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愛梅,鄒玉安,紀 蓉,王書郁,張耀元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河北張家口 075029)
強制性運動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上肢靈活性的影響
禹愛梅,鄒玉安,紀 蓉,王書郁,張耀元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河北張家口 075029)
目的探討強制性運動療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上肢靈活性的影響。方法急性腦梗死患者3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限制健側上肢及手的使用,連續(xù)2周,每天進行作業(yè)療法訓練3h,每周5d。對照組不限制健側上肢及手使用,采用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方法。使用上肢動作研究(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實驗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進行療效評價。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ARA實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特別是在治療后2周~1個月。結論強制性運動療法也適用于急性期患者,能明顯提高患者上肢靈活性,其療效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
腦梗塞;運動療法;上肢
腦血管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是成人致殘的首要原因,隨著發(fā)病率的增高及首發(fā)患者的年輕化,患者對康復治療效果的要求逐漸提高,為了更好的回歸家庭及社會,恢復患側上肢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強制性運動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一種新興的康復治療方法[1],CIMT可通過限制患者健側上肢及手的活動,達到強制使用和強化訓練患側上肢及手的目的,自應用于臨床以來,多用于治療腦卒中恢復期、腦癱患兒[2]、腦外傷等患者。多項研究證明CIMT能提高進入恢復期[3-4]腦卒中、腦外傷等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討CIMT對于急性期腦梗死患者上肢靈活性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6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38例,均經(jīng)頭顱CT和(或)MRI確診,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5~69歲,平均(56.1±7.3)歲,平均發(fā)病時間(5.0± 1.3)d。
1.2 入選標準[5]:①為首發(fā)急性腦梗死患者,病程1~7d;②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評分≥17分;③患側腕關節(jié)能主動背伸≥10°,除拇指外,至少其他兩手指掌指關節(jié)能主動背伸≥10°;④患側上肢腕及以上各關節(jié)能產(chǎn)生分離運動;⑤有獨立步行及三級動態(tài)平衡能力;⑥有較好的康復欲望及家庭支持。
1.3 排除標準[6]:①患者癱瘓程度加重不符合入選標準者;②患側上、下肢嚴重深感覺障礙;③嚴重視力障礙、嚴重骨關節(jié)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等。1.4 分組情況:將符合條件的38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即強制性治療組(治療組)和傳統(tǒng)康復組(對照組),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利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1.5 治療方法:治療組按照CIMT原則短期集中強化訓練,即限制健側上肢及手的使用,同時強化訓練患側上肢及手,使用休息位手夾板限制健手使用,使用吊帶限制健側上肢的使用,每天90%清醒時間內佩戴[9],連續(xù)2周,每天進行作業(yè)療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訓練3h,每周5d,訓練結束后的大多數(shù)日?;顒涌炕紓壬现瓿桑壬现疠o助作用,僅在睡眠、洗浴、如廁等時間解除限制。對照組不限制健側上肢及手的使用,每天進行OT治療3h,每周5d,連續(xù)2周,在日?;顒蛹癘T治療中可隨意使用健手輔助或代償。
2周以后2組患者均出院繼續(xù)家庭康復,對腦梗死危險因素進行常規(guī)藥物干預。治療組在家中繼續(xù)佩戴強制裝置,10h/d,2周后停止,大多數(shù)日常活動靠患側上肢完成。對照組在日?;顒蛹板憻捴锌呻S意使用健手輔助或代償。
1.6 療效評價:由不知道患者組別的評定者根據(jù)上肢動作研究(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實驗評定患側上肢的靈活性[7],ARA實驗是由4個亞表共19個項目組成,包括握、緊握、捏、粗大運動4個亞表,其中前3個亞表是檢查握、運送和松開形狀、大小和質量不同的物體,首先抓住該物體,然后在垂直方向移動(拿起高度至少37cm),將其放在一個標準的位置,其中有的動作包括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在捏的亞表中主要是檢查讓患者捏起不同大小的彈珠。最后一個是檢查上肢的粗大運動,如將手放在頭后部等。每一項一點也完成不了得0分,部分完成得1分,能完成但花費時間超標或比較費勁得2分,基本正常得3分,滿分57分。評價主要在以下5個時間點進行,治療前(A1)、治療2周后(A2)、治療后1個月(A3)、治療后3個月(A4)、治療后6個月(A5)。
1.7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8例患者有5例未能完成全部測試。其中治療組1例在CIMT強化訓練階段第4天因感患肢關節(jié)、肌肉疼痛主動退出治療組,另1例隨訪失??;對照組1例住院10d出院,未完成2周CIMT治療,另2例隨訪失敗。2組患者無不良事件發(fā)生。2組治療后ARA實驗評分均有提高,特別是在治療后2周至1個月ARA實驗評分變化最顯著,而治療組提高更明顯,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ARA評分變化
CIMT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其機制是克服習得性廢用的產(chǎn)生,習得性廢用產(chǎn)生于卒中后急性期后期和(或)亞急性期早期,由于卒中后患肢的運動功能受到抑制,使用患肢不能完成動作,使用健肢常能獲得部分或完全代償,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逐漸學會放棄使用患肢,習得性廢用現(xiàn)象因此形成,并長期存在且不斷強化,無限期的掩蓋了患側上肢潛在的運動功能。在腦梗死急性期進行CIMT治療,即在習得性廢用尚未形成及強化前進行干預治療,阻止了習得性廢用的產(chǎn)生,并抑制患側上肢的廢用性強化過程,重復使用和強化訓練患側上肢及手,可引起控制患肢對側的皮質代表區(qū)擴大及同側皮質區(qū)的募集,引起功能依賴性皮質重組,這證明是肢體功能恢復的神經(jīng)病理學基礎[8]。
本研究結果證明,與普通的OT治療相比,CIMT能明顯提高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9],特別是在治療后2周到1個月,這段時期ARA實驗評分顯著提高,無論是治療組還是對照組,均在這段時期內恢復最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周后2組患者均出院,治療組繼續(xù)在家中使用強制裝置,對照組在日?;顒又锌呻S意使用健手輔助或代償。治療組ARA實驗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還提示持續(xù)的家庭鍛煉對于維持和進一步提高臨床效果非常重要,應堅持不懈地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指導患者、家屬、社區(qū)醫(yī)生積極開展家庭及社區(qū)康復治療。
CIMT不僅適用于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同樣也適用于急性期患者[10],本研究提示CIMT能明顯提高患側上肢的靈活性及運動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和康復效果,減輕社會、家庭負擔。所需設備經(jīng)濟、簡單易行,不僅適用于住院患者,也適用于社區(qū)及家庭康復,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由于本研究樣本小,需要加大樣本繼續(xù)研究。
[1] 趙軍,張通,李冰潔,等.強制性運動治療腦損傷后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11):752-756.
[2] ROSA-RIZZOTTO M,VISONA DALLA POZZA L,TURCONI AC,et al.The perception of involved professionals towards research feasibility and usefulness:lessons from the multi-site trial on efficacy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inchildren with hemiplegia[J].Eur JPhys Rehabil Med,2010,46(3):369-376.
[3] 郭天龍,秦大偉.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后上肢運動障礙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4):370-371.
[4] DURSON N,DURSON E,CEKMECE C.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efficacy in a Turkish stroke patient population and evaluation by a new outcome measurement tool[J].Eur J Phys Rehabil Med,2009,45(2):165-170.
[5] 曾育山,符俏,曹賢暢.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15(11):1448-1550.
[6] 秦茵,畢勝,李玲,等.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4):367-369.
[7] 王茂斌.腦卒中的康復醫(yī)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2.
[8] RABADI MH,Review of the randomized clinical stroke rehabilitation trials in 2009[J].Med Sci Monit,2011,17(2):25-43.
[9] 屠建瑩,張通,張媛菲,等.腦梗死早期上肢強制性運動療法的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9):844-846.
[10] 何增義,屠曉華,符曉.強制性運動治療急性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0,3(22):24-25.
(本文編輯:劉斯靜)
R743.33
B
1007-3205(2012)07-0811-03
2011-12-11;
2012-03-01
禹愛梅(1971-),女,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神經(jīng)內科疾病診治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0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