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寧
抗戰(zhàn)時期,清華大學遷移到昆明辦學,時任校長的梅貽琦也被迫帶著家人搬到了那里。
一天,梅貽琦的弟弟梅貽寶前來探望,看見侄兒梅祖彥正蜷縮在陰暗的角落里費勁地閱讀,臉頰幾乎貼到了書頁上,便關切地問:“侄兒患有近視,為何讀書不戴眼鏡呢?”梅祖彥答:“眼鏡早在半年前就被摔壞了?!彼г垢赣H曾多次答應要給自己買副新眼鏡,可總以太忙為由給忘記了。一旁的梅貽琦聽到這些,趕緊插話:“我確實雜事太多,明天就去給你買。”
聽到這里,梅祖彥從抽屜里取出一副舊眼鏡,說:“其實父親沒忘記,他只是舍不得花錢??墒茄坨R都破成這樣了,叫人怎么戴?”原來,為了安慰兒子,梅貽琦已在他的舊眼鏡上費盡了工夫——折斷的鏡腿和鏡架纏滿了紗布、棉線,開裂的鏡片涂了膠。
“我們再窮再省,也不能吝惜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呀!”梅貽寶從心底覺得大哥吝嗇馬虎,于是掏出錢,讓侄兒盡快去配副新眼鏡。梅貽琦憨憨地笑了,反復檢討自己粗枝大葉。
入夜,停電了,梅貽寶陪大哥守著油燈促膝交談。有同事接梅貽琦去開會,梅貽寶便起身告辭。梅貽琦挪著小碎步走在后面,他將油燈小心翼翼地移到外屋桌上,又將燈芯捻到極小,再進到里屋找來火柴,擱在油燈旁。梅貽寶望著這一幕,忍不住問:“你在做什么?”梅貽琦解釋:“祖彥上完課會先回來,這樣進了屋就是亮著的。萬一油燈不小心被風吹熄了,祖彥也能隨手找到火柴。”
梅貽寶這才知道大哥并非真的對兒子粗心馬虎,他只是習慣于“忘記”那些能省就省的物品,而謹記自己應給予孩子的體貼,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
(滴水映陽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