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傳》成功塑造了蘇武這個不懼死亡威脅,堅守民族氣節(jié)長達19年的硬漢子形象。可與之相比,我更為喜歡文中的另一個人物——李陵,因為他能屈能伸。
班固在《漢書》中對李陵英勇善戰(zhàn)、機智果敢的表現(xiàn)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對他的人格也持贊揚態(tài)度。司馬遷《報任安書》中這樣評價李陵:“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辈⒄J為其有“國士之風(fēng)”。然而,就是一個如此明智勇武、守信遵孝的人在《蘇武傳》中卻被贊揚過他的班固重新塑造成了一個反面人物,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雖然作者在傳中提及李陵的投降是為了襯托出蘇武的偉大,但我們從中也能看出班固對李陵形象的塑造因為受當時社會的影響而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欣賞李陵,肯定他的人格,但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熏染,不得不對李陵的投降有所表示。這也就造成了班固在兩傳中塑造了同一個人的兩種不同形象。正是鑒于這種矛盾性,我并不認為班固利用李陵作為反面人物來達到寫作目的能令人信服。相反,這倒讓筆者覺得,李陵審時度勢,能屈能伸,重情感,形象更加豐滿。
在兵敗被俘后,李陵沒有用結(jié)束生命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這并不是李陵貪生怕死,想要茍活于世,否則他也不可能率領(lǐng)五千人馬抵擋單于的十萬大軍。李陵認為:“誠以虛死不如立節(jié),滅名不如報德也?!边@充分展現(xiàn)了他明智的生死觀。從《蘇武傳》“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此句未選入課本)中可知李陵兵敗未死是為了效法曹柯,在異域建功立業(yè),報恩于漢朝。然而漢武帝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他聽信讒言將李陵全家屠殺,致使李陵一氣之下歸服了匈奴。因此,在李陵的投降問題上,漢武帝也要承擔責任。在傳中有這樣的話“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由此可知,李陵投降之時曾在思想上做過痛苦的掙扎。同時李陵對蘇武的言行也是發(fā)自肺腑的佩服的,“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因泣下霑衿”足以說明。如果李陵是死心塌地投降的話,能有這發(fā)自肺腑的言行嗎?李陵的投降不失為緩兵之計。
說了這些,并不是說不要忠于國,而是該如何忠。所謂“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在受脅迫之時,不是反抗到底就是好,也不是卑躬屈節(jié)必定能有所為,而是審時度勢地想想,如何在報效國家的同時,還能保全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此,讀完了《蘇武傳》,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蘇武的氣節(jié),卻是李陵不得已的悲戚無奈——古來忠孝難兩全。
李陵能屈能伸,不失為一個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