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信天游
聽到電視里阿寶的演唱,便想起了信天游。信天游是陜北人對生命的祭歌,對愛情的贊歌,對生活的頌歌。它取材于西北黃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與愛、仇與恨,是廣大勞苦人民對生活點滴的素描,是他們世代與自然和生命抗衡的自我傾訴。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各樂段多次反復構成,結構關系平衡、清晰,各句唱詞字數(shù)沒有嚴格限制,但比較對稱。情歌是信天游的精華,它構成了陜北民歌的主調?!度镤仭贰蹲呶骺凇贰稊r羊的哥哥》《趕牲靈》《送情郎》《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蒙古長調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先人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的山林地帶,遷向蒙古高原,生產方式也從狩獵業(yè)轉變?yōu)樾竽翗I(yè),長調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隨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了,最終形成了蒙古族音樂的典型風格,成為蒙古民歌的主要藝術形式之一。蒙古長調內部結構較自由,題材集中表現(xiàn)在思鄉(xiāng)、思親、贊馬、酒歌等方面,并且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內容多集中于一個側面。音樂特點多是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yōu)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自由而悠長,多采用復合式節(jié)拍。曲式結構以上、下句構成的樂段較為常見,也有復樂段乃至多樂段構成的聯(lián)句體。歌詞多以兩行為一段,在不同的韻步上反復疊唱。詞曲結合則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華彩性拖腔,以各種裝飾音(諾古拉)點綴旋律。除獨唱外,還有齊唱、對唱、伴唱,乃至“潮爾”合唱等演唱形式。優(yōu)秀的長調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饒遼闊的阿拉善》,流行于呼倫貝爾的《遼闊的草原》,流行于錫林郭勒的《小黃馬》,流行于科爾沁草原的《威風矯健的馬》等。
江南紫竹調
紫竹調是廣泛傳播于吳語區(qū)的傳統(tǒng)小調歌曲,它的源頭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民歌。各地的紫竹調都有自己的特色,在音節(jié)的處理上也不盡相同,但都有濃厚的吳風。紫竹調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魚米盛產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旋律起伏爽朗,情緒樂觀親切,一句一頓的曲調,活潑明快的節(jié)奏,富有江南人民樸素勤勞的性格。紫竹調最初在滬劇“同場戲”《雙脫花》中為磨豆腐勞動時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員演唱時握著兩根斑紋竹竿搖曳,斑紋竹竿叫“紫竹”,所以這首民歌就叫“紫竹調”了。紫竹調不僅悅耳動聽,并且歌唱性很強,民間流傳廣泛,上海的地方戲滬劇和滑稽也都將紫竹調作為基調。
青海花兒
“花兒”是一種山歌,青海是花兒的故鄉(xiāng),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居住在這里的漢、藏、回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還是外出打工,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都要唱上幾句悠揚的“花兒”。
青海素有“花兒家鄉(xiāng)”的美稱。盛況空前的花兒會,自農歷四月后相繼開始。屆時,河湟地區(qū)山花爛漫,山清水秀,身著各民族盛裝的人們熙熙攘攘,欲獻絕技的歌手摩肩接踵,嘹亮的歌聲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兒的海洋,的確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