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蹦極的時候,我曾遇到過令人難忘的一幕。電梯還沒有把我們送到塔頂之前,突然聽到塔上傳來凄慘絕望的哭聲。原來,是一位年輕媽媽為了鍛煉兒子的勇氣,正逼他從80米高的蹦極塔上跳下去。已經(jīng)綁好蹦極繩的孩子看上去10歲左右,雙手死死地抓住欄桿,聲嘶力竭地哀求:“媽媽,我不跳!求求你,別讓我跳!”孩子臉色煞白淚水橫飛,媽媽則冷靜而嚴肅地對孩子說:“男人怎么連這點勇氣都沒有?你長大了怎么保護媽媽?不要哭了,今天想不跳是不可能的,我就是要鍛煉你的膽量!”工作人員和周圍的游客都企圖勸阻,但是,媽媽硬是掰開孩子的手指把他推下蹦極塔。跳下去前,孩子那驚恐和絕望的表情至今還揮之不去。
姬雪松>
北京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醫(yī)生,中國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北京東方心理研究所技術(shù)顧問,衛(wèi)生部應急專家團心理組委員,中美精神分析聯(lián)盟中方首席行政官,《心理月刊》專欄作者,《心理訪談》特約專家。
原罪,只是孩子的過錯?
上述是采訪伊始,姬雪松講述的一個故事。媽媽的用意也許可以理解,她希望兒子能戰(zhàn)勝恐懼,勇敢無畏。可是,這種方式不僅無益于媽媽的初衷,相反,它可能強烈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盡管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勇敢,但是,更多的父母不會像這位媽媽一樣硬生生地把孩子推下去,他們會鼓勵孩子而不是逼迫他,因為他們能理解并尊重孩子的膽怯和退縮。而這位媽媽卻無法容忍兒子的軟弱,從她“無情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內(nèi)心對恐懼充滿了恐懼,她把這種恐懼投射給孩子,企圖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來抵御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脆弱和無助,孩子成了她保護自己的防彈衣。在這樣的教養(yǎng)中,孩子將感到更加無助和絕望,可能因此會變得更加膽怯,或者,為了迎合媽媽而變成一個莽撞與不負責任的冒險者。父母之愛是無私的,然而,很多時候愛卻因為父母對自己的無知而變質(zhì),也許在孩子成長中播下了原罪的種子。
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變化中,而每個變化階段都有獨有的危機和任務(wù)。逐漸后延的青春期,和在青年早期所遭遇的人生與職場的種種困境,讓這些童年遭受過挫折的年輕人緊緊地屏蔽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對父母的怨恨、指責乃至仇視。他們體驗著屬于自己的領(lǐng)地,在這個領(lǐng)地里讓他們倍感安全。
讓父母以及父母所代表的主流群體感到不安和不解,“我們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其實,“沒怎么”。他們只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并且試圖通過自己的辦法爬過這段人生的陡坡兒。
他們并非忘恩負義也非過河拆橋,他們只想通過夸大甚至虛擬的怨恨,讓自己感受到群體的資源和掌控的力量。但是一旦出現(xiàn)意外的情況或者變故,他們會變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一些無法估量的行為。
陶汝坤:心靈上的侏儒
案件回放:周巖案
2011年9月17日,這一天注定成了17歲的周巖人生中最大的噩夢,而在此之前她和普通的同齡一樣就讀于安徽省合肥市壽春中學,是個普通的學生。因拒絕同校男生陶汝坤的求愛,而遭到對方潑灑打火機油焚燒,慘遭毀容,周巖的面部、頸部、胸部嚴重燒傷,一只耳朵也燒掉了,整體燒傷面積超過30%。周巖小姨李云稱周巖的前期住院費和治療費是陶某父母墊付的,后由于陶某父母拿出一份關(guān)于認可陶某當天積極救治和自首作為取保候?qū)彽牟牧弦钆恳患液炞?,由于與客觀事實完全不符,李女士一家拒絕簽字。而隨后陶某父母停付高昂治療費,無奈之下,周巖家人只能將她接出醫(yī)院,至今還欠醫(yī)院近十多萬元治療費用。眼看著十幾歲的女兒恢復無望甚至可能終生殘疾,面對著無法承擔的高額醫(yī)藥費,李女士一家都陷入了極度的悲痛中。
陶汝坤因為戀愛受挫而對周巖做出傷害,明顯地揭示他存在心理問題。但這個問題一定不是精神病性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并不是一個精神病人。
心理問題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幾下幾類:一、疾病類。不論是精神分裂癥、抑郁障礙或者躁狂障礙,盡管上述的這些心理疾病至今病因尚未明確,但他們明顯存在一定的生物學因素。這些病患大腦中的生化改變讓他們無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是一類主要有生物學因素引起的病態(tài)。二、障礙類。當一個人遭受到過多的內(nèi)心沖突,不論這些沖突是來源于過去的傷害、環(huán)境上的匱乏,還是因為某些先天特征,沖突使得某些正常的心理功能受到抑制。三、發(fā)展類。即一個人停滯在成長過程的某個階段。我曾經(jīng)在機場遇見一個3、4歲的小孩心愛的玩具手槍無法通過安檢而被沒收,他大哭不止,眾人紛紛側(cè)目,但沒有人會覺得這個孩子有精神問題。孩子的心智功能水平?jīng)Q定了他無法控制因失去心愛的玩具而產(chǎn)生的悲傷情緒,他的反應與其年齡相匹配,所以他是個正常的孩子。但是如果一個成人也因此而大哭不止,盡管沒有任何心理學知識,我們都可以肯定這是一個心理上出了問題的人,當一個人的心理功能需要與他的年齡無法匹配時,就是發(fā)展類的問題。
這種發(fā)展類的問題在青少年身上尤為多見,一個人心智上徹底地成熟,通常在青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在此前的每個時期,人們都以不同的速度完成著人格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發(fā)展的速度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由于一些特殊因素導致他們的發(fā)展明顯要慢于同齡人。當錯過了最佳的發(fā)展階段時,他們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熟起來,甚至貫穿其一生都呈現(xiàn)出某些功能的幼稚化,好比心靈上的侏儒。
陶汝坤雖然沒有完全成熟,但對于這個年齡來說,人們可以期待他有足夠的耐受挫折、忍受不滿足以及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同時,也期待他具備能夠體驗他人的感受,辨識自己行為意義的能力,并能在相當程度上能保護自己,或他人利益以及維護自己和他人安全的能力。陶對周巖的傷害手段極其殘忍,這說明他沒有能力去體驗,那個被他傷害的女孩可能遭遇的痛苦,他在良知功能的發(fā)展上是極其幼小和脆弱的。良知是一種功能,就像2、3歲的孩子似乎都沒有良心,如果他們不高興時就會突然襲擊父母,因為這個年齡的良知發(fā)育尚處在極其幼弱的水平,孩子們完全不能預料行為的結(jié)果和背后的意義,所以沒有辦法去體驗和理解被他傷害的人所感受的痛苦。但是17歲的人應該已經(jīng)具備了這種能力,然而陶被戀愛的挫折擊垮了,他頓時使自己變成一個毫無良知的人。實際上他未必沒有良知,只是他的良知發(fā)育功能非常低下,同時,他耐受挫折的能力也極其低下。
解析:陶汝坤表現(xiàn)屬于躁狂癥?
躁狂癥:躁狂癥是躁狂抑郁癥的一種發(fā)作形式。遺傳因素、體質(zhì)因素、中樞神經(jīng)介質(zhì)的功能及代謝異常、精神因素都是躁狂癥的誘發(fā)因素,躁狂癥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障礙的發(fā)病通常病程較短且預后良好,大部分病人都能恢復到原先的正常狀態(tài)。情緒反應可能不穩(wěn)定、易激惹,可因細小瑣事或意見遭駁斥,要求未滿足而暴跳如雷,可出現(xiàn)破壞或攻擊行為,有些病人躁狂期也可出現(xiàn)短暫心情不佳。
藥家鑫:因恐懼被屏蔽的良知
案件回放:藥家鑫案
藥家鑫,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后被公安機關(guān)釋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藥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對藥家鑫提起了公訴。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藥家鑫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quán)利終身,并處賠償被害人家屬經(jīng)濟損失45498.5元。5月20日,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藥家鑫案二審維持一審死刑判決。2011年6月7日上午,藥家鑫被執(zhí)行死刑。
藥家鑫在他的生活里是一個不錯的學生、不錯的孩子,但他卻做出了讓所有人甚至他的父母至今也無法理解的事情,包括他自己也無法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仡欉@個事件,藥撞人后企圖逃逸,然而卻又折回現(xiàn)場把被害者張妙捅死。后來在法庭上被詢問時,他也沒能解釋清楚。但是讓大家忽略的一點是,藥的父親對他極其嚴格和苛刻。
他心理內(nèi)部實際的變化過程是,一個被父母非常嚴格管理的孩子,他顯然從小就非常清楚什么是對與錯。在生活中,他是一個比較乖的孩子和不錯的學生,也能說明他并不是一個不能明辨是非的人,更不是一個不具備辨別是非能力的人,但是他的悲劇就恰恰在于此。所謂嚴厲的父母無非就是對于錯誤有著很明確乃至十分嚴厲的懲罰。故在這種家長教育下的孩子在犯錯誤時的體驗就會和其他的孩子有所不同,他們所感受到的恐懼感也會比平常人強烈很多,導致這些孩子會去想一些辦法消除這種恐懼對他的影響。所以即使藥在日常生活中犯了錯誤時,也會因為意識到可能受到父親的懲罰而倍感恐懼。
當藥家鑫撞倒張妙以后,由于藥意識到犯了自己明確知道的錯誤,而且可以預料到一旦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果不堪設(shè)想。一種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感襲來,面對自己所闖下的大禍,潛意識就被這種即將遭受懲罰而又不可預知的感覺擊潰了,于是藥希望馬上想辦法去消除這種恐懼對他所帶來的影響,那一刻,他不由自主地關(guān)閉了良知功能,企圖通過滅口去結(jié)束這種可能會蔓延的后果。這就好比電流強大到超負荷時,房間的電閘就會通過跳閘去中斷這種過于強大的電流,以防止其破壞房間里的電器。
藥只是暫時關(guān)閉了良知功能,而有些人就從未發(fā)展過這些功能,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稱病理性人格障礙)的人,這種人的良知功能很低或幾乎為零。比如電影中看到的某些變態(tài)殺人狂,他們并不是在某種情況下做出這種事情,而會長期持續(xù)性地做這種事情。由于缺乏良知功能,他們并不會因此對自己的罪惡感到內(nèi)疚。
解析:藥家鑫表現(xiàn)屬于反社會性人格?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嚴重者可出現(xiàn)自殺念頭和行為。多數(shù)病例有反復發(fā)作的傾向,每次發(fā)作大多數(shù)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zhuǎn)為慢性。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嚴重者可出現(xiàn)自殺念頭和行為。
“走飯”:對死亡的另類理解
案件回放:南京金陵科技學院大四女生“走飯”微博預言自殺
“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上午10點54分,網(wǎng)友“走飯”在微博上發(fā)出該消息,隨即引發(fā)大量網(wǎng)友關(guān)注。截止19日下午,該微博已被轉(zhuǎn)發(fā)3萬多次,評論近2萬條。跟帖中,大量網(wǎng)友勸慰博主,但結(jié)果還是未能阻止悲劇發(fā)生。19日凌晨1點32分,江寧公安在其官方微博上證實,該女生已經(jīng)去世,經(jīng)初步調(diào)查,警方確認其為自殺。
得了抑郁癥的病人對于死亡的感受是與常人完全不同的,他們并不把死亡視作悲劇而是解脫。當人們被抑郁折磨得心智扭曲時,死亡的意義已經(jīng)改變。抑郁病人腦內(nèi)的神經(jīng)遞質(zhì)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和精神分裂癥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具有生物學的因素,這些病患都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或?qū)ψ约河幸饬x的方式去選擇自己的行為。
抑郁只是這個大四女生選擇自殺的其中一個原因。一個22、23歲的孩子,在年齡段上屬于成年的早期,這個年齡段的部分孩子對死亡又有不一樣的理解。從理智上,他們知道人死了就意味著生命的結(jié)束,可是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會有一種童話般的幻想。他們?nèi)匀幌嘈?,死亡只是一個逗號,在死后生命還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同時,在青春期之前,包括一些少年兒童,他們對于生命的責任和成年人也有所不同。他們對父母還存在一種依戀關(guān)系,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覺得生命不僅屬于他們自己,他們既希望獨立同時又存在依賴性。一旦和父母有沖突之后,他們可以產(chǎn)生一種盲目的沖動,幼稚地認為要把命還給父母。在此階段,他們并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父母或者他人不理解他,他就會非常痛苦。而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并不會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感到那么痛苦。而青少年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意見被尊重,一方面倘若沒有受到支持有難以保有自己的立場。同樣他們在對生命的判斷和理解上也存在這種特點。
解析:“走飯”表現(xiàn)屬于抑郁癥?
抑郁癥: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英文稱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亦稱“悖德型”“違紀型”“無情型人格障礙”屬于人格障礙之一,多見于男性。所謂人格障礙,是指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fā)展起來的嚴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總體上不適應的一類精神異常。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tài)或社會病態(tài)、悖德性人格等。此種人格引起的違法犯罪行為最多,同一性質(zhì)的屢次犯罪,罪行特別殘酷或情節(jié)惡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屬于此類型人格障礙。
父母,孩子成長的導航
我們談?wù)摰闹皇莻€案,并沒有所謂“80后”“90后”這種群體上的心理原因,很多情況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會存在。很多人認為大學生的自殺率很高,但實際情況是,大學生的自殺率要低于平均人口的自殺率,只是因為它的關(guān)注度很高。不同時代的青少年在心理功能的發(fā)育上并不具有差異性,只是存在表現(xiàn)方式上的不同。
有時候,一個人性格的健康與否,并不取決于自我的主觀努力,而取決于他所遭遇到的環(huán)境。一個人的人格,大約有80%在六周歲之前就形成,10%在青春期內(nèi)完成,最后的10%在余生中完成。構(gòu)成人格先天的部分是氣質(zhì),這一部分沒有好壞之分,也只是人格構(gòu)成的一小部分。后天形成的部分是性格。這就是我們?yōu)楹我嵝褳槿烁改刚撸麄儧Q定著下一代的人格的形成。
父母的人格健康、成熟和完整的程度決定著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
父母首先應該意識到,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但并不是父母生活和夢想的延續(xù),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其次,過去的父母都會把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父母去完成理想的工具。一旦當孩子被工具化時,成長道路也會隨之被扭曲。
溺愛,就像孩子放在一個無菌的箱子里,孩子似乎可以免于任何感染性疾病。但是這個世界是充滿細菌和病毒,所以溺愛是一種對孩子體驗挫折獲取經(jīng)驗的剝奪。而嚴厲就像是用更高的標準,讓孩子達到更高的要求。父母,作為孩子重要的養(yǎng)育者,構(gòu)成了孩子性格中成型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父母如果能尊重孩子,并不把孩子工具化,孩子的性格基本不會出現(xiàn)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