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老年人口明年突破2億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在2013年突破2億,到2025年突破3億,到2033年前后達到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最高年份將增加1400多萬。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3.7%上升到2053年的34.8%,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
秦兵馬俑一號坑
首次發(fā)現(xiàn)“盜洞”
根據(jù)最新考古發(fā)掘,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馬俑一號坑考古發(fā)掘過程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由俑坑頂部直達過洞的“盜洞”,其直徑1.1米到1.2米,從而為人們探索俑坑被毀之謎等提供了新材料。這個“盜洞”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呢?專家認為,“盜洞”行為把下面的紅燒土層破壞了,我們現(xiàn)在能判斷清楚的就是紅燒土層形成的時間應該是晚于焚燒的時間,也就是說“盜洞”行為要晚于焚燒秦俑坑的時間。
茶最早用于治病
中國是世界上種茶、制茶、飲茶最早的國家。最初茶被稱為“苦茶”,作為一種中藥材用于治病,后來經長期實踐經驗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茶不僅可入藥,而且是一種氣味芳香、提神解渴的上好飲料。于是,種茶、飲茶漸成為習慣。直到三國時期,江南一帶飲茶已蔚然成風。魏晉南北朝時,茶被用來待客。唐朝時開始出現(xiàn)茶館,但飲茶方法煩瑣,也出現(xiàn)了第一部論茶專著——陸羽《茶經》,陸羽因此被譽為“茶圣”。
“IN”與 “OUT”:時尚與老土
“IN”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一個詞語,它是直接從英語中借用過來的,表示“時髦、流行、在內”的意思?!癐N”是英語中表示時髦、流行的意思中最為簡短有力的一個,它跟通常的說法“fashion”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強調的是隨時可見的、處處可覓的時髦;它更貼近生活、更口語化。當代青少年贊賞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時,往往就會使用“IN”這個詞。與“IN”相反的詞是“OUT”,意思是“不時髦”、“老外”(外行、不懂)、“老土”。
中國上班族壓力全球第一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日本,過度疲勞曾造成大量中青年人猝死,如今,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大國。有統(tǒng)計顯示,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亡的人數(shù)達60萬人,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一項北京地區(qū)抑郁癥調查顯示,抑郁癥患者從未就醫(yī)的比例高達62.9%,而就診的患者當中,真正到??漆t(yī)院就診的只有5.8%。在發(fā)病之初,不清楚自己處于疾病狀態(tài)的患者占70%以上,認為是思想問題的占到10.3%,能夠認識到自己可能是得了抑郁癥的比例還不到10%。
我國首個“交通習慣”:
來左去右
唐代,像長安、洛陽這樣的大城市逐漸興起,每天進出城門的人數(shù)很多,僅靠“交管人員”每天的疏導,往往無法及時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唐太宗時期,特別頒布法案規(guī)定出入城門必須按照“入由左,出由右”的規(guī)定進行。這是我國第一個對交通“來左去右”的規(guī)定,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世不僅出入城門按照此規(guī)則,其他諸如出入宮殿、房屋、校場、廟宇等也都按此行事。當然,這些規(guī)則對皇帝并不適用,因為皇帝自古以來都要走“專用道”,進出“專用門”,如果有他人誤闖或僭越,則要受到處罰,輕則流放處斬,重則全家受到連累。
“中國”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古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的含義:一是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即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qū);四指國內內地;五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qū)或建立的國家。秦朝以后,“中國”一詞的含義有了改變。在漢代,人們常把漢族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也稱“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自稱“中國”,把南朝卻稱作“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為“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這就是說,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
信用卡的起源
最早發(fā)行信用卡的機構并不是銀行,而是一些百貨商店、飲食業(yè)、娛樂業(yè)和汽油公司。美國的一些商店、飲食店為招徠顧客,推銷商品,擴大營業(yè)額,有選擇地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給顧客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后來演變成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為客戶購貨消費的憑證。顧客可以在這些發(fā)行籌碼的商店及其分號賒購商品,約期付款。這就是信用卡的雛形。
東北人為什么將葵花子
稱為“毛磕”?
我們常吃的葵花子,在東北有另一個名字叫“毛磕”。在東北的超市,甚至能找到包裝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完全一樣、但上面寫著“毛嗑”的葵花子。但對外地朋友來說,這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名字。原來,在清朝末年,東北人因為俄羅斯人毛發(fā)重而將他們稱為“老毛子”。據(jù)說,老毛子對嗑瓜子很在行。于是東北人就稱葵花子為“老毛子嗑的那個東西”,后來簡稱“毛嗑”并沿用至今。
古代的“公務員”有補貼
中國古代雖然并無“公務員”這個概念,但各級官員和辦事員其實也屬于“公務員”范疇。那么,古代“公務員”的俸祿咋樣?古代“公務員”也是拿工資俸祿生活的,但古代“公務員”更看重補貼的豐厚。所謂補貼,則指正常工資之外的正當收入,不屬于貪污腐敗、巧取豪奪得來的灰色收入。在古代,公務員最典型的工資性補貼之一,是各式各樣的“賞賜”,一直到清代都不絕。以西漢為例,賞賜便有定期賞賜、慶典賞賜、功勛賞賜三大類別,有的直接賞錢,更甚的則是賞繒帛、酒肉、車馬,甚至連奴婢、房子都賞賜。
“香山”名稱的由來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是西山的一部分,北京著名的風景區(qū),以紅葉馳名中外。香山之名的由來,是因為山的最高峰上有兩塊巨大的乳峰石,狀似“香爐”。晨昏之際,云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裊裊,冉冉而升,故稱之為“香爐山”。后來,人們簡稱為“香山”。不過,香山真的是與氣味的香有關。原來,古代的香山山上“杏樹十萬株”。明朝詩人的詩里有“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宮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萬壑千崖種杏花”的詩句。可見,古代的香山是一座“杏花山”。杏花是香的,既然滿山遍野十萬株杏樹,花香必然是濃郁的,使游人“鼻無他馥”,山也就不愧稱為“香山”了。
【文稿】李 莉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