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年23歲了,他上小學(xué)三年級時,老師讓他們班寫過一篇作文,題為“我想成為這樣的父親”。一天,這些作文結(jié)集成冊,送到了各家。
幼稚可愛的篇篇杰作,密密麻麻的筆跡,描繪出孩子心目中理想父親的形象。多數(shù)孩子都比照自己的父親,令人欣慰。
可翻到我兒子那頁時,我驚呆了。
妹尾太郎“我想做一個平常的父親”,僅此一行。
紙上的空白,仿佛是對我無聲的控訴,讓我十分狼狽。似乎我不是他所追求的父親形象。
太郎有比他年長9歲的姐姐,她長大成人后說過一句讓我震驚的話。
“被幼稚的父母撫養(yǎng)的孩子,很不容易!”
讓孩子這么一說,我也覺得自己沒有當(dāng)父親的意識,這點(diǎn)似乎一直讓孩子們很為難。
我同孩子接觸時,最基本的是想知道“孩子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椅子和桌子,孩子只能看到下面。孩子看到掉在地板上的東西喊著“什么?”并拿起往嘴里放。我能理解此時孩子的心情。那一刻,如果有來自高處的吼聲“不行!”對孩子來說實(shí)在太恐怖了。
兒子上幼兒園時,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這件事被稱為“我家的包子事件”,流傳至今。
一次,只剩下一個包子,兒子正要吃時,被我發(fā)現(xiàn)。我說:“為什么你一個人吃呢?要么一分兩半,要么猜拳,誰贏誰吃?!蔽以滥冈谝慌远俭@呆了:“哪有這樣的爸爸,和孩子搶包子吃?!?/p>
我主張“讓孩子享受特權(quán)是不合適的”。兒子同意猜拳決勝負(fù),結(jié)果我贏了。
“雖然爸爸贏了,可爸爸分給你一半!”當(dāng)我把包子一掰兩半時,兒子“哇”的一聲哭起來。
“一般人家的爸爸,不會搞這種荒唐事來招惹孩子哭。這家人怪透了。”岳母嘆氣道。
其實(shí),我是想以一個前輩的身份,向其傳授將來自立后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常識,但是看來似乎行不通。
“真是個怪爸爸!不過,現(xiàn)在很感激他那種獨(dú)特的教育方式?!焙⒆觽冮L大成人后這樣對我說。
大顯身手
1.“被幼稚的父母撫養(yǎng)的孩子,很不容易!”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
2.從“我家的包子事件”中折射出什么思想?
3.“我想做一個平常的父親”,兒子的這句話透露出什么內(nèi)容?同學(xué)們眼中的父親是個什么樣子的人呢?歡迎大家把你眼中的父親描述出來,別忘了發(fā)給我哦!郵箱:xx6zwzk@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