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廣告:哪些有效,哪些沒效?
《廣告時代》2012年5月14日刊
很多品牌在Facebook的廣告上投入巨大,這其中有很多極富創(chuàng)意,但也不乏老套常規(guī)之作。如何去衡量Facebook上哪些廣告是有效的,哪些沒有效果呢?為了給廣告主一個交代,也為其1000億元的IPO做準備,Facebook研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此告訴廣告主及其代理公司,Facebook上的哪些廣告是有效的,哪些效果甚微,并努力逐步減少廣告效果之間的差距。
Facebook最近公布的關于品牌頁的研究結果并不聳人聽聞,甚至是顯而易見的,但正是這些常識性的東西,卻經常被大的品牌廣告主忽略。
在與很多營銷人員交談后,Facebook總結出制作出具有創(chuàng)意性廣告的6個要素。其中兩個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具有賣點且引人注目,其他四個要素涉及對產品信息的各種考量,從品牌是否容易辨別和記憶到客戶能否快速識別廣告主想要表達的信息等。
研究同時發(fā)現,有效的廣告必須要清晰展現品牌的定位和訴求,這聽起來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周圍很多廣告中品牌名字、logo、廣告語都是模糊或不全的。
信息超載改變消費者購買模型
《目標營銷》2012年5月刊
你可能還記得圣埃爾莫劉易斯于1898年提出的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型,他提出,消費者從獲取信息到產生興趣到產生購買欲望到最后購買行動,他們在決策過程中考慮的品牌選擇是不斷減少的漏斗型。這一模型雖然經過各種修改和變化,但是已經被廣泛接納成為各行業(yè)的標準。但近幾十年來,漏斗模型開始走向衰落。
大數據時代的消費者,每天面對消息超載下的狂轟濫炸,已經不可能像之前一樣,遵循一步一步慢慢甄選減少品牌的過程,漏斗模型已經不適應于解釋信息時代的消費者決策過程。
在對全球7000位消費者的調查數據顯示,漏斗型不再是最常見的購買路徑。事實上,現在只有1/3的消費者在購物時使用漏斗型的做法。出現這種情況最大的原因,是認知超負荷的運轉。這要歸咎于消費者每天接觸到的海量信息和廣告主處心積慮的與消費者建立的各種聯系。
關系營銷超越傳統廣告
《經銷商營銷》2012年5月刊
在今天的經濟環(huán)境下,每個經銷商都希望能以最小的廣告投入來獲得更多的回報。而利用成本較低媒體,并增加它的附加值僅僅是個開始。而關系營銷如果能正確執(zhí)行,將在不增加任何廣告預算的基礎上,立即提高你的銷量。
經銷商每個月花費幾萬塊錢甚至更多,在當地媒體上購買廣告位。傳統意義上,這是經銷商保持與消費者溝通的有效方式,但是,大部分經銷商無法利用這種方式,保持并發(fā)展他們與已經建立起聯系的媒體、消費者和供應商們的關系。
許多電臺、電視臺、報業(yè)集團都有25至75名本地員工,包括接待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會計師。這些員工從來沒有像演唱會門票和旅游折扣等相關的福利。然而,所有這些員工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駕駛汽車,并希望他們下次購買時能獲得一定優(yōu)惠。
如果你經常與當地媒體溝通,不妨在工作之余花點時間去了解他們的管理團隊。從僅向媒體購買時間的思維模式中走出,思考可以組織哪些活動給他們的員工提供福利,并建議你的經銷商給他們的員工提供下次購車的VIP服務或獨家優(yōu)惠。這樣媒體會發(fā)現你與眾不同之處,當你有求于他們時,他們更樂意直接向他們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地方的廣告商和供應商重點介紹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