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來,發(fā)現(xiàn)窗外白茫茫的一片,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起霧了?!?/p>
推開通向陽臺的門,薄霧籠罩著我,如一層輕紗,夢幻般地想讓我把這層薄紗捅破,看清薄紗外的世界。
走在上學的路上,那一棵棵樹是那樣高大,挺拔,霧輕輕地將它包裹,一片葉子,一根樹枝也不放過。透過霧看樹,就像在看一個羞澀的少女!偶爾有些地方的霧不均勻,就像害羞的少女探出頭來張望。路上的車也被霧包住了。車輪被一層層的霧纏住,好像汽車長了翅膀一樣,飄浮在云間!再看看樓房,靜靜地立著,就像一個巨人站在濃濃的霧中眺望遠方。
走著走著,我自己也融入了霧中。此時的霧和路形成了一幅畫。我呢,也成了畫的一角。忽然覺得,自己愛霧!愛霧那虛無縹緲的樣子,愛霧給大地穿上的一層薄紗,愛霧給自己帶來無限幻想!
來到學校,坐進教室,外面的霧更濃了!從窗前往外看,似乎只有樹和房屋的大致輪廓和一些隱約的顏色。還有的,就是那模模糊糊的人影!
下課時,拉著好友的手,在乳白色的霧間穿梭。周圍白得似乎只有自己、好友和霧。走在霧中,我總是莫名地拉緊好友,生怕她丟了似的。霧中,隱隱看見灰色操場中有黑色的跑道,跑道那邊,還有一棵棵輕搖葉子的樹??粗粗?,我似乎覺得自己更愛霧了,愛霧給人的朦朧感覺,愛霧的那種如云朵般的輕柔……
漸漸地,霧散了,只是散得緩慢。原本濃濃的霧開始淡了下去,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哦,我愛霧,愛霧留給人們的一切美好……
【指導老師:朱 敏】
哇!好美的霧,令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那這篇習作是如何寫出來的?有什么優(yōu)缺點?接著往下看。
寫作起源
我記得很清楚,那天很早就起霧了,而且霧很大,到中午時才散去。我在看霧的時候,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沖動,想用最美的語言把它寫下來,結(jié)果當天就把草稿寫好了。說真的,那天的霧美得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寫了。
老師點評
朱 敏:怎樣對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描寫,這就需要我們的同學們做一個有心人。不僅要用自己敏銳的雙眼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還要善于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對于大霧這一自然景觀,小作者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zhuǎn)換,比較具體地加以敘述,描寫了霧的大而神奇。
孫永太:用詞、造句、感受都有他的獨到之處,題目也很有特點。選材構(gòu)思獨辟蹊徑、不落俗套,表現(xiàn)出作者不俗的審美情趣和超凡的表達能力。由感而發(fā)順理成章,霧有時搗蛋,有時乖巧,有時蹦跳,有時又異常溫順!霧,無拘無束,神秘莫測,這些惟妙惟肖的描寫賦予霧以靈性美、神秘美。同時,也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霧”的那種特有的“愛”。文章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分別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抒發(fā)真情實感。
丁 云:小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霧中朦朧而又神秘的世界,通過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自己上學路上的所見所想有序地表達了出來,文中細致的觀察和合理的想象讓文章增色不少。要是能夠很自然地表達出對霧的情感那就更好了。
學生點評
我們聽聽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小學六(1)班的同學怎么說。
徐天一:作者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把寫景、抒情融于一體,凸顯出作者對晨霧的那份喜愛之情。全文條理清楚,作者按地點的變化從霧的顏色、形態(tài)等方面寫出了景物的特點。整篇文章主要通過霧中的景物來寫霧的朦朧美,但細細閱讀發(fā)現(xiàn)幾個段落結(jié)構(gòu)差不多,只是換了地方,換了景物,而霧的特點也沒有發(fā)生多大的變化。如果讓我來寫晨霧,我想我會按照“起霧了”“霧濃時”“霧去時”的順序去描寫霧的特點,我除了寫霧中的景物外,還會寫一寫發(fā)生在晨霧中的人或事。
王敏艷:《晨霧》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十分恰當?shù)男揶o手法,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使得全文更生動有趣,讓人讀起來很舒服。在這一點上我得好好向臧越同學學習。另外,作者在寫霧的過程中還適當?shù)丶尤肓俗约旱母惺?,這使得情景交融,使全文更有味。
張亦嫻:文章開門見山,段與段銜接十分自然,排比句用得恰到好處,想象也十分豐富。在讀文章時,希望能見到段中摻雜些間接的描寫,這樣能把文章的韻味表達得更濃。霧散時,相信看到的也一定很多,如果把這一塊內(nèi)容也適當描述一番,這樣晨霧的變化就更加豐富了,大家說對嗎?
張文杰:這篇文章構(gòu)思巧妙,小作者文筆可謂是妙筆生花。初看文字,第一自然段十分簡略,但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信息——起霧了。第二自然段與第一自然段的銜接十分自然,緊接著就是“我”所看到的霧景,“夢幻般”“薄紗”等詞把我們帶進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在去上學的路上描寫得格外細致入微,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運用得格外多,讓人仿佛感覺這幅場景正在面前。小作者的身與心都融入了霧中,一個排比句把小作者愛霧的心情體現(xiàn)了出來,字里行間都表達著小作者愛霧的心。最后,總結(jié)了全文:“我”愛霧。在閱讀本文時,我發(fā)現(xiàn)小作者在描寫“晨霧”的過程中,似乎缺少了層次性,如何寫出每到一處地方后,這“晨霧”帶給大地不同的美,應該是接下來繼續(xù)修改的地方。另外,對于晨霧的“愛”,小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我覺得大可不必,把這份對晨霧的“愛”融合在字里行字間不更有韻味?
陳春怡:文章條理清楚,語言流暢,構(gòu)思獨具匠心。開頭簡略地跟我們介紹“起霧了”,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用聯(lián)想的修辭方法,把“樹”比喻成“少女”,把“樓房”比喻成“巨人”,把“霧”和“路”比喻成一幅“畫”等等,巧妙地用上了“夢幻”“輕紗”“隱約”“朦朧”等詞語,細致入微、傳神地描繪出了這美麗的霧,我們被深深打動,感嘆這美麗的霧。更吸引人的是,作者在描繪霧的時候,把自己也融入了景中,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對霧的喜愛之情。一句獨特的“走在霧中,我總是莫名地拉緊好友,生怕她走丟了似的”,更加生動地寫出了霧的特點。整篇文章讀下來,讓人仿佛也置身在朦朧的霧中。只是最后一個自然段,雖然準確地點到了題,但是否太過簡單?是否與文中的幾個排比句重復了呢?
感謝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小學的陳惠君老師和六(1)班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