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錚璇
記者手記:5月27日的“愛心課堂”結束時,孩子們準備回家,我找了個高點,拍下了這張平淡的照片。初衷是為“王媽媽”、志愿者和孩子們留下一張合影。
八年前,王雪娟為做生意“丟下”13歲的兒子外出,母子間交流越來越少,兒子越來越叛逆。盡管現(xiàn)在事業(yè)發(fā)展得不錯,王雪娟卻因錯過了兒子的成長而感到愧疚:錢什么時候都可以賺,但孩子需要媽媽。
照顧村里留守兒童的“愛心課堂”之所以能堅持辦下來,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王雪娟的這種“愧疚”。也正是這樣一種 “推己及人”的精神觸動了我。(韓傳號)
一張略顯“老土”的留念合影描繪了兩個不同的群體:一群被留守的孩子和四位甘于奉獻的志愿者。
孩子們神態(tài)各異:憨厚,皺眉,興奮,愣神,膽怯,交頭接耳,叉腰而立……幾個頑皮的小家伙已在按照他們的觀念評價這個拍照的陌生人。站在最后一排的志愿者王雪娟(后排左一)則安靜許多。
每周日下午,王雪娟和幾名志愿者便將村子里的留守孩子聚攏起來,一起度過一個下午。一句“錢什么時候都可以賺,但孩子需要媽媽”支持她將“愛心課堂”辦下來,一年多來,孩子們叫她“王媽媽”。
社會特殊群體需要怎樣的愛心?
每逢重要時點,譬如“六一”“重陽節(jié)”,媒體上便充斥著鋪天蓋地的愛。敬老院的被子被疊個十幾遍,地被掃了七八遍;孤殘兒童們則被拖入名目繁多、形形色色的社會捐贈、互動……但是其余日子里,這洶涌的愛便瞬時退潮。當一些愛心成為程序性項目,當沽名釣譽、商業(yè)策劃等也攪和進來的時候,這變了質的愛,有誰愿意接受?
相比之下,細細體味孩子送給王雪娟的稱呼——“王媽媽”,則充滿了一家人的味道,感受不到生疏、隔閡。有一種愛,可以用時間來丈量。
歲月流轉,當照片中的孩子們年富力強時,他們會怎樣做慈善、獻愛心?可能這四位志愿者的一言一行將會成為他們最原始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