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里坪金礦位于河南省洛寧縣西部,屬于緩傾斜狀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床,是熊耳山礦化集中區(qū)內三大內生巖金礦床類型(破碎帶主變巖心堡考掣)要夢點是礦脈沿太華群與熊耳群地層接觸界限及其附近呈大致平行分布產(chǎn)壯平緩,厚度較小,其中常發(fā)現(xiàn)有特富的金礦體,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和地質找礦意叉。
關鍵詞;七里坪 七里坪金礦 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床
中圖分類號;P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2(b)-0155-01
1成礦地質背景
該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古地臺南緣、華熊臺緣坳陷、熊耳山隆斷區(qū)。出露和賦礦地層為太古界太華群角閃巖相片麻巖類和中元古界熊耳群以安山巖為主體的火山巖類。
燕山期侵入巖類分兩種類型:其一是大面積分布的似斑狀花崗巖體;其二為小花崗斑巖體及其伴生的隱爆角礫巖,著名的祈雨溝大型金礦床即產(chǎn)于隱爆角礫巖體之中。
本區(qū)基本構造格局為熊耳山變質核雜巖,南側以馬超營大斷裂為界,北界為洛寧山前斷裂。變質核由太華群變質巖及浸入其中的燕山期花崗巖組成,蓋層單元為熊耳群火山巖?;摬痣x斷裂系統(tǒng)大致沿太華群與熊耳群地層接觸界限及其附近發(fā)育。
發(fā)育于基地之上的北東一北北東向成礦構造帶是本區(qū)又一顯著特點,對該區(qū)礦床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控制作用。從西向東可劃分為4個成礦帶:嵩坪溝成礦帶、鐵爐坪成礦帶,康山一上宮成礦帶和七里坪一大木廠成礦帶。七里坪金礦區(qū)及位于后兩個成礦帶之間。
2礦床地質特征
七里坪金礦區(qū)已發(fā)現(xiàn)緩傾斜構造破碎帶20余條,以熊耳群地層中居多。其一般地質特征如下。
(1)破碎帶主要分布在熊耳群地層接觸界限及其附近呈大致平行的多層狀產(chǎn)出
(2)破碎帶長300~1500m,最長超過3000m,傾向延伸大于300m,產(chǎn)狀平緩,傾角-10-35。。單脈厚度較小,一般在0_2-0.8m}
(3)破碎帶內構造巖類型有蝕變碎裂巖、糜棱巖、硅化石英脈、條帶狀或網(wǎng)脈裝黃鐵礦化蝕變巖等,主要礦化蝕變類型有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鏡鐵礦化、方鉛礦化、黃銅礦化等,且金礦化主要與硅化、黃鐵礦化有關}
(4)礦體嚴格受構造破碎帶控制,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由于礦化相對連續(xù),規(guī)模小礦脈一般可圈出1-2個礦體,大脈中可圈出3-5個礦體,即單個礦體長度一般100-300m間。
(5)礦石類型主要有二種,其一為強硅化蝕變碎裂巖型,多分布在礦體的中淺部,礦化組合為硅化一黃鐵礦化(褐鐵礦化)一絹云母化,金品位一般較高,富礦體平均品位在80×10以上。另一為條帶狀或網(wǎng)脈狀黃鐵礦化蝕變巖型,分布在礦體中深部,為原生礦石,礦化組合為黃鐵礦化一綠泥石化一(方鉛礦化),富礦體金品位在50×10“左右,且伴生有較高品位的銀。
3成礦機理分析
現(xiàn)代成礦理論認為,礦床是一定構造運動的產(chǎn)物,礦床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地質背景密切相關。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筆者對七里坪金礦床的成礦機理作如下推斷。
3.1古陸核和初始礦源層形成期(>2300Ma)
太古代中晚期,來自地球深處和上地幔的物質堆積一變質形成太華群變質巖系,其中富含有豐富的成礦元素,構成初始礦源層,為熊耳山礦化集中區(qū)的發(fā)育奠定了物質基礎。
3.2古陸核的增生和衍生礦源層的形成期(2300~230Ma)
在這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一方面,太華群古陸核的邊緣向南增生擴張,先后形成熊耳群、管道口群、欒川群等地層。另一方面,廣透而強烈的構造運動和多期次的熱事件,促使太華群地層中的成礦元素初步活化遷移:并在一定深度部位演化形成衍生礦源層。
3.3陸內碰撞造山運動和礦床就位形成期(230~80Ma)
華北與華南古地塊的碰撞造山作用始于古生代末,三疊達到高潮,侏羅紀進入尾聲。這一事件對該區(qū)造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最終確立了熊耳山成為貴金屬、多金屬礦化集中區(qū)的地位。
首先,受陸內俯沖作用的影響,大面積花崗巖形成和侵位,造成地殼的向上隆起。之后,在擠壓應力釋放松弛階段,圍繞太華群基地又發(fā)生了大規(guī)?;摬痣x,發(fā)育形成熊耳山變質核雜巖系統(tǒng)及區(qū)內廣泛發(fā)育的NE—NNE向、近EW向NW向成礦構造體系。同時,賦存在衍生礦源層中的成礦元素,再次發(fā)生活化遷移,與成礦流體一起沿深大斷裂或地層裂隙向有利成礦部位轉移并成礦。
3.4成礦期后改造期(<80Ma)
礦床形成以后,本區(qū)沒有再次發(fā)生大規(guī)模構造運動,從而進入了成礦期后的改造期,由于剝蝕作用,部分礦體露出地表,接受天水的加入和氧化環(huán)境的改造,再次富集形成富礦體。
參考文獻
[1]王志光等,華北地塊南緣地質構造演化與成礦,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1.
[2]陳衍景等,豫西金礦成礦規(guī)律,地震出版社,1992.
[3]陳德杰等,豫西熊耳山地區(qū)金銀成礦帶區(qū)域成礦模式研究,河南地質,199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