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順
(沈陽電力勘測設計院,遼寧 沈陽 110003)
無功補償?shù)耐肚蟹绞接泻芏喾N,最早使用的是按功率因數(shù)投切,后來發(fā)展為按電壓投切,按電壓投切其效果要好于按功率因數(shù)投切。對于變電站集中補償來說現(xiàn)在使用的是按電壓無功綜合控制方式,最為典型的是九區(qū)圖控制。但這種補償方式只用于變電站集中補償,并不適合沿線路補償?,F(xiàn)在最先進的沿線路補償投切方式為電壓型功率因數(shù)遠程控制方式。它屬于電壓投切布點方式。這種方式隨著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和通信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實際中。
網(wǎng)絡圖如圖1所示。補償前線路電壓降和功率損耗分別為
圖1 配電網(wǎng)絡圖
(1)補償點設在10kV線路首端的情況
電壓損耗下降值為: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無功補償點設在10kV線路首端時,10kV線路的電壓損耗和功率損耗不變,10kV母線以上的變壓器和66kV線路上的電壓損耗和功率損耗確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圖2(a)所示。
(2)補償點設在10kV線路末端的情況
電壓損耗下降:
分析可知,無功補償點設在10kV線路的末端,不僅變壓器、66kV線路電壓損耗及功率損耗得到了改善,而且改善了整條線路的功率損耗,提高了末端的電壓。
有一條干線長6km的10kV配電線路,導線為LGJ-95/20型號,R=0.302Ω/km 。線路首段的有功、無功功率和功率因數(shù)分別為640kW,430kVAR,0.85。簡化后如圖2所示。
圖2 某10kV線路配電網(wǎng)絡簡化圖
(1) 補償前潮流分析
①有功功率損失的計算
依此類推得:
②電壓損失的計算:
依此類推:
總的電壓降為
電壓損失率
(2)按電壓投切方式下的潮流分析
設三個補償點Qc1、Qc2、Qc3,總共補償360kVAR,每點的補償容量為Qc1=120kVAR。則從末端算起,第一補償點為83點,46點為其邊界點。第二補償點為26點,邊界點為19點。第三補償點為18點。
按電壓投切的無功補償和潮流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按電壓投切的無功補償與無功潮流分布圖
按照前面介紹的算法,按電壓投切方式經(jīng)計算得:
總的電壓降:
(3) 按功率因數(shù)投切方式下的潮流分析
設三個補償點QC1、QCi、QC1,總共補償360kVAR,每點的補償容量為QCi=120kVAR。則從末端算起,第一補償點為43點,第二補償點為19點,第三補償點為3點。第三補償剩余部分由變電所母線集中補償。按功率因數(shù)投切的無功補償與無功潮流分布圖為4所示。
圖4 按功率因數(shù)投切的無功補償與武功潮流分布圖
按照前面介紹的算法,按功率因數(shù)投切方式經(jīng)計算得:
總的有功功率損失為:
有功功率損失率為:
總的電壓降:
電壓損失率:
(4)按文件(農(nóng)安[2007]15號)布點但按功率因數(shù)控制投切下潮流分析
此文件在“中、低壓配電網(wǎng)無功優(yōu)化補償容量配置原則”中規(guī)定了沿線路分散補償布點的原則,但對投切的控制方式并沒有明確說明。如果按文件規(guī)定的方式布點,但按功率因數(shù)控制電容器的投切,那么補償后的無功潮流如圖5所示。
圖5 按文件規(guī)定布點但按功率因數(shù)控制投切補償后無功潮流分布圖
總的有功功率損失為:
有功功率損失率為:
總的電壓降:
電壓損失率:
(5) 不同投切方式的比較
①對電壓降的影響比較
對電壓降的比較見圖6。
圖6 電壓損失率比較散點圖
②有功功率損失率與電壓損失率的比較
表1 有功損失率與電壓損失率的比較
③有功潮流比較
有功能潮流比較見圖7。
圖7 不同方式下無功潮流比較
(1) 補償點數(shù)量的問題
沿線路分散補償具有良好的節(jié)能效果和改善電壓的作用,但并不是說補償點越多越好,補償點越多,附加投資越大。一般線路補償最多不宜超過三個點。補償不同無功電流引起的有功損耗下降率的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補償點數(shù)量與無功電流引起有功損耗下降率
(2)補償點的補償容量問題
每個補償點的補償容量宜選90~160kVAR,選的過大,在投切過程中易產(chǎn)生電壓波動,另一方面,降損與改善電壓得不到明顯效果。
(3)帶有分支線路的無功補償
在主干線上補償?shù)碾娙葜荒苎a償電容補償點至電源部分的感性電流,不能補償任何一個支路的感性負荷。若某一分支線路無功負荷比較大時,只能在分支線路的無功負荷中心進行補償。
[1]何利銓.電力系統(tǒng)無功功率與有功功率控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
[2]戴曉亮.無功補償技術在配電網(wǎng)中的應用[J].電網(wǎng)技術.1999,23(6).
[3]楊秀臺.電力網(wǎng)線損的理論計算和分析[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4]徐先勇,王正風.電力系統(tǒng)無功功率負荷的最佳補償容量[J].華東電力,1999(6).
[5]孫鳴,王治國.農(nóng)村電網(wǎng)無功補償方式的優(yōu)化[J].農(nóng)村電氣化,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