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曼
一處不起眼的茅草屋,卻是津寬寺里的菩提茶院。這是僧俗兩眾之家。
這是我第一次在道場擁有的茶院里喝茶,而且是在韓國首爾郊區(qū)津寬寺里一處優(yōu)雅的小環(huán)境里,專心和用心喝茶。
上月中旬,我和柏林禪寺明影法師和四祖寺的幾位出家?guī)焷淼竭@里訪問。從首爾市區(qū)坐車到這座比丘尼寺院需要一個多小時。汽車一進入山腳下公路時,以秀水山色組成的“畫廊”峽谷,坐在車里也可以閱盡十里秋色了。津寬寺坐落在山巒疊嶂,溪水淙淙的山間,是個隱居的好去處。進門入寺,山野之趣映入眼簾,這里環(huán)境優(yōu)雅,依山傍水。因為沒有來過,一切就成了新鮮感。津寬寺是首爾郊區(qū)四大名剎之一,以“水陸道場”聞名。這也是明影法師選擇這里的原因。
津寬寺院住持戒昊法師恰巧上午就已外出辦事,但吩咐居士在寺廟菩提茶院里讓我們“吃茶去”。莫非有何深藏禪機來考驗我們法師隨機應變能力?是我多疑了?一陣不知從哪個山谷來的山風把我的疑慮吹走了。我禁不住收住腳步,回眸師傅們的笑臉,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以茶相待,一切隨緣,遇茶吃茶,正合我意。在我概念中,吃茶就是去會客室或是寮房的一間屋里,禮節(jié)性地喝喝茶而已,想不到給我?guī)眢@喜的是,寺廟里居然還會有像茅草棚建筑的茶院,而且叫“菩提茶館”,喝茶意在頓悟菩薩之道。
欣喜之余,眾人紛入茶室,急切想去感受禪茶的魅力。這茶院好像沒有院主,而是由女居士們輪流值院,習茶參禪兩不誤,正應了趙州和尚“吃茶去”的一種禪修方式。
待大家坐定,主人一邊把一杯杯大棗茶端了上來,一邊彬彬有禮道:“這幾天降溫,山上天氣寒冷,請各位師傅喝杯大棗茶暖暖身子。”這是否是主人的人文關懷暫且不說,但從這淡淡的韓語里透著一種對出家人的崇敬之心。
從禪茶文化內涵而言,意不在茶,誰也不探究在津寬寺里喝得究竟是茶湯還是棗湯。這一路瀟瀟灑灑從中國到韓國,居然有紅塵之外的一杯茶移至你面前,當以滿懷感恩之心喝下這杯茶,這杯茶不僅充滿了人文關照,還充滿了成就相互和氣。禪茶文化要義的其中一點,就是以茶湯至味,同所有人結茶緣,結善緣,結佛緣,繼而讓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潔,善的和諧,凈化人生,祥和社會。山水如畫、自然共享的津寬寺,小小菩提茶院,居然也凝聚著天地萬物和諧相處成就、共融共濟、通體不二的精神。這津寬寺,不愧為首爾名剎之一,一杯菩提茶也能透出了生活的樸素和生命的莊嚴。
大家端起了手中的陶瓷茶杯,凝視著杯中茶,凝視著桌上的一抹綠植,久久不語,心鶩八極,聆聽一曲梵音,感受“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的妙然。那種境界固然比一般意義上的茶館來得更為超然,卻只有山僧與隱士才可享有,紅塵中人,是只可想象而已……如今想象已成現(xiàn)實,就隨同法師一起,端起茶杯,放下一切,讓生活歸于當下,歸于本性,早日踏上“歸家”的途程。
品茶之余,讓我不時發(fā)出贊嘆的是室內和院落環(huán)境。茅屋門口很矮,似乎要低頭才能入室。庭前中央有一棵古樹,枝條茂密,主干卻顯得頗為滄桑,必定也見證了津寬寺的興衰。院內野花和草木自然生長著,沒有人工修剪的痕跡,與茅屋下擺放的瓶瓶罐罐以及懸掛著的雜物,相映成趣,彰顯農家的樸實與自然。茅屋的頂棚用漁網(wǎng)密度的線條覆蓋,似乎要讓春天的爬藤自由自在地舒展著優(yōu)美身姿來纏繞整個茅頂,從而與一層層山巒,一棵棵松柏遙相呼應,營造一種能夠得道歡喜的禪境。
是的,這就是禪修生活。生命的多姿多彩和樂趣,需要來自于跌宕起伏的生活里出現(xiàn)這樣吃茶場面的互襯互補,此促彼換,來自于用茶湯洗滌在生活中的那層層塵囂之后,然而這一切都藏匿在貌似慢節(jié)奏的過程里。
津寬寺的一杯茶,太值!
舒曼茶話和師傅們一起品茶說禪。
與法師們端起茶杯,放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