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上,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她們也是北漂一族,大多跟隨丈夫來到北京,有的帶著孩子,從早到晚堅守著自己的小攤位旁。雖然一年到頭為生計努力奔波,但是她們的年均家庭收入僅有2萬余元。雖然收入不高,但她們的內(nèi)心卻洋溢著一份滿足和執(zhí)著。從年初到歲尾,從日出到晚上,她們不停歇地忙活著。雖然工作很平凡瑣碎,但正因為她們的打拼,市民才能一年四季買到時令果品。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記者走訪了部分菜市場,并見到了張燕。
厚厚的羽絨服外面套一件方格粗布大褂子,頭上戴著厚厚的帽子,嘴上圍著口罩,脖子里系著一條用拆掉的舊毛線編織的圍巾,從頭到腳,張燕只有一雙滄桑的眼睛留在外面。引人注目的還有,她那雙手,雖然戴著又臟又破的手套卻掩蓋不住又紅又腫,粗糙得像干樹皮的雙手。這是張燕在記者眼中的第一印象,也是水果市場或蔬菜市場一般小商販們冬天典型的裝扮。
張燕和丈夫已經(jīng)在北京賣了15年水果了。15年寒來暑往,夫妻倆櫛風沐雨,日復一日地堅守著自家的“水果攤兒”。
帶著1歲的女兒賣水果
張燕今年41歲,老家在河南省鄢陵縣農(nóng)村。結婚之前,張燕的丈夫已經(jīng)在北京工作了好幾年,主要從事賣水果的小生意。1997年,張燕抱著襁褓中一歲的女兒追隨丈夫一起來到北京,在北京甘家口附近的市場賣水果。
初到北京,小兩口的生活雖然很苦,但兩個人相濡以沫,共同擔當,小日子過得也挺有滋味。當時,她們每年的收入達到2萬多。這個數(shù)額已經(jīng)讓夫妻倆很滿意了。因為這比在老家種地強幾倍。在張燕的老家,農(nóng)民種一畝地最多能有1000余元的收入。
就這樣,兩口子每天起早貪黑,凌晨4點多起床開始他們一天的營生。每天早上,丈夫趕著去新發(fā)地批發(fā)市場進貨,張燕便先在家收拾屋子,然后準備早飯,隨便墊補兩口飯后,她便立即帶著飯盒起身趕往市場。因為女兒當時只有1歲多,沒有人照顧,所以張燕把女兒帶在身邊在市場一起賣水果。
記得女兒兩歲那年,一次夫妻倆正賣著水果,扭頭突然發(fā)現(xiàn)女兒不見了。夫婦倆這下著急了。倆人找了一天才找到女兒。還有一次,女兒發(fā)高燒到40度,夫妻倆才發(fā)現(xiàn)。因為工作忙,夫妻倆平時并沒有在意孩子的身體,后來注意到愛玩的孩子比平時安靜了很多,才發(fā)現(xiàn)孩子有問題。夫妻倆趕緊將孩子送往醫(yī)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燕的兩個孩子,從8歲開始便獨自去學堂。作為一個母親,張燕哽咽地感嘆,他們整天忙著賣水果,沒有時間好好照顧孩子,感覺有點愧對孩子,甚至有時候,張燕竟想不出在北京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
以“厚德”贏得顧客
因為某些原因,張燕夫婦輾轉(zhuǎn)來到玉泉東附近的菜市場。對于張燕來說,玉泉東市場無疑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地方。
一天上午,張燕正在賣水果,突然發(fā)現(xiàn)旁邊一位推自行車的、30多歲的男子將公文包掛在自行車車把上就去買菜了。張燕擔心丟失便將公文包放在自己的攤位處,幫男子保管。男子領取公文包后,拿出100元錢對張燕表示感謝??蓮堁鄨?zhí)意不要。她說:“這不是自己的錢,我不該拿。”現(xiàn)在,這名男子已經(jīng)成為張燕的老顧客。
還有一次,張燕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大爺將一個紅色的挎包放在自行車前面的框子里買菜??紤]到市場上時有小偷出沒,所以張燕便提醒老大爺看好自己的挎包,以免丟失。老大爺如夢初醒,面帶微笑地看著張燕,說道:“謝謝你,閨女!多虧你提醒,否則我包里裝的5萬元錢可能早丟了!”從那時起,老大爺成為了張燕的熟客,直到現(xiàn)在,老大爺仍經(jīng)常光顧張燕的水果攤。
當遇到老年人拿不動水果時,張燕便幫助老人親自將水果送回家。一次,一位60余歲的大媽買了一個西瓜。張燕幫老人送回家后,老人切開西瓜竟發(fā)現(xiàn)是生的。張燕趕緊重新抱來一個又大又甜的西瓜送給老人。
雖然掙得不多,但張燕夫妻倆一直以誠信留住顧客。她說:“顧客過來買水果,我們絕對會‘實打?qū)嵉爻印?,所以顧客相信我們!昨天還有老顧客給我打電話要買柚子呢!這個顧客是以前在玉泉東市場認識的,現(xiàn)在一直保持聯(lián)系。”
看似簡單的賣水果,卻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張燕和丈夫每天的午餐基本維持在5元以內(nèi),簡單點是吃大餅,復雜點則是吃炒涼皮,喝白開水。只有晚上,他們才有一點時間喝上熱乎乎的粥。
團團圓圓過新年
現(xiàn)在,張燕夫婦在海淀區(qū)仁和四季菜市場擺攤。那是一個早市,所以活計相對比較輕松。張燕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準備好早餐后,把家里收拾好,便匆忙趕到菜市場。
7點左右,菜市場已經(jīng)有很多賣菜和賣水果的攤主趕來了,他們和張燕一樣,每天從早到晚守著這個用來維持生計的小攤位。因為正值冬季,天氣寒冷,為防止水果被寒氣凍壞,所以攤販們便將水果、蔬菜在晚上下班之前用棉布包裹起來。早上,張燕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將覆蓋貨物的棉布揭開,將攤位規(guī)整好。準備工作就緒后,一天的買賣就開始了。
張燕說,冬天生意要清淡一些。以往,一車貨150箱賣3天差不多就完了,現(xiàn)在得賣一星期。張燕說,現(xiàn)在每天基本能賣500元的貨,純收入大概是100元。
目前,張燕夫婦倆每年的收入將近3萬,對于一個在北京生活的家庭來說,這點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現(xiàn)狀。房租、攤位費、孩子上學的花銷……大大小小的費用加起來,夫妻倆辛苦的血汗錢剛剛夠花。
菜市場就像一個小社會,作為市場的一個小角色,張燕一直用最樸素的道德觀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堅持著自己的崗位。
與張燕夫婦一樣,來北京賣水果的人很多。陸軍霞是張燕的老鄉(xiāng),晚來市場2年。她也是夫妻倆帶著孩子來北京賣水果。她的境況與張燕差不多。今年28歲,來自河北的李海英干這一行已經(jīng)兩年了。她和丈夫雙雙來北京謀生,留下兩歲的女兒在家,由奶奶幫忙照顧。雖然只有28歲,但是她的一雙手卻比男人的還粗糙。
馬上就要進入2012年了。作為活躍在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上的群體,她們每天都不辭辛苦努力工作。雖然泥一把、汗一把并沒有換來太多的金錢,但她們依然懷有自己的夢想。張燕說:“2012年春節(jié)不打算回家了,他和丈夫商量把在老家讀高中的女兒接到北京,然后一家四口團團圓圓、快快樂樂地度過一個美好的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