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知烈士(1912—1940),原名董亮,字旭生,乳名大文,河南滎陽人。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夏在進行革命活動時被捕,與薄一波等被關押于北平草嵐子監(jiān)獄,度過了五年非人的鐵窗生活,經受了嚴峻的考驗。1936年秋,經黨組織營救出獄,旋與薄一波、楊獻珍、韓鈞、周仲英等奔赴太原開展抗日工作,曾任山西犧盟會執(zhí)委、山西抗敵先鋒總隊總隊長、決死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十二月事變”后山西新軍中的決死第三縱隊正式列入八路軍戰(zhàn)斗序列,任八路軍129師決死第三縱隊政治委員。1940年8月20日,率部參加“百團大戰(zhàn)”,在與日寇作戰(zhàn)時身中七彈,壯烈犧牲于山西潞城王郭莊前線。他是我軍在“百團大戰(zhàn)”中犧牲的級別最高的將領,年僅28歲。
《董天知烈士墓志》
董天知同志犧牲后,太行革命根據(jù)地軍民同聲悲悼,在黎城縣下桂花村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抗日軍民無不為董天知烈士的壯烈犧牲而惋惜。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的楊尚昆寫下了“英氣橫貫比千嶺,壯志常存鴨綠江”的挽聯(lián)。一年后,即1941年8月20日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期,太行軍民仍然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花了100石小米,在太行革命根據(jù)地腹地山西平順縣濁漳河畔的侯塑村為董天知烈士豎起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紀念碑全用青石(石灰石)建成,碑身為一6米多高的完整四棱梯形石柱,直刺青天,正面刻“抗敵決死三縱隊政治委員董天知同志烈士墓”,石柱下為一方形青石碑座,碑座四周刻《董天知同志墓志》,對董天知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跡給予了高度評價。錄墓志于后,以存史料。
董天知同志墓志
董天知同志,河南滎陽縣人,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縱隊政治委員,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晨,率隊參加發(fā)動百團大戰(zhàn),在潞城前線與日寇血戰(zhàn)中光榮殉國,年才二十有九。決死三縱隊與山西第五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慰忠魂,乃擇太行山畔漳河水濱風景佳麗之處建筑公墓,天知同志及其他參加民族戰(zhàn)爭在上黨殉國諸同志之遺骸,咸移葬于此,以彰忠貞,并勵來茲。天知同志為祖國獨立事業(yè)奮斗十年如一日,曾系獄五載,志不稍移,氣節(jié)凜然,殆列寧所謂堅如鐵石之人歟?天知同志一生之生活,全為斗爭之生活,與敵寇斗爭,與反革命斗爭,迄未稍懈,最后以壯烈犧牲結束其生命史,其志行實足為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青年之矜式。其所手創(chuàng)之決死三縱隊,自干部以至戰(zhàn)士,均能秉承其遺志,忠于民族解放事業(yè),今猶縱橫馳騁于襄武榆遼,與日寇周旋于疆場,迭殲強敵,愈戰(zhàn)愈奮。天知同志死而有靈,當能含笑瞑目于地下也!天知同志實為中國新時代新風度青年之體現(xiàn),其飽滿充實之革命斗爭精神,將與天地同其不朽!中國必須有千百萬天真純潔、忠勇奮發(fā)如天知同志之青年起而與敵寇搏斗,抗日民族戰(zhàn)爭之勝利庶可取得保證。此巍峨碑石之豎立,非慮天知同志之英名或將湮沒無聞,蓋天知同志自有其不朽者,在今茲之舉,無寧謂為欲激勵太行山之一切優(yōu)秀兒女,咸能聞風興起,以天知同志之志行,為自己之志行,踴躍參軍,共驅敵寇,為創(chuàng)造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奮斗,則天知同志雖死而不死也。
《悼念董政委》歌曲
1940年8月20日,董天知同志壯烈犧牲后,犧盟會機關刊物《犧牲救國》曾出版董天知烈士紀念專輯,他的戰(zhàn)友楊獻珍、安子文、廖魯言等都為他的犧牲痛惜并撰文悼念。巴比倫同志根據(jù)山西沁水謠的調子寫了一首歌詞,名為《悼念董政委》,此歌迅即在決死第三縱隊和晉東南一帶太行軍民中傳唱開來,以至數(shù)十年后,當年的老戰(zhàn)士們仍能一字不差地唱出這首歌曲,可見董天知烈士在太行軍民心中的地位和影響。歌詞錄后:
同志們,要記清,
一九四○年八月二十的炮火中,
在太行失去一盞指路燈,
噯喲!董政治委員為求解放而犧牲。
莫悲哀,莫傷心,
要學董政委堅決抗戰(zhàn)的英勇精神,
哪怕它戰(zhàn)地荊棘路難行,
噯喲!堅持持久戰(zhàn),沖破黑暗是光明!
(責編 興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