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李女士神情沮喪地坐在咨詢室的沙發(fā)上,目光游移不愿和人對視,雙手不安的擺弄著手指,登記表顯示的信息是,某公司職員,26歲,尋求幫助的主訴為心靈創(chuàng)傷、自卑。
她首先從自己的情感困擾說起。還是在初中的時候,自己就暗戀鄰居的哥哥,但自己從沒有表達過,甚至都沒有勇氣和他說上幾句話。大學四年,先后有兩個很優(yōu)秀的學生會干部對自己有好感,但是,自己就是被動的不敢做出回應,甚至故意回避。畢業(yè)后到現(xiàn)在的公司工作,同科室的一個男同事追了她兩年,但她一直沒有讓這段情感有實質(zhì)性的進展。
看著身邊姐妹們出雙入對幸福的樣子,又是羨慕又是嫉妒,更恨自己的無能和軟弱。
談到日常生活時,她對自己很多方面都是不滿意的,但是她的自我評價和咨詢師眼中的她明顯不一致,比如,她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卻嫌自己眼睛太小,并做了雙眼皮的手術(shù);潔白整齊的牙齒,她卻為兩顆虎牙的存在而覺得“參差不齊”,很是糾結(jié);一米六五的個頭,但是她總覺得比別人矮,她常常為單位和同事組織的旅游苦惱,因為穿高跟鞋累人,也不合群,但不穿高跟鞋又怕別人說自己矮等等。她還說自己十幾年總在重復做一個可怕的夢,夢中自己總是在高高圍墻間的胡同里奔跑,后面有魔鬼或猛獸在追自己,怎么跑也擺脫不掉……
【追溯】
從李女士的自我描述中不難看出,深深的自卑是困擾她的根本原因。咨詢也就從是什么使她形成了如此深的自卑感來展開。
李女士從記事起,感受的都是媽媽的貶低和指責,以及對她長相的否定。比如,你的眼睛怎么這么小、個子太矮、腿不夠直、臉太大等等,媽媽很少夸獎自己。
上學后,媽媽又開始對她的學習成績不滿意,總拿她和分數(shù)高的同學比,即使她拼盡力氣得了個前幾名,媽媽也會說:“那有什么了不起,你這是偶然撞上的,別驕傲自滿”。就如同一盆冷水澆下來,興奮瞬間化為烏有。
媽媽還習慣于當著親戚、鄰居的面歷數(shù)她的“缺點”,并且把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結(jié)論總是李女士如何如何不如意,人家的孩子多么爭氣,這使年少的她總有一種沖動,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聽著李女士伴隨著哭泣的訴說,也就能理解她的自卑是怎么形成的了。
俗話說,孩子都是被夸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老師的鼓勵和支持對他們自信心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尤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為重要。從孩子出生起,母親的言行、表情等就如同一面鏡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歡迎的還是被拒絕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些感受對其日后成長的影響十分深遠。所以,父母要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并耐心去培養(yǎng),多加鼓勵,使之不斷發(fā)揚光大。
而在這個案例中,李女士沒有得到母親的鼓勵和支持,相反,卻是在母親的負面評價下長大的,母親的評價就如同魔咒般如影隨形,擺脫不掉。結(jié)果是她感受并認同了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不受歡迎的、不值得愛的人,從而極度自卑,不能接納自己,也不能相信別人愛自己這個事實,更沒有勇氣走進一段戀愛中去。
成長自我、找回自信,也就成了她克服當前困擾的必經(jīng)之路。
【旁證】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來自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次有名的實驗: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并煞有介事地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guān)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quán)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18名學生根本就是隨機從每班抽取3名學生而組成的。8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nèi)说男袨?,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同時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支持的連續(xù)性。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