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飼養(yǎng)昆蟲為寵物是有歷史的,其中養(yǎng)得最多的是蟈蟈和蛐蛐。蛐蛐好斗,養(yǎng)蛐蛐的人多半目的是為了看蛐蛐之間相斗,甚至借此賭博。養(yǎng)蟈蟈的人則是為了聽它清脆的叫聲,主要是老人和兒童。
在歐洲童話里,蟈蟈是一種不思進取的昆蟲。它和螞蟻在夏天相遇,螞蟻每天忙于儲存食物,蟈蟈則只是唱歌。到了冬天螞蟻生活得舒適富足,蟈蟈卻凍餓而死。
實際上,在自然界,蟈蟈和蛐蛐這類昆蟲生命都很短暫,入冬就會死去,俗稱百日蟲。但是在中國養(yǎng)蟈蟈的老人手中,它們卻可以活過冬天,成為長壽的昆蟲。
小時候也曾嘗試養(yǎng)蟈蟈,把蟈蟈籠子放在暖氣上,卻常常會因溫度掌握不好而養(yǎng)不活。那么,街坊那些養(yǎng)蟈蟈的老人有什么絕技,可以讓它活過冬天呢?詢問起來原來很簡單,就是養(yǎng)蟈蟈的老人入冬以后會把蟈蟈的籠子揣在懷里,一方面隨時可以聽到蟈蟈的叫聲,另一方面其溫度正好適合蟈蟈生存。于是,蟈蟈就在老人們的懷里度過艱難的時光。
仁者愛人。蟈蟈可以過冬,是因為人的仁愛延續(xù)了它的生命。
電影《末代皇帝》中最后有一個鏡頭:晚年的溥儀回到曾經(jīng)生活過的皇宮,在座位底下找到了當年放的蟈蟈籠子,里面的蟈蟈居然還活著。這當然是夸張,卻隱藏著堅韌的中國人對生命的理解。
世界上總有自然和人為的冬天,但無論多么艱難的時刻,靠了心頭的那一點溫暖,我們總會熬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