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用飯勺盛飯的時候,當你用湯勺吃飯的時候,你想沒想過“勺”這個字是怎么來的?
大約在七千年以前,原始人就開始使用骨頭做的勺子了,他們在勺把上鉆了一個孔,然后,把勺子掛在腰上,到吃飯的時候拿出來用。有了勺子,野蠻的原始人開始變得文明了,勺子,應該說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用餐工具了。后來,人們把勺子的樣子畫下來,于是甲骨文的“勺”字就出現(xiàn)了。幾千年來,“勺”字不斷地演變,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其實這“勺”不僅可以作為盛飯的工具,還有其它的用途呢!司南就是其中的一個。司南是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xiàn)代指南針的始祖。你們看,我們的老祖先是不是特別聰明呢?
在我國的陜西,“勺”成為了一種文化。 社火馬勺臉譜是中國民間的純手工藝術精品。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種生活用具。從夏商沿用至今,選用優(yōu)質的桐木、桃木等作為原料,經(jīng)過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細刻而成。社火馬勺臉譜傳承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記載著周秦文化最輝煌的民俗過程。社火馬勺臉譜的圖案內容大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間傳說中具有法力和正義人物的造型,寓意是鎮(zhèn)宅、辟邪、驅趕寂寞冷清,表現(xiàn)了人們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充分顯示出了廣大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每一件臉譜作品都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手工藝術收藏品。
不僅中國有勺,外國也有。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木、石、象牙、金等材料制成的湯匙;希臘和羅馬的貴族則使用銅、銀制成的湯匙;15世紀的意大利,在為孩童舉行洗禮時,最流行的禮物便是送洗禮湯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護天使做成湯匙的柄,送給接受洗禮的兒童。這湯匙就是我們所說的“勺”了。
小小的“勺”字,承載了那么多的歷史與文化,真是字小乾坤大!
“勺”字鏈接
一、走進馬勺展苑。
二、勺的故事。
長勺之戰(zhàn)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進攻魯國。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zhàn)。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guì),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zhàn)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zhàn)斗。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zhàn)鼓,發(fā)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且慢,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zhàn)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齊軍兵士以為魯軍膽怯怕戰(zhàn),便耀武揚威地殺過來。曹劌這才對魯莊公說:“現(xiàn)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進軍鼓,兵士士氣高漲,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兵士沒防到這一著,招架不住魯軍的凌厲攻勢,敗下陣來。曹劌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足;第二通鼓,氣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jīng)泄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兵士卻鼓足士氣,哪有打不贏的道理?” 魯莊公這才恍然大悟,稱贊曹劌想得周到。
三、寫寫帶有“勺”字框的字。
《聰聰學堂》參考答案:
一:一、二、三、十、日、中、口、由、田、出
二:網(wǎng)開一面 、黑白分明、自圓其說、針鋒相對
五:將“男”字上面的“田”中的6根火柴棍拿掉5根,再將其剩余的一根,移動到“男”字的下面“力”中。
六:指親信的人;對最心愛的人的稱呼;事物的中心;指人的氣量。
七:明天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