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醫(yī)生,到英國南部一所小學去拜訪老同學。剛走進校園,她就看見一個拄著拐杖的男孩,一瘸一拐地從面前走過。不一會兒,又見一個眼睛上纏著紗布的女孩,被一個比她小的男孩攙扶著,小心翼翼地走進教室。
醫(yī)生帶著一臉的驚訝,問老同學:“你們這里怎么有這么多殘疾兒童?”老同學笑著解釋:“這是我們學校的‘愛心課’。為了使這些幼稚的心靈真正理解和同情別人的疾苦與不幸,我們就要求所有的學生,在一個學期中,每人都要過一個盲日、一個病日、一個聾日和一個啞日。”
“例如:在盲日這天,他們的眼睛就要被包起來,什么都不能看。然后我們再分派別的孩子去幫助他們,這就使盲者和幫助他們的孩子都能從中受到教益?!?/p>
于是醫(yī)生來到一個蒙著眼睛的小女孩面前,親切地問:“你看不見東西,不覺得難受嗎?”“不,開始的時候是有些難受,但想想那些終生都看不見東西的人,就覺得自己太幸運了?!苯又∨⒂峙d致勃勃地說,“自從過了盲日、病日、啞日和一些殘疾日之后,我的愛心增長了10倍。因為給需要幫助者獻上愛心,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我來思考
1.學校設置的這些特殊的日子,除了讓“這些幼稚的心靈真正理解和同情別人的疾苦與不幸”外,還能讓孩子們學到什么?
2.在上文最后一段的橫線上添一句話,你會寫什么呢?
3.如何理解題目“愛心需要增長”呢?
4.“接著小女孩又興致勃勃地說……”,從“興致勃勃”這個詞可以看出,孩子們對于學校開設這樣的課持怎樣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