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俊
本研究對應用培哚普利對患有心肌缺血的冠心病(CAD)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幫助臨床拓寬對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以便臨床對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的癥狀進行有效控制,使該類患者的病情能夠維持穩(wěn)定。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分組方法,抽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96例患有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A組包含31例男性研究對象和17例女性研究對象;該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主要分布在46~78歲之間,平均年齡61.6歲;該組研究對象患病時間主要分布在2~15a之間,平均4.8a;B組包含29例男性研究對象和19例女性研究對象;該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主要分布在44~77歲之間,平均年齡62.2歲;該組研究對象患病時間主要分布在2~17a之間,平均5.1a。所抽取的研究對象的自然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可以在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比較。在接受治療前,所有患者都經過了相關的臨床檢查之后予以確診。
1.2 方法 A組患者采用丹參滴丸(每次10粒,每天3次)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丹參滴丸與吲哚普利(口服,每次4mg,每天1次)聯合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改善情況、用藥前后的BET變化情況、患者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治療結束后病情再次出現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心電圖的缺血性改變已經恢復正常;有效:ST段已經回升至0.05mV以上,但沒有達到正常,或者導聯T波倒置的變淺程度已經達到50%以上,T波已經由平坦變?yōu)橹绷顟B(tài);無效:沒有能夠達到以上標準的患者[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得到相關數據,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數據處理系統(tǒng)予以處理,當P<0.05時,可以認為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經過臨床對比證明,B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改善效果優(yōu)于A組患者,且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組患者用藥前后的BET改善水平大于A組患者,且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病情復發(fā)率高于A組患者,且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沒有出現不良反應(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冠心病是目前臨床心血管內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患者預后通常不理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壓力的不斷增加,該病患者人數也逐年增加,已引起臨床醫(yī)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重視[2-3]。
培哚普利是一種第三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對患者血漿中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產生抑制,使血管緊張素Ⅱ的含量明顯減少,使血管的收縮能力明顯減輕,使外周的阻力進一步降低,使患者血壓降低;對緩激肽Ⅱ的水平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使緩激肽發(fā)生積聚,降解現象減少,對內皮細胞NO的合成、血管擴張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4]。該藥物可以使血管中的AngⅡ水平和動脈張力明顯降低,使順應性得到改善,心室張力明顯下降,心室前后負荷減少,進而使心肌缺血情況得到改善[5]。
總而言之,應用培哚普利對患有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治療后患者的BET指標能夠得到更加顯著的改善,使患者的癥狀能夠維持長期穩(wěn)定,防止病情再次復發(fā),治療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藥物不良反應。
[1]汪麗惠,張鈞華.全國心血管疾病與臨床試驗最新進展講習班講義[D].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疾病學會,2009,11(21):2.
[2]陳永芳,劉亞來,王琳.無痛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內科學,2008,14(24):502-503.
[3]范秋,張麗敏.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J].當代醫(yī)學,2010,16(12):59.
[4]錢春麗,劉東亮,劉燕,等.老年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臨床分析[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22(14):307-308.
[5]王士雯,毛松巖.無癥狀心肌缺血[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