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清 陳勇
最近,接二連三曝出被問責官員悄然復出的新聞。一些曾犯過嚴重錯誤的官員被問責“下馬”,但“風暴”過后又以各種形式被委以重任。這些事件在刺激人們視覺神經(jīng)的同時,也在拷問政府的誠信——
近日,江西“宜黃事件”被問責的官員,一年后重新復出,將被問責官員復出的新聞推上風口浪尖。很快,不少被問責官員悄然復出的消息開始廣為流傳,甚至有學者稱:“現(xiàn)在被問責的官員大面積復出,傷了民心。”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官員問責制度,正面臨挑戰(zhàn)。被問責官員該不該復出?該如何復出?有些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官員失職,高調(diào)下低調(diào)上
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鳳岡鎮(zhèn)發(fā)生拆遷自焚事件。事發(fā)七天后,撫州市委對八名責任人作出處理決定,其中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的縣委書記邱建國、縣長蘇建國被立案調(diào)查。
當時,對官員進行迅速而嚴厲的問責,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憤。然而,前不久,這兩名被問責的“建國”悄然復出的消息開始在網(wǎng)上流傳,稱邱建國出任撫州金巢(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管委會主任,蘇建國任撫州市公路局局長。事后均得到當?shù)赜嘘P部門的證實。
這兩位官員的復出,引起網(wǎng)絡一片“聲討”。但這并不是個例。近年來,被問責官員悄然復出不在少數(shù):甕安事件中被撤銷黨政職務的縣委原書記王勤,被調(diào)任黔南州財政局副局長;還有黑磚窯事件中被處分的山西洪洞縣原副縣長王振俊,進京抓記者被撤職的遼寧西豐縣委原書記張志國……
高調(diào)問責,低調(diào)復出,幾乎成了官場“新規(guī)”:出事→問責→冷卻一段時間→悄然復出→被發(fā)現(xiàn)→輿論嘩然→解釋復出符合規(guī)定→不了了之。這種免職時“轟轟烈烈”,復出時卻悄然無聲的反常現(xiàn)象,讓公眾憤怒之余,也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
正如一些網(wǎng)友所言,如今,個別地方只要官員犯了錯誤,就拿問責來應付公眾,有些官員可能還涉及貪污腐敗,應該追究刑事責任,但有了問責的“保護傘”,反而能輕松過關。
對此,有專家認為,被問責官員悄然復出的消息接二連三,除了缺乏監(jiān)督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即一些問責事件中存在所謂的“丟車保帥”現(xiàn)象:“車”站出來為“帥”頂了“雷”,他的迅速復出,就是“帥”回報或安撫“車”的利益交換。
正是在“車”與“帥”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導致了被問責者的低調(diào)復出、出現(xiàn)不經(jīng)群眾評議和回避公示的特殊方式。
問責制應更嚴格
前不久,湖南株洲市被曝出一名被問責官員仍“原地做官”的消息。
2011年4月22日,株洲有關方面組織實施一項強制拆遷,結(jié)果一名被拆遷人自焚,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對此事負有責任的株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侃融被責令引咎辭職。
但讓人驚訝的是,從2011年下半年起,曾侃融仍在以原職出席一些政務活動。消息傳開,社會質(zhì)疑其為何能“引咎卻不辭職”。
面對媒體的采訪,曾侃融解釋,之所以一直尚在工作,是因為引咎辭職的事情“還在走程序”。原本以為能“安全過關”,但由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當?shù)赜嘘P部門才依照法律程序,終止曾侃融的代表資格及其株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職務。
拿“問責”當擋箭牌,避過風頭,待輿論不再關注,民眾心中的怒氣和怨氣消散時,再讓他們重戴烏紗帽。這樣的問責不僅難以形成真正的威懾力,還會讓嚴肅的問責成為笑柄。
近日,有媒體對官員復出開展的網(wǎng)絡調(diào)查顯示,網(wǎng)友在回答“你對目前問題官員的問責怎么看”時,有97.98%被調(diào)查者認為,“不滿意,很多問責流于形式”;而僅有1.32%的人選擇了“有的滿意,有的不滿意”。
當然,被問責官員悄然復出,也有其另一方面原因。一些官員犯錯誤后,在公眾和媒體的強烈關注下,有關部門只好臨時采取問責的措施,來平息輿論和安撫民眾的情緒。甚至,少數(shù)官員或許還夠不上被問責的條件,也背上了“問責”的罪名。
2008年2月20日下午,昆明市舉行招商引資專題講座時,有位副局長睡著了,正好被當?shù)刂饕I導看見。很快,這位副局長被勒令辭職,局長也被要求作深刻檢討。
“官員開會睡覺確實不對,但頂多是紀律問題,可以用紀律處分條例對其進行處分,用問責制度處理,有些言過其實了?!眹倚姓W院教授竹立家認為,“現(xiàn)在的問責有點兒亂”。
這種亂,不僅有損法律法規(guī)的權威,而且進一步加劇了政府信任危機,必須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期待復出在陽光下
如果,沒有那些偶然的發(fā)現(xiàn),許多官員的復出就會毫無波折,官員復出也不會成為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官員復出之所以能引發(fā)如此大的關注,除了公眾情感上的不滿,更重要的是,問責干部在復出過程中缺乏公開透明,以致大家對其復出的原因、過程等一無所知。
一份調(diào)查顯示,五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官員復出要做到“程序上公正透明”,還有三成人認為需要公開征求意見。
有專家做過分析,目前關于官員問責復出的規(guī)定,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都散見于若干規(guī)范性文件中,比如2004年《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guī)定》、2008年《公務員職務任免與職務升降規(guī)定(試行)》、2010年《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
“這些制度中關于官員問責復出的規(guī)定不盡完善,而且也沒有體現(xiàn)對民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尊重?!北本┐髮W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教授沈巋說。
比如,當前引述最多的規(guī)定:“引咎辭職、責令辭職、降職的干部,在新的崗位工作一年以上,實績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條件的,可以按照有關規(guī)定,重新?lián)位蛘咛岚螕晤I導職務?!逼渲?,除了對官員復出的時限有硬性規(guī)定之外,其他條件都非常模糊,也無公開透明的規(guī)定。
“并不是說被免職了就不能復出,關鍵是規(guī)定要科學、程序要透明、結(jié)果要公開,讓復出的所有程序都放在陽光之下,保證官員復出的公正和透明?!辈簧倬W(wǎng)友表示。
的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被問責官員的復出并不可怕,只要轉(zhuǎn)變錯誤的觀念,照樣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作為公眾也要多一份理解和寬容之心,給重新走上崗位的官員們一個機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建順表示:從目前的問責機制執(zhí)行情況看,現(xiàn)行的問責機制存在隨意性很大、缺乏具體的標準程序和相關的規(guī)范約束等問題。保證被問責官員按合法程序復出,首先要明確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具體標準?,F(xiàn)在盡管有相應的程序規(guī)定,但對每個環(huán)節(jié)如何評價、評價的標準是什么等問題仍沒有具體規(guī)定。而更為關鍵的是,目前的復出評價程序、結(jié)果不透明、不公開。這就要求在明確復出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公開機制、說明理由機制,充分、及時地向社會公開被問責官員復出的理由。
【原載2012年1月7日《工人日報·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