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交匯,三鎮(zhèn)鼎立,龜蛇對峙,百湖珠聯(lián)。武漢——一座源水而發(fā)、因水而興的城市。千年的水文化底蘊滋潤著這座城市,哺育著武漢的山川草木,浸潤著大武漢人的萬般情懷。風雨武漢,滿地江湖,踏足武漢的每一片土地,追尋漢水文化的無窮魅力。
☆上善若水——楚風精神初探
城市是文化的積淀、升華,武漢秉承了楚文化的文脈,城市的變遷無疑彰顯著荊楚大地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讓我們駕著一臺時光的機器,縱覽這座城市的滄海桑田,也見證一代江城的風云變幻。
盤龍城——荊楚文化之濫觴
據(jù)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傳說,今湖北、湖南等地區(qū),屬于南方的苗蠻集團,三苗氏族是其突出代表。他們和中原地區(qū)以堯、舜、禹為首的部落聯(lián)盟進行過多次激烈的戰(zhàn)爭,直到禹的時候,三苗的勢力才在其沉重的打擊下逐漸衰落下來。在商朝甲骨文中,將包括湖北在內(nèi)的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區(qū)稱為南土。商王朝對南土十分關注,南土與中央政權的關系十分密切。 今天,湖北武漢市黃陂區(qū)盤龍城商代中期城址的發(fā)現(xiàn),就是最好的證明。
適當?shù)谋瘋梢员硎靖星榈纳钋校^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莎士比亞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魢?/p>
盤龍城商代中期城址位于武漢市黃陂區(qū)灄口盤龍湖畔,南距長江5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紀前后,是我國迄今在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第二座最早的商城。盤龍城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積有一萬多平方米,四周有夯筑城垣,城內(nèi)有宮殿區(qū),城外北面為一般貴族和平民居住區(qū),南面為手工業(yè)作坊區(qū),東面、西面為墓葬區(qū)。遺址外圍有城圈。這正是早期城市的形態(tài),其布局營造等技術皆充分體現(xiàn)了城市的特點。建于三千五百多年前的盤龍城,無疑是武漢的城市之根。
在這座城市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一個對中華文化影響甚大的名族:楚族。楚族最早的居住地為荊山(今南漳縣),族名為楚,故又稱荊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荊”:“楚木也,從刑聲?!苯忉尦骸皡材疽?,一名荊也?!睆亩亚G山、荊楚木、荊楚國統(tǒng)一起來,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概念。后來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p>
漢口碼頭——開放的“東方芝加哥”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樓上樓?!闭邕@兩句竹枝詞所概括的,漢口的發(fā)展,只是最近數(shù)百年的事。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漢江口沿江一帶始有居民點。經(jīng)過四十余年后,漢口即初具市鎮(zhèn)規(guī)模?!氨必浤险洳刈骺撸瑓巧淌窨偷饺缂摇!背菂^(qū)沿著漢水、長江,由上而下,由河街而正街,由內(nèi)街而夾街,逐漸擴展。自西向東,先后形成了八大渡口。《漢口竹枝詞》因有:“二十里長街八碼頭”的描述。渡口碼頭,成為漢口興旺擴展的依托。
19世紀中葉,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1861年,漢口開埠。外國列強紛紛進入漢口,劃設租界、開辦商行、建立港口,武漢三鎮(zhèn)逐漸成為中國近代最繁榮的商埠之一,其規(guī)模和地位僅次于上海。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威爾·瓦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其中有言:“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睌?shù)百年來,這座城市正式從這樣一個個水碼頭出發(fā),走出漢水,走出長江口,走向太平洋、大西洋,不斷發(fā)展壯大,擁有“東方芝加哥”之美譽。
閱馬場——紅色記憶的殿堂
如果說,一個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館,那么閱馬場就是武漢最珍貴的館藏;如果說,一個城市就是一部史書,那么閱馬場每一寸土地都密密麻麻記載著武漢最精彩的文字。閱馬場只是武漢的一個地名,而這個地方高密度排列著這個光榮城市的革命歷史建筑:紅樓、孫中山銅像、拜將臺、彭劉楊路,還有近在咫尺的楚望臺、起義門。閱馬場在明代是演武教場,在武勝門,稱閱兵樓。清朝教場遷至蛇山南麓重建,稱閱馬廠。早在康熙二十七年,這里就成了反抗清王朝的起義舉事地帶。咸豐三年,太平軍在此誓師進軍南京。而閱馬場真正成為檢閱人民兵馬的戰(zhàn)場,是辛亥革命。
武昌首義打響推翻封建王朝第一槍后,在紅樓成立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都督黎元洪在紅樓外廣場搭臺拜將,任黃興為民軍戰(zhàn)時總司令。閱馬場風云際會,舉國矚目。1931年建立的孫中山銅像再現(xiàn)了當年國父運籌帷幄,威儀天下的風采。當時楚望臺上傳來勝利捷報,起義門下炮聲隆隆,而從閱馬場西抵平湖門江邊的彭劉楊路上,灑滿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烈士的鮮血。
武漢人的紅色記憶,定格在閱馬場。這里是一個時代開始的象征,也是我們追憶民國之城的一面明鏡。
☆高山流水——漢江勝跡一覽
武漢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她山川鐘秀,風光艷麗,名勝古跡蔚為大觀,為歷代詩人墨客所喜愛。大詩仙李白對武漢情有獨鐘,他詩集中有關江夏、漢陽的詩有50余首,皆為“品題細拾江山景,落筆春光字字新”之作。徜徉在《高山》、《流水》的古琴聲中,沿著詩人的足跡遍覽武漢的奇異風光,追尋先賢知音的腳步,則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古琴臺——市民的坊間故事
俞伯牙、鐘子期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千百年來已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伯牙鼓琴的故事,始見于《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鉉,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边@個美麗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且繼續(xù)演繹,到了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里,已成一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完美的故事了。
位于龜山西麓、漢陽月明湖畔的古琴臺,就是后人為紀念這兩位古代音樂家互為知音的佳話而修建的。這座古琴臺布局小巧玲瓏,幽靜雅致。門額“琴臺”二字相傳出自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俞伯牙、鐘子期的故事,還可以從漢陽區(qū)、漢陽縣的一些地名、古跡得到印證,如漢陽區(qū)十里鋪一帶有琴斷口,相傳為俞伯牙絕弦之地。漢陽區(qū)仙女山附近平塘渡有碎琴山,為伯牙聞子期去世悲痛欲絕,摔琴以謝知音之處。而漢陽作為鐘子期的故鄉(xiāng),1400年后的今天,尚有“鐘家村”存在,鐘家村的老人們也自稱都是鐘子期的后人。
黃鶴樓——天下江山第一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盛唐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堪稱千古絕唱。黃鶴樓因坐落在武昌黃鶴山磯頭而得名。相傳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年間,原為夏口城上的軍事崗樓,用于戰(zhàn)守和瞭望。后來屢毀屢建,在唐朝已經(jīng)演變?yōu)橐蛔^賞名樓。傳說大詩人李白登臨黃鶴樓時曾發(fā)出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币驗樵娙说囊髟伜统?,黃鶴樓更加聞名遐邇,得以與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一起,被世人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武漢得此樓,便盡得使江城“蓬蓽生輝”的嘉賓貴客。在崔、李前后,據(jù)說還有諸葛孔明、呂洞賓、陸游、黃庭堅、岳飛、朱元璋、陳友諒、張之洞等神仙、人杰、帝王和文臣武將光臨,在黃鶴樓內(nèi)外、蛇山上下留下孔明燈、白云閣、呂公洞、岳飛亭、陳友諒墓、奧略樓、抱膝堂等勝跡和遺址。至于此樓賺得的歷代文人騷客的詩詞書畫墨寶,更以數(shù)百上千計。
關于黃鶴樓,還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據(jù)《報恩錄》文曰:“黃鶴樓原為辛氏樓。辛氏市酒山頭,有道士數(shù)詣飲,辛不索資。道士臨別,取枯皮畫鶴于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鶴當飛舞侑殤?!熘赂弧J?,道士復至,取所佩鐵笛數(shù)弄。須臾,白云自空飛來,鶴亦下舞。道士乘鶴去。辛氏即其地建樓,曰辛氏樓?!柄Q在傳統(tǒng)文化中,是吉祥長壽的象征。這種飄逸優(yōu)美的禽鳥被喻為羽化登仙者的座騎,而戴上“仙鶴”的桂冠。黃鶴樓的傳說與“仙鶴”自覺的聯(lián)姻在一起,使得這座名樓更增添了幾分詩意。
如今,黃鶴樓顯然成為了武漢的代名詞,是武漢人出門在外揣在身上的名片。武漢人介紹黃鶴樓繪聲繪色像是在朗誦。登上黃鶴樓,不僅能將武漢兩江交匯、三鎮(zhèn)鼎力的江城風光盡收眼底,于左右張望中,亦可將浩蕩長江西來東去的氣派都擁抱在胸懷。
孩子的愿望是風的愿望,青春的思想是悠長的思想?!寿M羅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兒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胍环◣?/p>
晴川閣——鐵門關外憑江懷古
據(jù)武漢人世代相傳,故鄉(xiāng)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遭奸臣昏君迫害,被放逐湘西途中,多次徘徊于江漢之濱,不舍離開故國家園。他蓬頭垢面流連行吟東湖之后,又披頭散發(fā)登上龜山之巔放歌,最后才戀戀不舍離漢赴湘西,于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5月5日,憤而投汨羅江殉國。武漢人口頭演繹的傳說,有史料所證。屈原的千古不朽遺作《哀郢篇》中有“登大墳以望遠兮,聊以舒吾憂心。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據(jù)郭沫若考證“:大墳即今日漢陽的龜山”。
清代《漢口竹枝詞》說:“剝殘角黍莫偷閑,藥店椒行一概關;黑傘遮頭日正午,大家結伴上龜山”,說的是每年五月端午,武漢人店鋪關門,萬人空巷,從漢陽摩肩接踵爬上龜山遙望湘西汨羅,憑吊屈原。武漢人憑吊的祭品是粽子,他們登高遠眺之后,又沿龜山東麓下山,穿過鐵門關,登上晴川閣,憑欄臨江,剝出粽子,投入滾滾長江水……
鐵門關位于龜山東麓與晴川閣之間,橫亙于洗馬長街。鐵門關始建于三國時期,東吳軍隊依龜山傍長江修筑關隘,北防魏曹,西阻蜀漢,雄峻堅固,易守難攻,萬夫莫開。自此至初唐數(shù)百年間,鐵門關歷經(jīng)多次攻守戰(zhàn)。明末鐵門關毀壞,清同治年間重修,光緒年間拆除。現(xiàn)在的鐵門關,重修于1990年。
鐵門關外,禹功磯頭,便是“三楚勝境”晴川閣。晴川閣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數(shù)百年來屢毀屢建。今天的晴川閣1983年重建,建成古式建筑群,巍峨壯麗,再現(xiàn)“千古鉅觀”。
鐵門關外晴川閣,年年歲歲,都是武漢人憑江懷古之地,懷念故鄉(xiāng)誕生的大詩人,懷想三國故事,懷想太平天國以來的人物往事,懷想“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水天一色——江城武漢情懷
人們喜歡稱武漢為江城,足見水之于武漢人的密切聯(lián)系。在武漢駐足停留或是長期居住的文人騷客,對這座“江漢”之城留下了許多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們在字里行間抒寫著自己的江城武漢情懷……
歷代詩家話武漢
1【南朝·宋】鮑照 《登黃鶴磯》
木落江渡寒,鴈還風送秋。臨流斷商弦,瞰川悲棹謳。
適郢無東轅,還夏有西浮。三崖隱丹磴,九派引滄流。
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豈伊藥餌泰,得奪旅人憂?
2【唐】崔顥 《黃鶴樓》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唐】李白 《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蜔o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4【唐】羅隱 《憶夏口》
漢陽渡口蘭為舟,漢陽城下多酒樓。當年不得盡一醉,別夢有時還重游。
襟帶可憐吞楚塞,風煙只好狎江鷗。月明更想曾行處,吹笛橋邊木葉秋。
5【宋】范成大《鄂州南樓》
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 漢樹有情橫北渚,蜀江無語抱南樓。
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舟。 卻笑鱸鄉(xiāng)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
6【宋】岳飛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錢騎滿效幾,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
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
7【現(xiàn)】毛澤東 《水調(diào)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漢口竹枝詞》里的市井生活
清代文人葉調(diào)元的《漢口竹枝詞》是描寫漢口諸多竹枝詞中數(shù)量最多、質(zhì)量最上乘的一部。無論是陳述土俗、記錄民風,還是描繪時令、刻畫世態(tài),均生動傳神,且清新風趣,是考察和探究武漢風習人情和文化歷史的不可多得的讀本?!稘h口竹枝詞》各卷里記錄、描述了不少舊武漢的市井風習,這些風習無一不表明武漢人和水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祈雨群兒戴柳條,大街抬著狗兒跑。若縫賣水人經(jīng)過,水桶掀翻再去挑。”據(jù)說,舊時武漢逢到久旱,居民會自發(fā)“求雨”,將一只狗綁在靠椅上,敲鑼打鼓抬著狗游街,同時觀眾不斷往狗的身上潑水,恣為笑樂。老武漢有一句話,“笑了狗子要落雨”,大抵與這個習俗有關。
武漢地處長江、漢水交匯處,三鎮(zhèn)隔江鼎力。沒修長江大橋之前,靠輪渡溝通三鎮(zhèn)之間的來往。就是今天已經(jīng)有了長江大橋、二橋甚至三橋,搭輪渡過江仍然是許多老市民的習慣。竹枝詞里自然也寫到了漢口渡船多的特點:“五文便許大江過,兩個清錢即渡河。去漿來帆紛似蟻,此間第一渡船多。 大江浪起白頭鮮,劃子隨風一葉顛。數(shù)尺黃旗桅上掛,往來游弋救生船?!崩衔錆h還有一句與渡船有關的俗語:“行遍天下路,為有武昌好過渡。”因為渡船多,碼頭就多:“廿里長街八碼頭,陸多車轎水多舟。若非江漢能容穢,渣滓傾來可斷流。”尤其是到了節(jié)假日,住在三鎮(zhèn)的居民拜望親友,渡江渡河,絡繹不絕。竹枝詞里有一首寫到了夜晚輪渡碼頭上的照明:“武漢城門也不鍵,黎明猶有往來船。碼頭到處明如晝,一桶松香桶內(nèi)燃。”有碼頭就有碼頭工和挑夫,竹枝詞里對此也有描述:“雜貨扛抬到晚休,外班氣力大如牛。橫沖直撞途人避,第一難行大碼頭?!?/p>
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后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米蘭·昆德拉
你說時間飛馳而去嗎?不!不!時間停住,是我們飛馳而去!——奧斯丁·道布林
方方——那些城,那些事
在百家講壇中的一期《那些城 那些事》中,著名作家方方負責一個專題,即“文學中的武漢印象”。兩歲時,方方跟隨父親由南京來到武漢,在這里生活、讀書、寫作,武漢對于她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她最喜歡的一部中篇小說《閑聊宦子塌》就是取材于她在湖北電視臺工作期間下鄉(xiāng)采訪的見聞感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她寫了一本書,叫做《武漢人》,可以說是她沉下心來認真思考自己與這個城市的關系的力作?!拔錆h很封閉,很土,就是因為它處在內(nèi)陸深處?!婀值氖?,這種土俗文化中生長出來的武漢人,并不是猥瑣、蠅營狗茍、眉眼不清的,也不是膽怯、自私、很謹慎的。……武漢的土俗文化得幸于長江,得幸于漢水,得幸于我們周邊的一些大湖泊,它讓武漢人具有一種天然的大氣。武漢人直率、豪爽、熱情、大派。”
《風景》是方方寫作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住在武漢河南棚子(類似于武漢的貧民窟)的一家人的生活,文中有很多關于武漢的描寫:“父親說這地方之所以叫河南棚子就是因為祖父他們那群逃荒者在此安營扎寨的緣故。河南棚子在今天差不多是在市中心的地盤上了。向南去翻過京廣鐵路便是車站路。漢口火車站陰郁地像個教堂立在路的盡頭。走出車站路向右拐,便上了中山大道。這一段中山大道,幾乎有門即是店。鐵鳥照相館老通城飯店首家服裝揚子街漢江路六渡橋諸如此類漢口繁華處幾乎占全。父親每天越過中山大道一直走到濱江公園去練太極拳。父親總是驕傲地對著他的拳友們說他是河南棚子的老住客。而實際上老漢口人提起河南棚子這四個字時如果不用一種輕蔑的口氣那簡直就是降低了他們的人格。”這里有對武漢碼頭文化的渲染,更有對武漢下層人民掙扎反抗命運的思索與敬佩,武漢讓她的文學之路越走越遠。
方方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顯得一發(fā)不可收拾。十萬字的中篇小說《落日》寫的是漢陽一條街上的武漢人;《出門尋死》、《萬箭穿心》則塑造了兩個典型的武漢中年婦女的形象;《漢口租界》是對近代武漢的一種追憶和思考,彰顯的是其難以抹去的“大漢口”情懷;《武昌城》、《烏泥湖年譜》依舊是追尋武漢的城市之根、文化之根。方方和武漢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她也正在不斷續(xù)寫著她對這座城市的萬般情懷……
池莉:漢口永遠的浪漫
有人說,池莉是武漢的一張名片。她的《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用極短篇幅寫出了武漢人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還有《生活秀》,從小說到電影,一下子就火了武漢的鴨脖子。池莉的小說也被冠為“漢味小說”的代表,她對武漢市民入木三分的刻畫,對“漢罵”精細透徹的描寫,對武漢精神堅韌執(zhí)著的由衷贊嘆,她對武漢的熱愛可見一斑。
武漢在池莉眼中有一種難以抹去的浪漫情懷:“武漢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我常常樂于在這個背景上建立我的想象空間。武漢的有意思在于它有大江大河;在于它身處中原,兼容東西南北的文化;在于它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從春秋時期伯牙子期的古琴臺到清朝順治年間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到半殖民地時期的洋房和鐘樓,一派滄桑古貌,一派高天厚土。而武漢氣候的惡劣,在同等城市當中更是首屈一指,人們能夠頑強坦然地生活在其中,這本身就有某種象征意義,就是一種符號?!背乩蛐≌f中的武漢是她為自己建構的一座夢幻之城。
武漢的小吃可稱得上是一絕。生長于此的池莉?qū)ξ錆h小吃有著特別的鐘愛,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字里行間我們總會看到諸如熱干面、豆皮、伏汁酒這樣的特色小吃。如《太陽出世》中就提到了“過早”這一武漢民俗,武漢人稱吃早飯為“過早”,他們幾乎不自己做早餐,出門“過早”是一種深厚的地方習慣。在《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中,池莉又如數(shù)家珍般地端上了武漢典型的小菜:“竹床中央擺的是四菜一湯。別以為家常小菜上不了譜,這可是最當令的武漢市人最愛的菜了,一是鮮紅的辣椒涼拌雪白的藕,二是細細的瘦肉絲炒翠綠的苦瓜,三是筷子長的餐練魚煎得兩面金黃又烹了蔥姜醬醋,四是鹵出了花骨朵朵的豬耳朵,薄薄切一小碟子。湯呢,清淡,絲瓜蛋湯。湯上飄著一層小磨麻香油。”簡單的晚飯,所散發(fā)的是地道的武漢氣息,色彩鮮明、富有活力,熱辣中包涵著節(jié)制,豪放里又帶著點婉約。武漢人雜糅了南方和北方的氣質(zhì),如此復雜的性格組成,就隨著家常晚飯的菜香鉆進了讀者的鼻子。
武漢,一座天生的江湖城市。千百年來,武漢人的生活都嵌在這一副充滿靈性的山水畫里。在這里,只為與水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