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蘋果”的世界
7月4日是美國國慶節(jié),每年的這天晚上,位于紐約曼哈頓的Macy’s商店總部,都會在附近河面燃放煙花,進行慶祝。雖然看過的煙花已不計其數(shù),但那個帶有粉紅色圓形圖案,并標有“Big Apple(大蘋果)”字樣的焰火群,是迄今為止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也許永遠都不會忘記。
“大蘋果”是紐約的標志和別名,凡是在這里生活過的人,都不難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文化上的影響。Big Apple Circus(大蘋果馬戲團),Big Apple Academy(大蘋果學校),Big Apple College(大蘋果學院),Big Apple Helicopter Tour(大蘋果旅游直升飛機),Big Apple Greeter(大蘋果導游團),Big Apple Hotel(大蘋果飯店),Big Apple Bank(大蘋果銀行),Big Apple Visiting Center(大蘋果接待站)等等,以大蘋果命名的機構不一而足,只要留意觀察,“大蘋果”在紐約幾乎無處不在,就連時代廣場每年歲末代表美國乃至世界迎接新的公元來臨的倒計數(shù),也被人們冠以了“掉大蘋果”的美稱,用以表達對來年美好的期待。難怪現(xiàn)實中每當提到紐約時,人們都會抬高聲調自豪地蹦出一句“Big Apple”!
對于“大蘋果”的來歷,有著不同的解釋:一是紐約州盛產(chǎn)蘋果,但不及加州馳名和世界外銷。有年加州蘋果欠收,外銷告急,紐約蘋果解救了燃眉之急。紐約人引以為豪,故自稱Big Apple;二是經(jīng)濟大衰退時,許多銀行家失業(yè)潦倒,從市郊住家載著蘋果到紐約市內街上叫賣。因其在經(jīng)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市府力推該詞代表紐約;三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爵士樂流行,有個樂手大唱:“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success tree,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you pick the Big Apple(成功樹上蘋果何其多,如果你挑中紐約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蘋果)”;四是50多年前,一群爵士樂師們到各地巡回演出,他們把所有要去的城鎮(zhèn),都描述成樹上的蘋果。出去演出賺錢,就像去摘蘋果,紐約演出賺錢最多,自然是Big Apple了。說法眾多,難以考證,不過有兩位專家的研究,倒是讓人們對“大蘋果”出現(xiàn)在媒體上的時間有了共識。
根據(jù)紐約法官兼業(yè)余辭源學家Barry Popik和密蘇里大學理工學院語言學教授Gerald Cohen的調查,真正將Big Apple用來昵稱紐約市、并讓它開始為大眾接受采納的,是一位任職于《New York Morning Telegraph》(紐約晨遞報)的專欄作家John J. Fitz Gerald。他最早使用Big Apple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21年5月3日的一篇賽馬新聞。John從一名新奧爾良賭馬老手那里聽到Big Apple這一名稱后,非常喜歡,于是將其用來命名賽馬專欄,暗示賺大錢的賽馬道,繼而引申為資源豐富、成功機會大、投資報酬率高的紐約市。就這樣Big Apple由開始可能只是因為紐約有著獎金最高的賽馬錦標賽、提供最多讓來自各地的表演藝術者功成名就的舞臺,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成為了“美國夢”的象征,在美國大城市中更顯得一枝獨秀的紐約市成了美國乃至世界許多人心中“最大的蘋果”。
紐約觀光局長Charles Gillett在1970年代初開始推出一系列以Big Apple為主題的城市宣傳行銷戰(zhàn),將“Big Apple”代表紐約市的概念推銷給全美甚至全球的潛在觀光客。Barry Popik的研究讓人們知道了將“Big Apple”用于主流媒體、并讓其被廣泛接受的幕后功臣John Gerald,他甚至架設了一個網(wǎng)站用來提供所有關于“Big Apple”被使用的證據(jù)、蘋果和賽馬的關連、蘋果在早期美國社會中的特殊意義等。后來為了紀念那位最早在媒體把Big Apple聯(lián)系上紐約的專欄作家,1997年,紐約市長Rudolph W. Giuliani決定把John Gerald生前居住的54街和百老匯大道交叉口西南角,命名為了“Big Apple Corner (大蘋果街角)”。
雖然紐約市外號“大蘋果”,但它并不出產(chǎn)蘋果,可謂有點名不符實,然而全美最早記錄的蘋果樹卻是種在紐約市的。1647年,紐約州州長Peter Stuyvesant在曼哈頓第三大道和13街街口種了一棵從荷蘭運來的蘋果樹。如果不是在1866年遭貨車撞倒,它就是美國最長壽的蘋果樹了。當然這與紐約州盛產(chǎn)蘋果并無矛盾。在遠離摩天大樓和摩肩接踵人潮的紐約市郊,有著和市內全然不同的農村風貌,蘋果園是那里最為迷人的一道景觀。每到秋收時節(jié),郊外的蘋果園便成了紐約客最為鐘愛的戶外活動場所之一。紐約上州農莊的蘋果園非常著名,長島也是不錯的地方,我就曾和家人一道拜訪過那里。
那天我們全家人驅車入鄉(xiāng)道,一大片果園看上去漫無邊際,彷佛與無盡的天邊連成一線。湛藍的天空漂浮著幾朵白云,陽光燦爛,將整片果園輝映得無限絢麗。我們下車后提著果農發(fā)放的膠桶,來到果園里,結實累累的蘋果樹隨即映入眼簾。綠草地上躺滿了從枝頭上跌落下來的蘋果,因腐爛散發(fā)出的蘋果清香,與泥土芳香摻和在一起,飄進心肺,十分誘人。
開始摘蘋果時沒有經(jīng)驗,握著又大又紅的蘋果,左旋右旋就是拔不下來,經(jīng)農家指點方知,這類蘋果未完全長熟,必須順著蘋果生長方向,反向輕抬,才容易采下,否則無論怎么用勁,也很難摘下來,還會損傷樹枝,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也包含著奧妙。對于成熟的蘋果則真的具有“瓜熟蒂落”之感,好像是從樹上“拿”,而不是“摘”下來的了。就這樣在果園中穿梭、忙碌,伴隨著快樂、興奮和驚奇,邊摘邊吃,不斷總結摘取方法以及好吃蘋果具有的“長相”,直到膠桶裝得冒了尖。
這里按蘋果品種分成不同區(qū),有富士、五爪、黃金裘納、綠蘋果、紅甜果、金黃甜果等。紅的大而肉香,黃的小而脆甜。其實在美國,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大量的蘋果,但秋季成熟的時令蘋果最為好吃,加上是在周末時間來到紐約果園品嘗美味、有名的當?shù)仵r蘋果,當然更是別有風味,也讓人充分感受到了“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舒暢。
最后果農開著敞篷車前來滿載著蘋果和歡笑將大家送回果園入口處付費,一桶蘋果(約20磅)12美元,比超市便宜許多。如果數(shù)量太大難以攜帶,園方還會代為包裝寄送。這時我們又看見20多名游客來到果園。粗略估計,一天摘蘋果的人數(shù)達到幾百號。但農場很大,游客采摘蘋果只是一種消遣,真正商業(yè)上運作還要靠那些大客戶,即不時前來用貨車運走一箱箱鮮蘋果的蘋果商人。聯(lián)想到紐約州在全美的蘋果產(chǎn)量僅次于華盛頓州位列第二時,讓人不得不發(fā)出感慨:紐約的確是不愧為名符其實的“Big Apple”的!
寫到這里不禁讓我記起一件事來,侄兒從中國去了德國留學,那年我去歐洲開會順便想探望一下他,但不知送什么禮物為好,直到看到一款鑲有寶石的大蘋果胸針時,我的渴望得到了滿足。這枚大蘋果代表著機會、創(chuàng)意、希望和夢想,是許多留學生們只身來到海外的原動力,而其中的豁達、開放、包容、多元,以及奮發(fā)向上、自強不息、力爭第一的精神內涵,不正是我這個在美國生活多年的New Yorker對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嗎?“大蘋果”如同最昂貴的鉆石一樣向世界散發(fā)著奪目的光芒,吸引著人們向著美好的未來聚集、進發(fā)。
李 強
1960年出生,現(xiàn)定居美國。職業(yè)醫(yī)生,在國內從事醫(yī)學臨床和科研十年,為中國中醫(yī)學會、康復醫(yī)學會、人才研究會會員,入錄《當代中國骨傷人才》一書。發(fā)表專業(yè)文章十多篇,多篇論文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交流,中國兒童發(fā)展研究會獲獎,合作編寫的《中醫(yī)急診醫(yī)生手冊》在國內出版。1993年獲紐約州立大學獎學金,以訪問學者赴美留學,從事“骨質疏松癥”課題研究,多篇論文在美國學術會議交流發(fā)表,美國骨礦研究學會獲獎。
1997年獲美國政府“特殊人才”綠卡,從事過中醫(yī)教學及理療、針灸臨床工作?,F(xiàn)為美國公民、美國國家針灸醫(yī)師資格特考文憑、紐約州執(zhí)照針灸醫(yī)師,擔任美國精益針灸醫(yī)療服務公司總裁。李強新近出版的書《經(jīng)歷》真實地記錄了其坎坷經(jīng)歷和不懈追求,是一部具有個人思想,表現(xiàn)人性、人格與智慧的自傳作品。我們摘錄了書中作者跨出國門以及在美國奮斗的一部分內容,分期連載,以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