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代較之以往,在飲食上的新變化就是飲茶風氣在全國的流行。正因為飲茶風氣的流行,才使茶具在唐代成為專門的器物類型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本文結合唐代出土的茶具實物資料和相關文獻資料,對隱藏在其中的唐人的設計觀進行分析
關鍵詞 唐代;茶具;造型設計;設計觀
Brief analysis of Tang Dynasty tea design concept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than before, in the diet on the new change of ethos in the nationwide prevalence is tea.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tea culture, to make tea in Tang Dynasty as a special type of objects created. This combination of Tang Dynasty unearthed tea materials and relevant documents, the hidden in which people design concept analysis
Keyword The Tang Dynasty; tea; design; design concept
茶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飲料作物,因其生長在南方的植物,所以茶之為飲的流行地區(qū)主要是在南方,直到南北朝時期,茶飲在北方仍受冷遇。而到唐代尤其是中唐以來,則出現(xiàn)“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的局面?!安枳逃谒?,水藉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而廢”,這是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關于茶、水、器、火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足見茶具在飲茶中的重要地位。唐代飲茶風起的盛行,必然要求相應的茶具的出現(xiàn),以滿足人們的要求。
1.“唐風貴茶”的原因
1.1 禪宗的興盛
造成唐代這種全國不論南北皆盛行飲茶風氣的原因,首先應與這一時期禪宗的興盛有密切關系。禪宗自五祖洪仁分成南北兩宗,北宗在唐前期最為鼎盛。講求漸悟的北宗,要求打坐“息想”,而茶具有提神、令人不眠之功效,十分投合禪僧破睡修功的需求,僧人通過品茶以助參禪。隨著北宗在北方地區(qū)的興盛,直接促成了飲茶風氣被北人所接受,不僅使茶飲在信奉禪宗的皇室中流行,通過其在民間的信眾也造成其在民間的普及。即使南宗在中唐后逐漸勢起,由于性儉的茶因其飲后可“洗塵心”、“開煩襟”,與南宗提倡清靜本心、遁身自然,追求“凈心自悟”的主旨十分契合,更助長了茶在禪僧中的流行。
1.2 上層社會及文人的推崇
唐代宮廷中十分喜好飲茶,根據(jù)《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全國各茶葉產(chǎn)地每年都要貢茶以滿足皇室的需求。而自唐初施行的科舉制,許多南方士人應舉登第、入朝為官,包括唐代宮廷中的宦官也以南方人為多,這些人不可避免的會將他們飲茶的習慣也帶入朝中,從而推進了飲茶在上層社會的流行。而茶所具有的滌煩提神、醒腦益思的效用使其同樣受到文人的喜愛,并常常以茶為題作文弄詩記錄下自己喝茶的感受,這些言茶之妙用、宣茶之功效的茶詩在被人所傳頌的過程中,無疑對社會上飲茶風尚的形成也是一種促進。
1.3 南北交通的便利
飲茶風尚在唐時能風靡全國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原因,就是自隋煬帝時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的開通,使主要產(chǎn)自南方的茶可以依靠水路源源北上,保證北方充足的茶葉供應,從而有利于茶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
2.適用、節(jié)用的功能觀
由于唐代以前的飲茶方式是“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飲者無異也”[1] ,即將茶與蔥、姜、橘皮等放在一起,煮出的湯汁如同菜湯一般,如此煮法使在煮茶、飲茶時借助可當時普通的炊器、飲器,沒有專門茶具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到了唐代,在陸羽《茶經(jīng)》中《之造》、《之煮》兩篇的內(nèi)容中,將采茶、炙烤茶餅、碾茶成末、取水煮茶、三沸分茶的過程交代得十分清晰。如此繁雜的步驟必定要使用特定的器具才能完成,可貴的是陸羽在書中特辟有《之具》、《之器》兩篇,將上述過程中所使用器、具都一一列出,并詳述其尺寸、材料、造型、用途、使用方法,其中僅茶器就包括有升火、炙茶、碾茶、儲茶、盛水、煮水、量茶、飲茶、清潔所使用的二十四器,足見其分工之細、用途之專、組合化程度之高。并且對于這24件茶器的使用,陸羽在《之略》中補充到其可隨時間、地點、人數(shù)以及茶的準備情況適當?shù)倪M行調整和省略,不必拘泥,則顯得十分人性化。
在對這二十四器的設計上,以煮水煎茶用的鍑為例,陸羽認為在材料選擇上最好使用生鐵,原因是其最為經(jīng)久耐用。在制造時,用粗糙的沙土制造外模以使鍑的外壁粗糙而更容易吸收火焰的熱力,內(nèi)模則用細土制造以使內(nèi)壁光滑、易于洗滌。在造型上,陸羽要將鍑的腹臍拉長,因為這樣做可以使水在鍑當中沸騰,投入的茶末容易揚起,從而確保茶味的純正。同時又將鍑耳作成方形、鍑邊加寬以取其方正、廣闊務遠之義,通過細處的設計提升了此器的文化品格,也符合在唐代文人眼中將飲茶看作是一件雅事的心理。從上面的分析可看出,陸羽在設計時完全是從功能出發(fā),所進行的設計都是為了使其使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fā)揮,對于當時社會上以瓷土、銀為材料制作鍑的現(xiàn)象,陸羽也沒有因其“雅”、“潔”而妄加推崇,而是明確指出其制作成本過高、無法在生活中長期使用等特點,這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對照這一時期的出土實物,偃師杏園唐墓群開園十九年鄭氏墓出土的銅鍑,器身還通體拋光、呈缽形、在鍑口沿兩側局部鉚接環(huán)扣并有雙股提梁相連,而到了宣宗大中元年穆悰墓出土的鐵鍑,其侈口、廣腹、口沿上附加一對方形耳的造型與《茶經(jīng)》中的幾乎如出一轍,足見在《茶經(jīng)》寫成后,其所追求適用、節(jié)用的器物設計主張已在民間得到廣泛認可并應用。
3.以人為本的造型觀
在飲茶器具的選擇方面,《茶經(jīng)》中所記載的唐人飲茶主要是用碗,結合《茶經(jīng)》中所提倡的煎茶法,是在水二沸時于沸水中心投入適量茶末至水三沸時立即酌出、趁熱飲用,而碗較為開敞的口部,十分便于將茶舀入其中,因此被選作飲茶器是十分適用的。
對于茶碗的造型,陸羽在文中認為應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陸羽的這句話中的“受半升已下”說明在他看來茶碗在容量上不能太大。唐代的飲茶方法相比前代“采其葉煮,是為茗煮”的粗放式飲茶已變得十分精細,文人雅士在飲茶時所追求的是一種細煎慢啜式的品飲因此所飲茶量應十分有限,《茶經(jīng)》中將煎茶用水定為一升,在經(jīng)過一沸棄其沫、二沸出水一瓢至三沸茶成后,還要酌分為三碗或五碗,每碗所盛茶至多不會超過二百毫升,再加上浮在茶水表面的“沫”、“餑”,放在容量為三百毫升左右的茶碗中是十分合適的。而在長沙窯曾發(fā)現(xiàn)有兩件自銘為“荼埦”、“岳麓寺荼埦”的飲茶器,經(jīng)研究人員檢測,兩件茶碗的容積分別為250ml和360ml [2] ,也與《茶經(jīng)》中的要求基本相符。
在具體造型方面的“口沿不卷,底卷而淺”的描述,與自中唐時期新出現(xiàn)的一種淺腹、斜身、玉璧底造型的碗十分相符,其在腹部造型上的一個突出特點都是口腹部自碗底向外斜出,碗腹都比較淺,且都為玉璧底。由于唐代主要是飲末茶,飲茶時要將茶碗中的茶末、茶水、煎茶時浮在水上沫、餑一起喝下,淺腹且腹壁斜直的碗顯然更易于飲茶時茶水、茶沫等沿著其在與口唇接觸時所形成的傾斜角度流動,從而方便人們趁熱啜飲??诓坎捎貌幌蛲夥砘蛏陨詢?nèi)斂的造型,可以使茶水以及表面茶沫不會因碗壁的坦張而向外流溢,并且在啜飲時殘留在口沿上的茶水不易順碗外壁向下滴淌。這類碗的高度尺寸,變化范圍多在4厘米、5厘米左右或之間,口徑多在13~15厘米之間變化,且口徑、底徑比多為1:2,這種尺寸的選擇十分適合人們用拇指和其余幾指將碗鉗住,而玉璧形圈足的設計更是人們在拿碗時手指不宜打滑,同時在品啜熱茶時能減緩熱量傳至碗底的速度,不致燙手。因此完全可以將中唐時期碗的造型的這樣一次大變化視作是唐人為了適應當時的飲茶需要所進行的一次再設計。
唐人另一常用的飲茶器是茶托。唐人李匡乂在其于懿宗、僖宗時所著的《資暇集》中認為茶托子的出現(xiàn)是始于德宗建中年間,當時蜀相崔寧之女完全是因為喝茶時茶水太熱燙手,而取碟子墊于杯盞之下以起到隔熱的作用,因為盞和碟之間缺乏固定裝置在啜飲時杯盞容易傾倒,遂以蠟將盞碟固定,此后又以漆環(huán)代替蠟環(huán)。由于其形制的特殊而使蜀相備感新奇,為其命名為茶托并推廣。后因其使用便利而為人們所接受,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更新其造型。短短的一段文字,將促使古人設計茶托的設計動因、設計的實施過程、改進步驟等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從中可看出唐人對飲食器所作的設計,其出發(fā)點完全是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基于實用的目的,并且是在保證功能的基礎上對造型進行創(chuàng)新。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套在《衣物帳》中記為“琉璃茶碗柘子”的組合茶器,敞口、腹部直壁斜收的茶碗造型,與宋時飲茶用的斗笠碗有幾分相似,不僅方便啜飲,而且在使用模制技術制造時還十分便于脫模。茶托則將托盤中心做成凹槽起到固定茶碗的作用。整套茶托所用的玻璃材質透明又略帶淡黃綠色,通體無飾,造型規(guī)整,大小適度,顯現(xiàn)出簡潔大氣的造型意向。作為皇家供奉之物,其造型、規(guī)格應具有一定代表性。
4.取法自然的審美觀
茶具作為一種功能性極強的飲器,唐代人在對其進行設計時,并沒有因為對功能的重視,而忽視了對人在使用時審美心理的關照,對茶具的造型美也同樣重視。唐代開明的文化政策和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所給唐人帶來的心態(tài)上的解放,開放的心態(tài)可以使唐人自由地將欣賞的眼光投向自然界中自己所喜愛的一切,尤其是前代所多受忽視的自然界中的花草植物。所以使得唐代茶具在造型的選取上也從身邊的植物獲得靈感。尤其是對于茶托這類只起到承托作用的器物,因為只需具備一個平穩(wěn)放置茶碗的平面,所以也為其造型設計上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條件。唐代明確標注為“茶托”的實物,目前所發(fā)現(xiàn)有明確紀年的是在西安和平門外出土的七枚鎏金茶托。這七件茶托,在造型上均為蓮荷形狀。尤其是“大中十四年”銘文的茶托,利用金銀柔軟易于造型的特點,將托體打造成曲分瓣、且每個曲瓣的頂端向上卷起的造型,環(huán)繞盤中心起固定作用的圓形托圈錯落有致的裝飾有大小兩圈蓮花形瓣。疏密有異的三層的、瓣造型,舒緩的漫圓弧形瓣與角點清晰的蓮花形尖狀花瓣形成一種對比,層次表現(xiàn)豐富。再如寧波和義路遺址出土的瓷質盞托組合,托盤的造型也是卷邊荷葉形狀,為了避免托盤中心起固定作用的向外凸起的托環(huán)影響整體造型的流暢,將其改為圓形凹陷的樣式,使用時可將碗底直接插入凹槽之內(nèi),功能上并未削弱,而在審美上,沒有了托圈的干擾,托盤的荷葉造型更顯生動形象。配以青翠的釉色,難免會使人發(fā)出“越甌荷葉空”的感嘆。
5.結語
唐代茶具在造型設計中充分表達了其適用、節(jié)用的設計主張,并采用豐富的造型手段對其進行美化。根據(jù)人在煮茶、飲茶時的不同要求設計出各具功能的器具,以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出的“二十四器”為代表,其分工之細、用途之專、組合化程度之高,標志唐人在茶具設計上已十分注重配套化。單一個小小的茶碗,就根據(jù)人品飲的需要,來選擇碗內(nèi)容積;根據(jù)人端拿茶碗時手的尺寸來設計茶碗各部分的比例、尺度;根據(jù)人在喝茶時的舒適度來設計茶碗的口沿;根據(jù)對茶飲色澤觀賞的要求來選擇茶碗材質,可以說是關照了人在喝茶時的全部需求。這也為現(xiàn)代飲食器在設計時如何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全唐詩》卷611,7053頁
[2] 周世榮,《長沙窯自銘諸器及主要特點》,浙江省博物館編,《東方博物》(第二輯),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