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yǎng)造形能力首先是建立造形意識,否則便不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也摸不到繪畫思維的方式和規(guī)律。過去,人們往往關注造形的效果,而忽視“造——形”。這實際上是一個行為過程,是對畫面不斷選擇、重新組合的思維過程。因此有必要對造形意識進行探討。
關鍵詞 素描教學;造型意思
素描教學離不開造形。而造形鍛煉的是思維,而不僅僅是技術。造形這個概念也并非指如實描摹形象,那么什么是造形?造——指創(chuàng)造、構造,形——指畫面圖形。造形能力指在畫面上創(chuàng)造構造圖形的能力。這里既包括運用繪畫的語言形式去把握自然物象,也包括運用
繪畫的語言形式自如地構造畫面。
造形意識是根據(jù)畫家的精神需要創(chuàng)造圖形,并運用圖形自覺思維的思維方式。當一個畫家面對自然、面對畫面自覺地從造形角度去感受對象,敏感地本能的運用造形符號、視覺圖形安排畫面,運用繪畫的形態(tài)去思考問題時,即是他具備了造形意識。
1.建立造形意識首先取決于觀察方法
造形意識的目的是打開頭腦和眼睛。我們首先應該更正我們傳統(tǒng)的觀察方法,以往我們的觀看總是對迎面而來的事物簡單、照拍式地記錄。而觀看是一種自覺積極的具高度選擇性的活動,心靈尋找什么,視覺才能發(fā)現(xiàn)什么[2] 。一切自然物象都具有固有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需要對所繪對象進行主觀選擇,要樹立“繪畫之眼”。而正是線、形思維在我們心靈深處左右著、指導著它,也就是說意識到了,自然也就看到了。
線、形思維是一種抽象思維,抽象思維是對繪畫的認識方式。這種思維指導下的觀察方法,是一種由里向外看的方法。以人體為例,首先從對象的內(nèi)在結構入手,打破外輪廓,挖掘對象的本質,這基于學生對整個人形體的方向和概念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是通過傳統(tǒng)的定點觀察得到的,而是立體的,從各個角度認真分析,對象的真實存在狀態(tài)而得到的,如一條彎曲的腿,從正面看是一種重疊的形體,但是這就是它存在的真正狀態(tài)嗎?不是的。我們還必須對側面后面的形狀、方向、位置、厚度做全面的理解,然后得到一個綜合的概念,再回來畫這條腿的時候,它的形象就完全變了。這種觀察方法很整體和深刻,不僅包括對某一個形體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是提煉出本質。只有具備了抽象思維,才真正理解藝術,才能學會本質的看問題,面對對象時,畫的是頭腦而不僅僅是眼睛。
2.理解造型意識的重要手段——簡化
2.1 簡化是一種用思維提煉的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塞尚把形簡化成幾何形體是那個時期藝術的一項重大發(fā)明。從那時起,簡化繪畫的運動實際上已經(jīng)興起,馬蒂斯簡化繪畫到用幾塊平涂的顏色間的安排就可以表達感覺和感情的層次上,他說:“最單純的手段就是那些最好的使藝術家表現(xiàn)自我的手段[3] 。
簡化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且是用思維提煉的結果。簡化的涵義是指藝術家在進行構圖過程中,有意識地要砍掉一切與“有意味的形式”不相關的細節(jié),(貝爾在其《藝術論》一書中下的定義),“在一件藝術品中,除了為形式意味做貢獻的東西以外,就再也沒有什么別的與藝術相關的了”,刪除那些意在提供信息和知識的東西,砍掉那些引導人們認出藝術品與生活中熟悉事物相一致的再現(xiàn)成分。藝術家創(chuàng)造有意味的形式的時候,必須運用“簡化”這一手段。因為“沒有簡化,藝術不可能存在,只有簡化,才能洞察本質的基礎上所把握的最聰明的組織手段”。這個就是其余一切事物都屬于它的那個本質。這個本質的層次包括將客觀事物所傳達出的信息通過理智所做出的準確的把握,更包括藝術家情感的所冶煉的形式,下意識地理性的按照情感自身的邏輯自發(fā)的進行刪減[4] 。
2.2 簡化體現(xiàn)的是藝術中整體的力量
簡化意味著對對象進行刪減,但不是無目的的,而是刪到能構成作品的整體的意味為止。能用一跟線表達就不用一個面來表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多是要學生觀察細節(jié),讓學生看最小的面,最細節(jié)的部分,照顧小面的同時兼顧著整體。而實際上,這個所謂的整體并非“整”這種觀察方法只是讓學生觀察和描摹細碎的枝節(jié)末梢,反而在繪畫的領域里離藝術越來越遠,抓不住眼前事物的本質,更無從談起領悟藝術的本質。簡化體現(xiàn)許多方面:空間得到了簡化不再是無限深遠的三維深度,三維到二維有許多種可能的表達方式,并使空間成為具體的形為整體服務。質感得到了簡化,它成了可以在畫面中可有可無的形式,若是在畫面中出現(xiàn),它也只是作為豐富和構成畫面調(diào)子的安排,可以直接用材料表現(xiàn)。而量感是簡化的結果,簡化客觀物體不僅沒有減掉什么,反而得到加強的量感,畫面整的力量就會加大,量感是屬于藝術的范疇的,它是一個藝術家必備的能力,它是畫面中的重量和力度,是畫面中的“整體”重要因素。簡化的力量就在于此。概括、整體是量感的核心,也是量感表現(xiàn)出的基本面貌。凡是具有量感的語言都要經(jīng)過簡化省去許多不必要的細節(jié),形成有外張力和飽滿度的形體。中國古代雕塑,其造形簡潔、明朗,強烈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博大、飛揚的浩然正氣。
簡化作為一種手段是為了達到整體感而進行選擇和變化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簡化是一個人是否追求藝術的衡量標準,尋得它的是一種內(nèi)在光的力量,世界上許多事物并不復雜,它們其實很簡單,需要用智慧之眼看到。這里強調(diào)鍛煉自己的眼睛敏銳抓住事物的能力,縮短自己與事物的“距離”,不考慮某些細節(jié)所造成的隔閡,概括出精練的與自己內(nèi)心相脈的形式。
參考文獻:
[1] 丁一林 胡明哲,論造形意識[J]. 造形藝術研究[J] 1993.3:5-9.
[2] 馮能保,眼睛的潛力[M].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6:5-15.
[3] (英)杰克·德·弗拉姆. 馬蒂斯論藝術[M]. 歐陽英譯1987:25.
[4] 司有侖,當代西方美學新范疇辭典[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8: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