用,以減少結腸癌發(fā)病的潛在危險。如果飲食結構正好是肉類等高脂食物攝入過多,很少吃谷物、蔬菜等粗纖維食物,再加上很少運動,基本上屬于腸癌的易感人群。
經常便秘要警惕。便秘雖然與腸癌沒有直接關系,但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糞便中含有一種致癌物,醫(yī)學上稱為“二級膽酸”,而便秘者腸腔中的“二級膽酸”比較多,如果長期不斷刺激黏膜,很有可能誘發(fā)腸癌。因此,養(yǎng)成定期排便的習慣,防止便秘發(fā)生,可起到預防腸癌的效果。特別要強調養(yǎng)成清晨定期排便的習慣,即便是早上沒有便意也要去一次廁所,之后會慢慢形成條件反射。之所以選在清晨排便,原因是經過一夜休息后,起床后的體位改變,使腸道由原來的平躺狀態(tài)改為直立狀態(tài)時,結腸蠕動加快,此時是排便的最佳時間,也最容易大便。如果拖延或是不在乎大便“信號”,久而久之,以后想去廁所都沒了“信號”,導致便秘的形成;而一晚上的宿便不僅釋放毒素,還會重復吸收腸道水分,使糞塊變得更為干硬,延長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進而誘發(fā)炎性反應、壞死,最終導致癌變。
大腸癌普查不被重視。面對快速上升的發(fā)病率,我國臨床早期腸癌診斷率始終徘徊在5%~10%,超過80%的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事實上,大腸癌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和治療,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因此,開展大腸癌的普查、初篩、早治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普查是指用一項或多項檢查來確認無癥狀人群是否患有結直大腸癌或癌前狀態(tài)。初篩是指對既往有結直腸癌病史或高危人群進行檢查。這些人由于發(fā)生癌的風險提高,因此推薦更進一步及更頻繁的檢查。有一種簡便易行且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經常被醫(yī)生和患者忽略,那就是肛門指診檢查。肛門指診就是醫(yī)生用一個手指頭伸進患者的肛門來進行檢查。直腸癌誤診率之所以那么高,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引起對肛門指診的足夠重視。一方面患者覺得不好意思進行這種檢查,另一方面醫(yī)生因為依賴先進設備,而忽略了這種最簡單的檢查。據統(tǒng)計,在結直腸癌患者中,有60%~70%是直腸癌,而直腸癌患者中,有60%~70%是中低位直腸癌。也就是說,通過肛門指診,可能有近一半的大腸癌患者可以被早期發(fā)現(xiàn)。
便常規(guī)是最簡單最有效的篩查。大腸癌共分為四期,Ⅰ期患者的臨床治愈率約為80%,Ⅱ期~Ⅲ期患者的治愈率為60%,而四期患者的治愈率只有20%左右。因此,更應該加強早期篩查,以達到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
檢查腸癌的方法有很多種:糞便檢查、直腸指診、腸鏡等,但對于健康人來說,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糞便潛血化驗,也就是體檢中的“便常規(guī)”。這個檢查,是檢查糞便中有沒有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如果有,可能是異常的情況,需要進一步檢查。然而這個檢查項目卻被很多人忽略,從而延誤了早期發(fā)現(xiàn)腸癌的機會。如果已有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持續(xù)腹瀉、便秘等現(xiàn)象,應去醫(yī)院接受腸鏡等其它檢查。
一般的普通人40歲后可每年進行肛門指診及便潛血檢查。50歲后每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5~10年進行鋇灌腸檢查并結合結腸鏡檢查。30~40歲以上有消化道癥狀者、大城市的中老年人、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或膳食結構不平衡的白領人群,都屬于大腸癌高危人群。建議這些人從40歲起,每3~5年接受一次腸鏡檢查。
專家告訴人們:其實癌癥并不可怕,只要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完全可以遠離癌癥,享受健康生活。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