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鐘表外觀相比,機芯是否自產(chǎn)、打磨是否精美、功能是否優(yōu)秀往往是收藏家的關注點。通常一枚好的機芯能夠確保鐘表走時無誤,且運行多年仍然精準,有些甚至可以保證多年無需保養(yǎng)。而隨著科技進步,材質(zhì)和工藝不再成為束縛機芯進步的絆腳石,制表品牌大膽、前衛(wèi)的開拓精神令制造機芯變得得心應手。
最早的機芯是手動上鏈方式(同時也有用鐘擺上鏈的方式),也就是需要每天都去上鏈,在懷表時代曾經(jīng)大量配以上鏈鑰匙,很不方便。后來鐘表得到長足進步,懷表變成了腕表,也有了表冠上鏈的方式,自此,鑰匙就不需要了。隨后又發(fā)明了撞陀和擺陀,這種鐘表結構顯得格外人性化,隨著腕部搖動,撞陀或擺陀都可以按照一定角度單向或雙向運行,于是只要腕部在動就能夠基本滿足日常佩戴的動力需求,同時也可以配合表冠上鏈方式。再之后,石英機芯誕生了,徹底改變了機械式機芯運行的各種阻礙,并且將手工成本和價格控制在很低水平。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石英浪潮席卷了整個制表業(yè),很多制表廠關門大吉,或是不得已賣掉設備改為生產(chǎn)石英機芯,一時間制表業(yè)紛亂不堪。后來,瑞士制表業(yè)大力反擊,重塑了機械機芯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上世紀70年代,斯沃琪(Swatch)因經(jīng)營廉價的塑料石英表崛起,通過多年收購兼并形成擁有眾多腕表品牌的大集團公司,其中包括斯沃琪、寶璣(Breguet)、寶珀(Blancpain)、雅克德羅(Jaquet Droz)、格拉蘇蒂、歐米茄(Omega)、浪琴(Longines)、雷達(Rado)、天梭(Tissot)、雪鐵納(Certina)、美度(Mido)、漢米爾頓(Hamilton)等。而為了有效把持成本,很多品牌自己都不做機芯了,瑞士逐漸形成了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通用機芯生產(chǎn)商ETA。ETA的產(chǎn)品很全,包活石英、機械大部分的功能型號,生產(chǎn)線遍布世界各地。由于價格低、質(zhì)量高,ETA的機芯被其他公司大量采購安裝到自己的產(chǎn)品里,如大家熟悉的梅花(Titoni)、英納格(Enicar)等。當然,很多品牌都是將ETA的機芯作為基礎機芯使用,也就是我們說的“公版”機芯。這種機芯是工業(yè)化的產(chǎn)物,但是很多品牌會施以各種工藝,有些ETA機芯根本看不出來原來的模樣。
直到今天,有85%的瑞士表采用ETA出產(chǎn)的機芯,但由于這類機芯通用程度過高,在個性和美感上都不具備獨特性,因此收藏家們避之唯恐不及。所以真正有價值的表款,其機芯必然是自己裝飾打磨的。不過,不少中價瑞士品牌盼望從收藏投資類市場中分一杯羹,一方面拿到ETA毛坯機芯進行二次加工,再者更換具有廠牌自身特征的機芯編號以迷惑普通消費者?,F(xiàn)在,研發(fā)一款新機芯的費用可能達到數(shù)百萬歐元,甚至會高于一只腕表整體的研發(fā)費用。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廠商紛紛采用購入基礎機芯,然后加入附加功能,同時改變基礎機芯部分結構的原因。然而,再多的錢也買不來技術,在鐘表機芯制造領域,關鍵技術仍然占有很大優(yōu)勢,自產(chǎn)機芯無疑是品牌歷史與制造實力的見證??v觀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勞力士(Rolex)、真力時(Zenith)、積家(Jaeger—LeCoultre)等優(yōu)質(zhì)自產(chǎn)機芯品牌,其機芯研發(fā)大多經(jīng)歷了上百年歷史的洗禮,并各自經(jīng)歷過起承轉(zhuǎn)合的完整過程。在這漫長的歷程中,一些從前制造自產(chǎn)機芯的品牌迫于某些原因停止了研發(fā),另一些品牌開始加入到機芯研發(fā)的行列中,如歐米茄等品牌則始終秉承用心、不計成本制表的原則,從最初采用極為原始的、手搖腳踏的機器制造機芯至今,最終使得自己的機芯具有了王者風范。其實,業(yè)界對何謂自產(chǎn)機芯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在什么條件下人們會認同腕表公司所聲稱的該機芯是自產(chǎn)的?它必須是完全徹底由這家公司及其所屬公司生產(chǎn)?或部分由公司外完成,而絕大部分的修改工作在本公司內(nèi)部完成?如果這家公司同另一家公司簽訂合同來生產(chǎn)他們的機芯,這算不算其所屬公司生產(chǎn)呢?這些問題曾引起過無數(shù)次的爭論。
孤芳自賞談觀感
雖然機芯的美觀無法定義,但還是有些廣義上的標桿作為評定依據(jù)。先說最大的零件——夾板。它的表面比較光滑,通常一些普通的機芯不會對此進行任何裝飾,而鎦金、鍍銠或者一些特別的材質(zhì),則多數(shù)適用于高級機芯。在電鍍前,一些高級機芯的夾板會用不同的花紋進行裝飾,像眾所周知的日內(nèi)瓦波紋或相對普通的魚鱗紋(旋渦狀或重疊圓圈)。夾板用于高級機芯必須進行拋光倒角打磨,以及螺絲表面拋光和凹槽拋光處理,鍍層顏色應為白色,而不是灰色或黃色,同時不得有劃痕和斑點,夾板間的空隙則作平常打磨處理;螺絲應該采用平面打磨、拋光、倒角,在裝配后其表面必須與夾板絕對平整(除了一些像游絲調(diào)整卡度那樣具特定功能需露出表面的螺絲例外)。另外,所有露出的零件,像擒縱棘爪等必須拋光,而在一些高級機芯里,更必須做有深度、平滑的拋光處理,也就是具有層次感,當光線照射在不同位置時能看出拋光紋路的變化。拋光的質(zhì)量主要看機芯是否平整和有沒有損傷等,最佳的打磨包括拋光和邊角磨圓:棘輪和齒輪的打磨同樣重要,為加強機芯質(zhì)量上的感覺,多被處理成同心圓飾紋(螺旋紋或其他類似于從中心旋出渦輪狀花紋)、棘輪和斜角齒、邊緣倒角、放射紋(從齒輪中心放射狀擴散出的直線星狀花紋)等。
機芯的打磨可以由裝嵌在夾板中或額外附加的人造寶石得到提升,暗色澤或透明的寶石均可。當寶石軸承直接裝嵌在夾板或橋板時,它會被放入有斜角的孔中,該孔必須很好地打磨出斜角,使裝入的寶石呈現(xiàn)出一定的光潔度。寶石軸承會裝入套筒中以代替夾板上鉆孔,也可以先裝配在套筒內(nèi),而套筒被螺絲固定在夾板上;“不可見”的零件與“可見”的零件一樣需要打磨。夾板的底部(表盤下的機芯表面和傳動件)同樣可適當打磨,而夾板表面的金雕則完全依賴手工,特別是一些漂亮的機芯。
真正美麗的機芯,其打磨可在視覺上進行直覺的缺陷檢驗,裸眼可檢視出舒適的色澤、光潔度和光亮度。使機芯具有無瑕的、純銀般的光澤與近乎靈性的質(zhì)量,是優(yōu)良加工工藝的成果。正如前文所述,對一枚機芯打磨質(zhì)量的評價(這與結構和設計質(zhì)量是完全不同的結論)可以在機芯檢視上判斷。裸眼、4倍寸鏡、10倍寸鏡對鐘表匠來說很重要,因為可以查看不同倍數(shù)下的外觀打磨和機芯質(zhì)量。上述部分的運行好與否,取決于各個部分是否制造得精確,裝嵌功夫也必須絕對準確,不能有半點偏差。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稍有瑕疵即可破壞走時的準確度甚至讓整只表停止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