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說:靈魂的重量為21克。微不足道的重量,似乎只有這樣足夠輕才能讓他們到達(dá)天堂。而中國人是不知道自己靈魂的重量的,我們的老祖宗只告訴我們靈魂是沉甸甸的。
我不禁要問,我們的祖先究竟將什么放進(jìn)了靈魂里,才能讓原本輕得微不足道的靈魂,變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于是我翻開史書,從青史中去尋找靈魂的痕跡。
抱沙沉江,是無奈是憂傷,是不解是迷惘,但我們只知道那叫忠良。從此英魂只在楚地安放,汩羅江水只為他一人流淌。
臥薪嘗膽,是絕望是偽裝,是屈辱是瘋狂,但我們只知道那叫自強(qiáng)。從此吳地響起了越國的軍號,仆役嘗便的日子,終將被人們所淡忘。
這是我們從小就聽到的故事,受到的教育。我們的祖先,早已把他們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一座座散落的里程碑集中起來,放進(jìn)我們的靈魂深處,讓它們來指引我們前進(jìn),就像一艘在風(fēng)雨中航行的船,需要有足夠的重量來壓著它,使它不至于在巨浪中飄搖甚至沉沒。
所以,傳統(tǒng)的芬芳,文化的力量,美德的弘揚(yáng),都是為了讓靈魂有足夠的負(fù)重得以安定,一個有生命力的民族,必然是一個有歷史的民族。他早已將自己的文化積淀,融入到每個人的血液中。所以即使是生于市井之間,匹夫之徒亦懂得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將自己的靈魂,安放在忠義之上。是因為他們呼吸的空氣,都是周禮遺風(fēng),是仲尼的字字珠璣。他們看戲,戲中唱的是四郎救母,是木蘭從軍。那跌宕起伏的唱詞中,唱的分明是忠孝仁義,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精神指標(biāo),是它對后世的行為指南。于是,一代代人便前仆后繼地為此而生而死而存而亡,如此,便也成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成為它的族人靈魂的負(fù)重。當(dāng)崇尚美德成為一種風(fēng)尚,何愁明日不是大同世界。
沒有負(fù)重,靈魂何以安定?沒有負(fù)重,靈魂何以稱之為靈魂?
【作者系浙江省金華市第一中學(xué)星河文學(xué)社社員,指導(dǎo)教師:丁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