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下旬至今,我很少發(fā)表市場看法,一來其他業(yè)務繁忙,二來已經(jīng)“無話可說”。因為中期結論非常鮮明——我們已經(jīng)身處一個“絕對低位”,收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跉v史規(guī)律,大量市場數(shù)據(jù)、現(xiàn)象證明我們正處于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之中——一個比肩998點、1664點的歷史低點正在我們身邊。
這是一場對賭。要么現(xiàn)在極度悲觀的人們是一群瘋子,要么現(xiàn)在極度樂觀的我是一個瘋子。當面對同一基本面、同一市場,存在異常迥異的趨勢判斷,必然會有一個贏家和一個輸家。從歷史預測記錄來看,我相信,我“依然”是贏家。
關于行情,我認為暫且無需看得太遠,把目光集中在春節(jié)長假前后即可。行情不一定要好,而在于策略,三流行情加一流策略,永遠比一流行情加三流策略要好。所以,預測點位,預測行情周期,我會講,但不是重點。重點是采取什么策略來博取預期收益。
趨勢觀點:這輪反彈有得做
首先,對于本輪反彈行情判斷,我選取的不是指數(shù)周期,而是“時間周期+資金周期”。
就結論而言,周期選擇不同導致結論不同的分歧點在于,本輪反彈行情的“起止位”差異——我認為,本輪反彈行情“起始點”是2011年12月16日,而不是其后的其他交易日。按照歷史規(guī)律,可以推算出行情結束的“最短時間區(qū)間”,即本輪反彈行情“結束點”是2012年2月中上旬(扣除元旦假期、春節(jié)假期)。這是按照一般(常規(guī))反彈級別進行的推算。
換句話說,如果本輪反彈行情在2月中上旬嘎然而止,請不要意外,歷史概率使然。這種推算有多少勝率呢?2011年6月底反彈時,我就率先提示7月中旬出高點。2010年10月反彈時,我也率先預測11月見頂時間區(qū)間,事后被驗證。
在反彈初期,我們無法精確判斷行情漲幅,但時間周期卻是可以按照歷史規(guī)律早早框定。因為前者(漲幅)決定于短期資金的脈沖強度,需要跟蹤觀察;后者則決定于群體行為“注意力”的持續(xù)度,這是可以通過科學統(tǒng)計進行測算的。
疑問一:“起始點”為什么我會選擇2011年12月16日,而不是其他時間?
本輪行情的發(fā)動者是券商、銀行、煤炭、有色。這一資金觀察決定了我選擇將這一時間點作為行情“起始點”,而不是探討市場很容易觀察到的上證指數(shù)趨勢。在我看來,前者是內因,后者是表像。
機構資金運作具有固定的時間周期。根據(jù)布局方式,就可以預測后續(xù)的時間周期。就目前來看,1-2-1-1的節(jié)奏可能性較大,即上漲一周,橫盤兩周,上漲一周,回落一周。12月下旬上述板塊均出現(xiàn)了明確的資金介入跡象。雖然我們無法確認各個板塊介入資金的性質,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的運行趨勢與節(jié)奏并非“同步或落后”市場,而是“領先”市場。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行情“發(fā)動者”(板塊)都必須具備這一基本特征也是必要條件。
基于歷史經(jīng)驗的下一個推導是,一旦行情“發(fā)動者”開始退出,則行情“必然”(大概率)結束。因此,選擇上述板塊作為本輪反彈指數(shù)趨勢短期判斷的風向標,將是發(fā)現(xiàn)準確方向的充分因素。本周將迎來行情發(fā)動者的“上漲周”,從周一(1月9日)市場盤面來看,已經(jīng)基本驗證了這一觀察的有效性。
疑問二:主力資金為什么會啟動券商、銀行、煤炭、有色,而不是其他板塊?
我愿意喝咖啡看美劇,也不愿意花費過多時間去尋找“買入解釋”。就行為判斷而言,行為趨勢、特征比行為解釋、動機更具有實盤指導意義,所謂“模糊正確”比“精確錯誤”更具有價值,也可以用在這里。所以,為什么會啟動“券商、銀行、煤炭、有色”?我不關心,因為關心也找不出真相。
上述板塊的共性,即決定了主力資金近一階段的選股偏好——也將影響市場熱點偏好??陀^上來說,市場熱點偏好往往是隨機的,具有不確定性,受外界影響較大,不容易提前預測。所以,預測邊際在于,至少有市場行為(資金流向)作為判斷依據(jù)——主力資金的“價值觀”將至少影響本輪反彈的行情主線。
疑問三:這次啟動是否會失敗?有沒有可以持續(xù)關注的觀察點?
本輪行情摸高2290點的趨勢行為確定性較強。至于后續(xù)行情能否縱深延續(xù),很大程度將依賴市場外圍資金的跟進。時間周期只能確定節(jié)奏,即多頭趨勢或空頭趨勢,而不是代表“一路上漲或一路下跌”。形態(tài)“強度”的演化最終決定于新增資金“強度”評估。
最簡單的一種觀察方法——后續(xù)市場成交量是否有序放大,不是呈倍數(shù)放大,而是梯次放大。當滬市成交量穩(wěn)定在600-1000億區(qū)間(對應2200點-2400點區(qū)間),代表著市場熱點基本激活。倘若市場快速放量或快速縮量,則意外著內部資金分歧較大或外部資金拒絕進場。
下面我將就策略選擇,品種選擇給出一些指導意見。
當前行情下的兩大策略選擇
用兩句話來描述我所總結的策略“特征”:1、在低估值板塊中尋找市場彈性較好的品種;2、在估值彈性高的板塊中尋找超跌品種。
策略一:券商、銀行、煤炭、有色四個板塊中β值較高的人氣品種或者杠桿式ETF基金。盈利目標:組合跑贏指數(shù)的概率在50%以上,盈利幅度較指數(shù)漲幅的100%——150%。時間區(qū)間:一個月
策略邏輯:券商、銀行、煤炭、有色是行情發(fā)動者主動選擇的主流板塊。他們的特征是:低估值,市場彈性較強(β)。那么,這四個板塊中的高β品種很大概率可能成為階段性龍頭品種。四個板塊各選擇兩只高β品種組成一個策略組合(8只股票),一個月的組合收益,理論上能達到上述盈利目標。
不過,這四個板塊陣容龐大,哪些股票屬于β值較高的品種呢?大部分行業(yè)研究報告中都會分析,這里為了方便大家配置,我簡單舉例。券商——比如東吳證券,次新股,流通盤較小,絕對價格偏低,日均換手20%左右,屬于β值較高的人氣品種。銀行——比如深發(fā)展、招商銀行,流通性比較好,人氣品種,屬于同板塊中β值較高的品種。煤炭——比如陽泉煤業(yè)、盤江股份、昊華能源等等,流通性較好,人氣品種,屬于同板塊中β值較高的品種。有色——比如廣晟有色、包鋼稀土、焦作萬方、金瑞礦業(yè)等等,主題加行業(yè),人氣品種,屬于同板塊中β值較高的品種。
比較而言,煤炭、有色歷來都是β值較高的板塊,所以從中尋找β值較高的品種,更多需要觀察盤口表現(xiàn)。
另外,可以選擇杠桿式ETF基金,活躍標的比如銀華銳進(150019)、申萬進?。?50023)。這不是我第一次推薦這一品種。過去一兩年小波段行情中,選股已經(jīng)不重要,選勢才重要。因此,如何將“勢”轉化為預期收益,而不受到選股影響呢?我一直推薦杠桿式ETF,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機構波段操作選取的策略品種。這一策略適合穩(wěn)健型投資者。
策略二:在估值彈性高的板塊中尋找超跌品種。盈利目標:組合跑贏指數(shù)的概率在50%以下,盈利幅度較指數(shù)漲幅的200%——300%。時間區(qū)間:一個月
策略邏輯:受制于宏觀背景的“疲弱”,當前市場的安全邊際分化在“兩頭”——要么估值非常低,低到橫向比較缺乏賣出動力;要么估值很飄忽,成長性確定,但業(yè)績提升幅度不確定,估值彈性高。比如新興產業(yè)的“七劍客”。由于整個市場盡管資金面有所緩和,但還遠遠無法達到“總動員”的資金充裕度,因此,流動性限制了大部分中小盤、創(chuàng)業(yè)板個股的表現(xiàn)空間,跑輸大盤的概率非常高。
簡單來說,要么業(yè)績擺在眼前有足夠安全邊際,要么存在業(yè)績大幅增長預期相對于超跌股價值得一賭,不符合條件的其他品種不值一看。由于新興產業(yè)的“模糊性”,目前可選標的難以構成統(tǒng)一預期,因此,個股選擇主要依靠資金判斷和基本面研究。高風險超額收益,是這一策略的特征,適合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
衡量一個策略的優(yōu)劣,不是看收益高低,而是付出的成本高低、所承擔的風險高低。在我看來,籠統(tǒng)的去談超跌、談藍籌,就實盤策略而言毫無意義。因為,這不是策略,無法評估風險與收益。
策略不是押寶,而是鎖定預期收益。早于市場一步,而不是很多步,則更容易當英雄而不是先烈。在目前滬市成交量平均值為600億上下的時候更是如此。人氣恢復階段,投資人最先開始介入的品種,一定是常識就可以判斷的品種,一定是顯而易見能夠達成基本共識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