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表示量化寬松,通俗地說就是“印錢”,當然不是真的印出紙質鈔票,而是在電子系統(tǒng)上加幾個0,所謂“無中生有”是也。前兩次QE一共“變”出了2.3萬億美元,這些錢被用來購買大量的債券,然后“印”出大量的錢,如同嗎啡一樣刺激美國的經濟。
不過這“嗎啡三號”和前兩代又有所不同,每月買入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證券(MBS),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直到“就業(yè)市場出現實質性的好轉”為止。這回省事了,不用再孕育什么QE4、QE5、QE6,除非美聯儲認為購買MBS是錯的,得換個東西買。而怎樣才算“實質性的好轉”,美聯儲卻沒具體說。
QE3能折騰出啥?
QE3的推出,完全超出了市場的預期,消息剛一放出,美元指數應聲下跌,黃金、大宗商品和風險貨幣則迅速上漲。而這之前美國就業(yè)市場情況雖然恢復緩慢但仍在好轉,并且由于歐債危機等因素,已經有資本向美元資產回流的趨勢,有相當多的人認為QE3不會來了。QE3通過大量購買債券,會使得市場利率變得更低,無限期的QE3意味著無限期的低利率,對經濟的刺激也就無限期進行下去。
這讓看多黃金的投資者高興壞了,每個月400億美元額度看似不多,可是聚沙成塔,一年足有4800億美元,好日子又要來了。人們看多黃金是有理由的,前兩次QE誕生于2008年11月,結束于2012年6月,這期間人們經歷了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大背景下,很多投資者覺得各種金融資產說沒就沒,而美元基礎貨幣投放量巨大,更讓人覺得十分不靠譜,還是金子安全,這也是黃金從682美元/盎司漲到1920美元/盎司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貨幣政策都比較寬松的背景下,QE3的推出會使全球低息環(huán)境和充裕的流動性持續(xù)更長一段時間,特別是歐洲央行、日本央行都相繼推出了相應的經濟刺激政策,由于刺激經濟導致的通貨膨脹預期,使市場對黃金的避險功能更加喜好。于是按照以前的邏輯,結合開放式無限量的QE3,人們自然對未來黃金價格的上漲有充分的想象空間。
與此同時,前兩次QE的副作用十分明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QE使美元指數走低,從而導致原油和農產品的價格高企,直接為世界各地帶來了通貨膨脹。很多企業(yè)從美國拿到低息貸款之后便跑到十分具有誘惑力的新興經濟體去擴張,大量熱錢涌入又造成更嚴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并推高資產價格。比較典型的便是中國等原本已經備受通脹困擾的新興市場,面對大量熱錢被迫采取緊縮政策,使自身經濟陷入兩難之中。如果QE3繼續(xù)帶來這些問題,無疑會對新興經濟體再次造成沖擊。
美國經濟從此恢復?
QE3使用的工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與QE1類似,時間上則是無限期。刺激經濟的方法是購買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簡單地說就是讓房地產開發(fā)商有更多低息的貸款,從而興建更多的房屋。明顯可以看出,美聯儲希望通過直接刺激房地產市場提供就業(yè)機會,同時降低債券市場利率,使投資者把錢轉移到股市或實業(yè)當中以實現刺激經濟的目的。
相比之下,同樣是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QE1在次貸危機后美國市場陷入流動性緊縮的惡性循環(huán)時給予巨大支持,并在看似沒有降息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壓低市場利率,拯救了股市和樓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美股標普500指數漲幅為37.14%,美國經濟在2009年中期觸底反彈,后三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環(huán)比增速從負值逐步增至5%。
QE3與QE1的另一個不同之處便是出臺的時機。當下推出QE3的背景已經不是當初美國經濟崩潰在即,而是其經濟溫和復蘇之后就業(yè)狀況仍不理想之時,借助QE1的成績,直接把目的鎖定為改善就業(yè),讓人聯想到政策未來的成功。這就好比美國是一個缺錢治病的大病患者,以前美聯儲總會說,病還是得治,先吃點藥試試看吧,但周圍有人覺得這點藥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于是對病人失去了希望,這時醫(yī)院突然宣布免費,美聯儲把無限的補品放在這個病人面前,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吃好了算,不存在量不夠、時間短等問題,根治為止。這個病人盡管恢復緩慢,但所有人都知道其早晚會康復。美聯儲一表明決心,QE3帶來的就不僅僅是錢了,還有市場的信心,如果市場產生“美國經濟早晚要復蘇,不如現在抄個底”的預期,美國經濟便會在這場“伯南克騙局”中恢復,盡管這看起來有些浮云。
質疑的聲音也依然存在。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盡管有資金刺激,對企業(yè)來說,持有現金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美聯儲隨后的緊縮政策可能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衰退,給產能過剩的企業(yè)帶來損失。
根據前兩輪QE的效果來看,美國就業(yè)數據確實得到了改善,但邊際效應正在減退。美國失業(yè)率從QE2開始時的接近10%降低至QE3之前的8%上方,并基本保持穩(wěn)定已有半年以上的時間,QE3對美國就業(yè)率的恢復恐怕是有限的。
黃金價格走勢詭異
從理財市場看,黃金受到QE3的影響最為直接。
當初QE2帶來的黃金1920美元/盎司的歷史大頂在歐債危機爆發(fā)后急轉直下,歐美的金融體系整體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黃金持有者紛紛賣出黃金變現,從而引發(fā)了黃金大跌。現階段美國和歐洲的寬松政策令歐美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有所恢復,賣黃金救命的行為減少,從而對金價產生了支撐。
QE3出臺當日,國際黃金價格從1730大漲至1766,人們理所應當地認為黃金新一輪大牛市這就要開始了,可不久后市場就開了個玩笑,在QE3出臺正好一個月的10月15日,金價被打回了原形,最低跌到1729,走勢與原油和歐元等風險資產相反,這讓很多投資者措手不及。
而在這不久之前,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就業(yè)市場情況大幅改善,截至10月6日當周,美國初請失業(yè)金人數下降3萬人,降至33.9萬人,降至四年半以來的最低點,遠遠好于預期的37萬人。9月美國失業(yè)率更是意外下跌至7.8%,為奧巴馬任期內的最低水平。路透社認為最近一系列的數據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令人鼓舞,就業(yè)市場的改善使人們對美國QE3的力度和持續(xù)性產生了懷疑,黃金在這種情況下立刻就疲軟了。
QE3的壽命最終要看美國的勞動力市場,而對黃金來說,短期波動的參考標準和以前幾乎沒有區(qū)別,一切還是得看美國非農業(yè)就業(yè)情況的相關數據。QE3推出之前,市場看到就業(yè)數據不好,于是推測QE3可能會推出,從而推動金價上漲;看到就業(yè)數據好,QE3預期降低,金價反而就跌。如今,把QE3“來”不“來”換成QE3“走”不“走”,道理完全一樣,只是換個說法罷了。更何況,眼下市場關注的焦點又跑到歐洲去了,而對資本市場來說,有話題就可以了。
黃金價格同樣是重要的指標,可以很好地反映市場整體的風險偏好,并滲透出資金流向的一些信息。金價不像農產品或是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一樣可以直接影響經濟環(huán)境,相比之下金價更偏向于一種各種復雜因素匯集而成的結果,金價越高說明人們對信用貨幣越不信任,比如美元;反之當市場看好美元時,黃金的吸引力便會一落千丈。
QE1和QE2時期,美元失寵黃金得勢,但QE3未必如此。首先正如市場所考慮的一樣,就業(yè)市場改善會提前終結QE3,“無限期”完全可以理解為隨時結束之意;另外當QE3無法動搖美元的需求,尤其是美國經濟基本面依然好于其他國家時,金價還是會繼續(xù)承壓。
最近幾個月以來,黃金價格對于全球貨幣寬松政策的反應已經顯得麻木,歐洲、日本、中國乃至美國的一系列的寬松政策連續(xù)推出,金價依然走自己的路,該怎么震蕩還怎么震蕩。深化的歐債危機可能也會讓各國央行重新考慮拋售黃金。10月16日穆迪下調了西班牙的主權債務評級,索羅斯更是放出狠話,稱“噩夢”般的歐元區(qū)危機可能會摧毀歐盟,德國需要承擔起拯救歐元的重任,或者德國還有另一個選擇——離開歐元區(qū)。這些因素令黃金未來的走勢更加充滿不確定性。
無論如何,QE3的背景已經與以往有所不同,所謂事不過三,根據思維定式簡單地判斷黃金價格恐怕會面臨意想不到的風險。如果使用杠桿交易,萬萬不可想當然去賭某個方向;投資實物黃金相對來說受到的影響較小,畢竟那是當貨幣崩潰或走投無路時才用得到的無息資產。而中國的投資者似乎更偏向于看多黃金,有報道稱,在十一長假期間,由于金價短期上漲,各大金店又有大量群眾搶購黃金,就好像所有人都知道QE3來了要趕緊抄底金價一樣,這可不是個好兆頭。
誰都躲不過的QE3
如果不做投資,普通人可能不會關心大洋彼岸推出了一個什么貨幣政策,更別說理解QE還有一定的難度,人們對QE3的關注可能還不如阿黛爾的新單曲高。但不可否認,QE3對各國的經濟都有影響,更間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現在正值美國大選的火爆時期,也有人認為QE3只是伯南克幫助奧巴馬選舉的逢場作戲。若果真如此,這一政策的持久性是值得懷疑的,畢竟“無限期”聽上去會持續(xù)很久,但看起來更像是為自己留足后路。
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已經做出回應,他們不喜歡QE3。巴西針對QE3進行了所謂的“反向美元互換”以防止本國貨幣升值;韓國、泰國、新加坡和菲律賓也都曾承諾過如果資本流入規(guī)模過大,將準備好對市場進行干預;而中國央行如何行動成為了全球的焦點。
前兩次QE時期美國經濟正處于疲軟乏力的狀態(tài),亞洲和拉美則發(fā)展迅猛,變出的美元大多流向了這些更吸引人的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因此根據經驗,QE3會再次給這些地區(qū)帶來過多的熱錢進而沖擊經濟。而前兩次QE,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應付本國的通貨膨脹,過多的熱錢更讓情況進一步惡化。所以QE2之后,央行行長周小川構建了一個“池子”的概念:把短期的投機性資金放在一個池子里,而不讓它泛濫到中國的實體經濟。
除此之外,美元貶值會直接削弱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出口貿易,并拉高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由于新興經濟體的市場大多不夠完善,抗風險能力較差,而整體經濟環(huán)境可能更加惡化,上述這些因素都會嚴重影響新興國家的競爭力。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市場需要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以前怕熱錢進來,現在怕資本流失,如果只看QE3帶來的熱錢,如果控制得當,反而可能是件好事,既節(jié)約子彈又避免緊縮。中國官方公布的9月CPI數據也已經不到2%,國內惡性通脹的情況改善不少,熱錢進入的影響將低于從前。畢竟在QE3推出之前,美國市場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中國面臨著很大的資本外流困境,迫切需要提高對資本的吸引力。
不過這種想法或許只是一廂情愿。在如今的中國,資本希望像以前一樣容易賺錢越來越不現實,當投機房地產市場這條路被封死之后,表現異常差勁的中國股市對資本毫無吸引力,并不算好的經濟環(huán)境對資本的吸引力能有多少?這種情況短期內恐怕難以發(fā)生改變。不過QE3還是會對A股市場有些刺激作用,比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之后會使有色金屬開采等行業(yè)受益。
QE3如果能使美國經濟本身發(fā)生好轉的話,還可能會刺激美國市場對中國產品的消費需求,從而促進中國的出口。盡管從2012年7月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就已經開始升值并屢創(chuàng)新高,但出口數據卻逆勢上升。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出口同比增長9.9%,然而這與QE3有多大關系尚不得而知,美國經濟恢復對中國出口的提振也十分難以計算,但總歸會有些影響的。
無論是出口還是GDP,人們很難會感到有直接的影響,遑論是QE3。但如果說,前兩年豬肉價格的上漲也和QE有關呢?不得不說,全球經濟越發(fā)一體化的今天,QE3來了,誰都躲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