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簡要探討了預應力施工中的技術應用及施工工藝,并簡述了預應力施工質量的控制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預應力;施工;工藝
所謂預應力,就是事先人為地在混凝土中引入內部應力,將作用在其上的使用荷載所產生的應力抵消到個合適的程度,從而提高構件的抗裂度和剛度,減少構件豎向剪力和主拉應力叫以大量的節(jié)約材料,減少自重,并且此種施工方法安全可靠,并趨于成熟。由于預應力構件具有以上優(yōu)點,因此此項技術被廣泛的運用于建筑工程中。本文就梁板預應力進行了一些論述為,預應力施工提供一些技術支持
1. 如何避免出現滑絲和斷絲
(1)錨具和千斤頂的配套是否合理會嚴重影響張拉的質量,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滑絲、斷絲,錨具和千斤頂的配套首先要求限位尺寸要合適,目前采用具有自錨性能的錨具較多,其自錨性能是靠夾片在回油過程中產生回縮進工作錨具的錨孔,通過夾片錐體及錐形錨孔的縱向滑移,產生徑向微位移,使得夾片握緊力筋,從而形成強有力而穩(wěn)定的錨固系統(tǒng),在千斤頂的結構中,有一塊限位板,它與錨圈有一定間隙,一般為6mm~7mm張拉加壓時,限位板一般都到了貼近油缸的位置,限制工作夾片跟著力筋前移,起到限位作用,同時使夾片對力筋產生初步握裹力;在回油時,力筋回縮,夾片靠與力筋的初步握裹力一起回縮,通過夾片木身的錐體和錐形錨孔產生徑向位移,緊緊握住夾片,產生強大的錨固力,如果限位尺寸與錨圈的不配套,限位尺寸過小,在向前張拉時容易拉傷受力筋;限位尺寸過大,起不到限位作用,夾片在前移時展開量過大,在回油后無法形成足夠初步握裹力,從而無法縮進錨孔產生穩(wěn)定的錨固力,這時就產生滑絲現象,即使不滑絲,也會造成過多的回縮使預應力損失較大。
(2)因此限位尺寸的合理與否是造成滑絲、斷絲的根源。限位尺寸的大小一般根據千斤頂的型號是固定的,但由于夾片、錨孔以及力筋的尺寸有一定的加工誤差,特別是夾片及錨具的錨孔,因此在夾片和錨具進場后應該與廠家進行溝通,有必要進行現場試驗,調整限位尺寸,該尺寸的調整可以通過對錨圈的槽深改變而實現。
(3)另外,夾片的質量差也是產生滑絲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選用質量過硬的生產廠家,同時每一批夾片進場后進行抽樣檢查,堅決做到先檢后用,現場最好配備硬度儀,隨時檢查夾片的硬度。
2. 張拉討程中的注意事項
2.1 慢張與慢放。
“慢張與慢放”在張拉的前期和后期對預應力施加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張拉前期“慢張”有利于鋼絞線的自行調直,對力筋均勻受力有很大好處;張拉力到位達到一定持荷時間開始回油,要求做到“慢放”,錨固是通過回油產生的的小回縮使夾片夾緊鋼絞線,如
果回油過快,加力過快,一是容易使得鋼絞線在瞬間受力切斷,產生斷絲,同時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另外不斷絲也容易使鋼絞線產生切削變形而產生滑絲。因此慢張與慢放是張拉過程控制的要點。
2.2 張拉順序。
張拉的順序一般有嚴格的要求,有的要求必須對稱張拉。這里的對稱指左右對稱,而不是對向張拉施工。尤其對于長度較長的T構或大型預應力構件,必須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我們在統(tǒng)計20m和30m的小箱梁,張拉順序按照設計順序張拉,但不進行對稱張拉。對30m箱梁,發(fā)現左右兩束鋼絞線張拉后,梁中部的側彎最大為15mm,全部張拉完成后回復量為5mm~7mm,仍舊有8mm~l0mm的側彎余量,時間加長并不見減少,但20m小箱梁的最大側彎量就很小,只有2mm~3mm,顯然與梁體的剛度有很大關系。
2.3 認真記錄測量伸長量。
關于鋼絞線伸長量量測與記錄,我們在現場發(fā)現問題較多,有的工班為了省事,僅用鋼尺直接量取油缸的伸長量和回縮量。但實際上在張拉到每一個級位時,由于張拉力的不同,使得各個接縫。如錨墊板與錨具、錨具與錨圈、錨圈與千斤頂缸體、千斤頂與錨具之間的壓縫,的間隙產生微小變化,同時,力不同,梁體硅及千斤頂缸體產生的自身壓縮也不相同,再有,受自錨性能的必須條件影響,夾片必須通過回縮才能錨固穩(wěn)定,這樣產生一定的回縮量,而以上幾種數據是難以通過估算的數值來取得。因此,量取伸長量不允許采用量取油缸伸縮的長度作為計算伸長量的依據。我們認為合理、有效、方便的辦法是在鋼絞線靠近工具夾片的位置外側lcm左右的位置夾設一個夾具,以油缸缸體的固定斷而為基準點,量取基準點到夾具位置的變化座位伸長量計算的依據。
2.4 量測回縮量的重要性。
回縮量必須進行認真的量測和記錄,它也是計算伸長量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的重要數據。我們在對現場資料及內業(yè)資料的檢查中發(fā)現,許多資料中把回縮量記為0或者1 mm~2mm,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在前述的錨固原理中可以發(fā)現必須有回縮才能錨固,最小回縮量不可能小于限位間隙,但不能過大,過大就說明出現了整體滑絲或預應力損失過大,因此規(guī)范對回縮量有嚴格的限制,一般要求是小于6mm,據我們在該預制廠現場記錄的回縮量看,一般都在6mm~7mm之間,與理論是符合的。
2.5 張拉完成后的檢查。
(1)檢查判斷是否出現滑絲或斷絲,如果出現滑絲斷絲情況,必須認真按要求進行處理,處理的方法較多,有的需要重新張拉,有的需要重新換束處理。
牙痕法在張拉完成時立即檢查鋼絞線上遺留的牙痕是否在同一個平面,若有的牙痕不在同一個平面就說明該鋼絞線產生了滑絲。畫線法通過在鋼絞線上同一平面的畫線判斷張拉后幽線是否還在同一平面判斷是否出現滑絲。經驗法可憑經驗對回油時的工作夾片退出或縮進情況判斷是否產生單根滑絲,一旦出現較嚴重的滑絲,千斤頂回油后退出工具夾片比較困難,一般都可以判斷出來。如果張拉過程中出現了滑絲、斷絲等異常情況,必須立即如實報告監(jiān)理工程師,按照監(jiān)理工程師同意的處理方案進行處理。
(2)主要數據的定義、計算方法:設計伸長量指的是由設計提供的錨卜伸長量,一般設計中提供的是錨卜鋼絞線100%的伸長量。 (實際伸長量一設計伸長量)/設計伸長量<6%回縮量<6mm。
3. 結語
隨著預應力技術的發(fā)展,設計理念、設計方法、施工技術的不斷提高,預應力技術的應用領域逐年拓寬。因此,應積極開展優(yōu)化預應力鋼材應用技術的研究,根據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不同的使用對象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建立更完善的預應力鋼材標準體系。根據使用環(huán)境、結構類型、施工條件,選擇最安全可靠、最經濟合理的預應力鋼材,使預應力技術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