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英,李 偉
(東北電力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
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源管理學者開始關注個體層次的創(chuàng)新問題,并逐漸從個體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視角來探討個體創(chuàng)新行為的影響因素。人—組織匹配的概念體現(xiàn)了“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思想,因而被作為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前因變量,但目前還缺乏二者之間內(nèi)在影響機制的研究,本文試圖彌補這一不足。
(1)人—組織匹配。柴特曼(Chatman)認為,人—組織匹配是人與組織在價值觀方面的高度契合。[1]穆申斯基和莫那罕(Muchinsky&Monahan)認為,人—組織匹配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補性匹配兩種類型。[2]卡普蘭(Caplan)則認為,人—組織匹配是個人需求與組織供給以及工作要求與個人能力的匹配。[3]
(2)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斯科特和布魯斯(Scott&Bruce)認為,個體創(chuàng)新行為從識別問題開始,產(chǎn)生創(chuàng)新構想或解決方案,并為自己的想法尋找支持,最后將創(chuàng)新的想法“產(chǎn)品化”及“制度化”。周和喬治(Zhou&George)也認為個體創(chuàng)新行為不僅僅指創(chuàng)新構想產(chǎn)生,而是包括創(chuàng)新構想產(chǎn)生、內(nèi)容、推廣與發(fā)展執(zhí)行方案。[5]黃致凱在臺灣的研究揭示出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包括兩個維度,即創(chuàng)新想法的產(chǎn)生和創(chuàng)新想法的實施。[6]本文采納黃致凱的兩維度定義。
(3)心理授權。心理授權最初被定義成“自我效能”,[7]但托馬斯和維特豪斯(Thomas&Velthouse)認為心理授權并不僅僅是單一維度,而是反映了個體對于工作角色的四種認知:工作意義、自我效能、自我決定和工作影響。[8]工作意義指個體對工作目標的價值進行的判斷;自我效能指個體對自己能成功地完成某種工作的信念;自我決定反映了個體的工作自主性;工作影響指個體在工作中影響組織戰(zhàn)略和經(jīng)營績效的程度。本文采納托馬斯和維特豪斯的四維度定義。
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針對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本文建立了人—組織匹配、心理授權和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關系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并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假設。
圖1 人—組織匹配、心理授權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理論框架
(1)人—組織匹配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關系。伍德曼(Woodman)認為,個體的創(chuàng)新績效是個體特征、社會影響以及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9]超(Choi)以學生為樣本的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期望和能力對于創(chuàng)造性行為有顯著影響,環(huán)境的供給和需求對于創(chuàng)造性行為沒有顯著影響。[10]
馬?。∕artín)基于工作要求—控制模型的研究表明,工作對個人的要求與個體為完成本項工作而接受的資源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對個體創(chuàng)新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1]孫健敏和王震的研究結果表明,價值觀匹配與創(chuàng)意產(chǎn)生正相關,與創(chuàng)意實施關系不顯著;要求—能力匹配與創(chuàng)意產(chǎn)生和實施都顯著相關;需求—供給匹配與個體創(chuàng)新行為不相關。[12]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假設:
(2)從國有資產(chǎn)管理的角度來看,學校將酒店資產(chǎn)委托給學校投資的企業(yè),在酒店出租過程中,也可以避免交由社會獨立第三方經(jīng)營可能帶來的國有資產(chǎn)流失風險。
H1:人—組織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H1a:價值觀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H1b:需求—供給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H1c:要求—能力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2)人—組織匹配與心理授權的關系。授權理論指出,授權會受到工作情境的影響。[13]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授權的一些前因變量包括關于公司使命和績效的信息、對于正向績效的獎勵、較低的角色模糊性、強有力的社會—政治支持,獲得信息的通道、參與性的工作氛圍。[14]
人—組織匹配會影響心理授權是基于這樣的概念,即匹配程度高的個體比匹配程度低的個體更能體驗到工作環(huán)境的不同。與組織匹配良好的個體會更好地理解組織的要求,并認識到組織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以使他們的行為滿足組織的要求。[15]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人—組織匹配對心理授權具有正向影響。
H2a:價值觀匹配對心理授權具有正向影響。
H2b:需求—供給匹配對心理授權具有正向影響。
H2c:要求—能力匹配對心理授權具有正向影響。
(3)心理授權與創(chuàng)新行為的關系。托馬斯和維特豪斯認為心理授權和個體彈性、靈活性、首創(chuàng)性有關。思博瑞澤(Spreitzer)等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心理授權與創(chuàng)新行為呈正相關。劉耀中的研究結果顯示,心理授權對個人創(chuàng)新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自我決策、工作價值和自我效能三個維度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6]由此,本文提出假設H3。
H3:心理授權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4) 心理授權在人—組織匹配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心理授權經(jīng)常作為中介變量出現(xiàn),如在授權氣氛與個體績效之間,[17]在社會環(huán)境與創(chuàng)新行為之間。但是,還沒有學者將心理授權作為人—組織匹配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進行研究。
根據(jù)托爾曼的認知行為主義,在外界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有一個中介變量——內(nèi)部心理過程,是引起特定反應的關鍵,是行為的決定者。班杜拉的學習理論則指出,人的內(nèi)在動機和認知功能對人的行為有重要影響,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
通過分析本文認為,心理授權很有可能是人—組織匹配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由此提出假設H4。
H4:心理授權在人—組織匹配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數(shù)據(jù),調查對象為企業(yè)員工,調查范圍涉及吉林、長春、成都、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沈陽、石家莊等多個城市,行業(yè)涉及化纖、電信、汽車制造、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yè),共收回553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71.4%,女性28.6%;學歷在大專以下28.6%,大專17.7%,本科36.7%,碩士15.9%,博士1.1%;年齡25歲以下 5.2%,26~30歲 14.3%,31~35歲 24.4%,36~40歲28.9%,41~50歲 25.0%,51歲及以上2.2%;工作年限在 1年以下 6.5%,1~3年 8.9%,4~6年9.6%,7~10年 10.5%,11~20年 46.1%,21年以上18.4%。
人—組織匹配量表選用了凱博和德瑞(Cable&DeRue)的英文量表,[18]通過雙向翻譯將其轉換成中文量表。心理授權量表采用李超平等在思博瑞澤研究基礎上翻譯的中文量表,[19]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量表采用黃致凱修訂的創(chuàng)新行為兩維度的量表。
我們利用SPSS16.0軟件對使用的各量表進行了信度分析。結果表明,人—組織匹配量表及各維度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Cronbach’s)α值分別為0.938、0.892、0.904 和 0.914,心理授權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α值分別為0.899和0.939,說明各量表均有較高的信度。
有學者指出,當各題項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大于0.5,且各潛變量組合信度(CR值)大于0.7,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值)大于0.5時,則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本研究中各題項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大于0.536,CR值均大于0.848,AVE值均大于0.591,說明各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此外,我們以每個潛變量的AVE值的平方根必須大于各個構念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判斷標準,對各量表的判別效度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所采用的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判別效度。
本研究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來驗證所提出的假設。結果顯示,人—組織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回歸系數(shù)β=0.543,Sig.=0.000,表明假設H1成立。價值觀匹配、要求—能力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β=0.261和β=0.285,Sig.=0.000,說明假設H1a和H1c成立;需求—供給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回歸系數(shù)β=0.067,Sig.=0.273,顯著性水平大于0.05,說明假設H1b不成立。人—組織匹配對心理授權的回歸系數(shù)β=0.686,Sig.=0.000,說明假設H2成立。價值觀匹配、需求—供給匹配、要求—能力匹配對心理授權的回歸系數(shù)β值分別為0.252、0.241和0.275,且在0.001水平下顯著,說明假設H2a、H2b、H2c成立。心理授權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回歸系數(shù)β=0.688,Sig.=0.000,所以假設H3成立。
在控制中介變量心理授權后,人—組織匹配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降低,由原來的0.543降為0.128,同時,心理授權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回歸系數(shù)為0.606,不等于零,且在0.001水平下顯著,因此可以判定,心理授權在人—組織匹配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設H4成立。
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只有假設H1b未獲得支持。從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的角度來講,這可能是由于目前企業(yè)在工作中給予員工的主要是物質上的滿足,屬于保健因素,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員工工作中的不滿,起不到激勵作用,員工并沒有感受到工作本身帶來的樂趣和精神滿足,因此沒有激勵員工去創(chuàng)新。以往研究對于人—組織匹配通過何種機制影響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并未作深入探討,本研究彌補了這一不足。另外,本文豐富了人—組織匹配與心理授權二者關系的研究。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所有變量的測量均采用員工自我報告的方式,這可能會帶來數(shù)據(jù)的同源偏差。第二,以便利抽樣的方式來收集樣本,數(shù)據(jù)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于更多的實證檢驗。第三,研究采用截面調查數(shù)據(jù)來驗證人—組織匹配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之間的關系,相對于縱向研究而言,作用機制的說服力較弱。這些都是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績效評價方法研究”(項目編號:11YJA630033)、東北電力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推動戰(zhàn)略性新興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BSJXM-201114)、吉林市科技局軟科學項目“吉林市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243206)的階段性成果。
[1]Chatman J A.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3):333-349.
[2]Muchinsky P M,Monahan C J.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7,31(3):268-277.
[3]Caplan R D.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and Organizations:Commensurate Dimensions,Time Perspectives and Mechanism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7,31(3):248-267.
[4]Kristof A L.Person-organization Fit: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6,49(1):1-49.
[5]Zhou J,George J M.When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Creativity:Encouraging the Expression of Vo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4):682-696.
[6]黃致凱.組織創(chuàng)新氣候知覺、個人創(chuàng)新行為、自我效能知覺與問題解決型態(tài)關系之研究——以銀行業(yè)為研究對象[D].高雄:中山大學,2004.
[7]Conger J A,Kanungo R N.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71-482.
[8]Thomas K W,Velthouse B A.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An"interpretive"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4):666-681.
[9]Woodman R W,Sawyer J E,Griffin R W.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2):293-321.
[10]Choi J N.Person-Environment Fit and Creative Behavior:Differential Impacts of Supplies-Values and Demands-Abilities Versions of Fit[J].Human Relations,2004,57(5):531-552.
[11]Martín P.Job Demands,Job Resources and Individual Innovation at Work:Going Beyond Karasek's Model?[J].Psicothema,2007,19(4):621-626.
[12]孫健敏,王震.人與組織匹配對個體創(chuàng)新行為的影響[C].//第四屆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2009:368-373.
[13]Spreitzer G M.So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2):483-504.
[14]Spreitzer G M.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Dimensions,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5):1442-1465.
[15]Gregory B T,Albritton M D,Osmonbekov T.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etween P-O Fit,Job Satisfaction,and In-rol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10,25(4):639-647.
[16]劉耀中.心理授權的結構維度及其與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關系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5(6):90-94.
[17]Seibert S E,Silver S R,Randolph W A.Taking Empowerment to the next Level:A Multiple-level Model of Empowerment,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3):332-349.
[18]Cable D M,Derue D S.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Subjective Fit Percep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5):875-883.
[19]李超平,田寶,時勘.變革型領導與員工工作態(tài)度:心理授權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報,2006,38(2):29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