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勤
這是個老掉牙的話題,魯迅為什么棄醫(yī)從文?當然是為了拿起文藝的武器,喚醒國民,療救國民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最著名、最流行的觀點是魯迅受了幻燈片事件的刺激。
魯迅后來在《吶喊·自序》中寫道:“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也就是說魯迅是為了用文藝來改變國民的精神才放棄學醫(yī)的。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是除了這個原因,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在影響著魯迅?
我們先從魯迅到仙臺學醫(yī)的經歷說起,此前魯迅沒有接觸過醫(yī)學,至少是對西醫(yī)一無所知。在此前的少年經歷中,為治父病,他和中醫(yī)打過多年的交道,深受其害,并由此對中醫(yī)始終抱著深惡痛絕的反對態(tài)度。當初他不是為了學醫(yī)而留學,而是為了留學而學醫(yī)。這兩者是有區(qū)別的,一是有準備有目的地去求學,一是為了留在國外學習一種知識技能。至少可以這么說,當初魯迅到日本還沒有抱定要學醫(yī)的決心。
魯迅選擇了地處偏僻的仙臺醫(yī)專,是當時學校中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一書中說,“但是他卻特地去挑選了遠在日本東北的仙臺醫(yī)專,……還沒有留學生入學,這是他看中了那里的唯一理由?!敝劣谒x擇學醫(yī)的原因,他自己解釋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吶喊·自序》)
從一個異國的學生角度,魯迅在仙臺感到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藤野先生。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回憶道:“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guī)熤?,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碧僖跋壬谳氜D聽說魯迅過世的消息后,寫過一篇《謹憶周樹人君》的文章,請看藤野眼中的魯迅:
“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講完課后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
我們再來看看魯迅當年的學習成績。
魯迅當年的同班同學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魯迅在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成績報告單”,七門功課平均分65.5,在全班一百四十二人中名列第六十八名(見周作人著《魯迅的青年時代》)??陀^地講,在一百多名同學中名列中等,應該說成績還是不錯的。如果換了一個混文憑的學生,這種中等成績完全可以說得過去,但是心高氣盛、志向遠大的魯迅能接受嗎?他肯定付出的比別人多得多,日語還不很流暢,年齡相對較大,但是成績平平,在一所二流學校得到二流成績,這不能不讓魯迅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醫(yī)學是他最感興趣的嗎?是他最擅長的嗎?學醫(yī)是最有出路的嗎?放棄學醫(yī)而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文藝,這是最明智的選擇。學醫(yī)無望是他決定棄醫(yī)從文的直接誘因。
即使上面的這種成績,仍然引起一些心胸狹窄、有民族優(yōu)越感的日本同學的嫉妒。他們翻檢他的筆記、寫匿名信,語含譏諷,懷疑魯迅的成績是因為藤野漏題給他,在這種環(huán)境中,魯迅自然憤恨難忍,他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對環(huán)境的不適應是他放棄學醫(y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對魯迅來說,及時調整專業(yè),發(fā)揮所長,舍醫(yī)學之短,揚文藝之長,根據自己的興趣,棄醫(yī)從文,是再好不過的選擇。這種選擇有當時當?shù)刈陨砜陀^的現(xiàn)實原因,不僅僅單純是為了實現(xiàn)文藝救國的理想。
【原載2011年10月23日《西安晚報·文化周刊》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