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神圣的,因為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活動,在當今社會中,素質(zhì)教育與應試教育并存,某種程度上分數(shù)還決定著學生命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教育價值觀關注學生的成長?也許我找到了答案——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守望孩子的生命之樹,讓生命之花燦爛綻放。
關鍵詞:尊重差異;激揚生命;終身發(fā)展;守望生命
教師在抱怨:學生越來越脆弱,個性越來越單一,眼神越來越迷茫。學生在喊冤:活動場所越來越小,課外活動越來越少,我們真的很辛苦。每當此時,我真的很迷茫:我們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什么地方出現(xiàn)了問題?我曾尋求答案,但是很徒勞,答案很難尋覓,但是經(jīng)過石室聯(lián)中的學習,我似乎豁然開朗,找到了答案:當我們的教育是為生命而教時,我們才能真正的愛學生。
一、尊重學生差異,激揚學生生命
在新課程改革中,家庭背景的差異、學習習慣的差異、能力的差異,讓學生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面對差異巨大的學生,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呢?這就需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差異,讓他們有個性的發(fā)展,這樣他們的生命之樹才能茁壯成長。
學生天生是有差異的,我們要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去挖掘?qū)W生的優(yōu)點,成績差不代表能力差,學優(yōu)生不代表各方面都優(yōu)秀,農(nóng)村學生有他的特點:樸實、能吃苦、愛勞動、更懂得感恩。作為教師,不僅要用一雙慧眼去挖掘?qū)W生的優(yōu)點,發(fā)揮他們的潛能,還要為他們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中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點,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漸變得強大,變得充滿自信。自信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每個孩子都渴望成功,渴望被他人認可,這些是人的本質(zhì)。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讓每個孩子激揚生命,讓他們抬起頭做人。
尊重學生,就要關注他們的差異,我們不能忘記生命的本質(zhì)是: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因為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同樣的反應,一個孩子對一件事情的反應,不代表另一個學生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反應。尊重學生,我們只能盡可能幫助學生學會選擇,和家長一起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長,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點,讓他們在各種活動中體驗成功,讓他們逐漸變得強大,變得自信,一個人只有自信了,才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對待生活。
作為教師,我們要引領學生的成長,但是不能控制學生的成長,我們只能適度引領學生的精神生活,而不能控制或決定學生的生活。學生是班級生活的首要責任人,我們要成為學生生命的守望者,而不是單純拉動學生生命的纖夫,那樣的學生太被動,教師太疲憊。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tài)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單純的領導者,我們要用寬容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發(fā)展,讓他們真正成為校園生活的主人。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活動,教育活動主要是影響下一代精神品質(zhì)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要用我們的言行去影響和潤澤學生的生命,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當前學習的需求,還要關注他們終身發(fā)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質(zhì)是人的發(fā)展,教育的過程就是發(fā)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的過程,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個性的成功。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善待并協(xié)助完善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成為他自己,是對學生未來的負責,也是打造他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唯一出路。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教會孩子做人,培養(yǎng)“人”比培養(yǎng)“才”更加重要。我們的教育必須立足于培養(yǎng)一個具備健康人格的現(xiàn)代人。所以,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應當是一種素養(yǎng),是一種大智慧。
二、關注終身發(fā)展,守望生命成長
每次學?;顒?,最讓教師糾結的是:如何調(diào)控好活動與學習之間的平衡,總是在擔心學習會被活動所牽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總是感覺學生因為參加了某項活動而影響了成績。于是,我們總是放不開手讓學生自主行走,我們總是在不經(jīng)意中,不自覺地排斥著各種活動,教學至上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的宗旨,在潛意識中,我們期待著的是只有教學活動,而沒有其他活動的校園生活。
有幸參加石室聯(lián)中的英語節(jié),被他們的投入所驚詫,老師、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活動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預定的目標,也超出了活動本身的含義,由此也讓自己對活動與教學的關系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在兩個班級的英語節(jié)板報中,學生把視點聚焦于非洲兒童,世界關注的焦點。對于這些初中生而言,當他們生活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中,他們會想到苦難嗎?當你與他們憶苦思甜時,他們會有同感嗎?但是當他們在收集、整理資料,制作板報的過程中,對他們心靈的震撼不是我們簡單的語言所能表達、所能傳授的。我們不厭其煩想給學生的東西,不就是這些嗎?從更深層次上說,當這些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用國際的視野關注自己的生命時,他們能不珍惜自己的擁有嗎?那胸懷天下的胸襟,豈不是我們所期盼卻又得不到的東西嗎?難道這不是活動給他們的收獲嗎?
Activities make me feel love.這是學生的心聲,是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是學校舉辦本次活動的目的所在,從這句話中看到活動的效果已很明顯,在活動中,學生已經(jīng)體會到了愛的真諦。在當今社會,愛已經(jīng)逐漸變成奢侈品,當我們感慨社會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缺乏愛心時,石室聯(lián)中通過英語節(jié)這個平臺,以“奉獻愛心,分享快樂”為主題,以“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為口號,他們自編、自演的每個節(jié)目,無不貫穿著愛這個主題,在學生一次次的排演過程中,他們也一次次經(jīng)歷著心靈的洗滌。在活動中,他們學會了欣賞別人,學會了寬容,學會了合作,學會了感恩,學會了自信,學會了愛。
學生要不要參加各種活動?活動真的羈絆了學生的學習嗎?從眼前的利益看,也許答案是肯定的,的確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影響。但是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要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我們是否要有所改變呢?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只為學生的分數(shù),還是為了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為了學生的終身學習和能力的提高?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常常在提,時時在想。那么,在校園生活中,我們是否應該讓學生成為校園生活的主角呢?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真正得到肯定呢?我們不該只關注眼前的活動帶給學生的收獲,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顒訋Ыo學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財富,那是讓他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人生經(jīng)歷,當他們回首往事時,那是他們?nèi)松贸讨械恼渲椋菢拥木К?,那樣的珍貴。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學生跟種子一個樣,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師能做到的,只是供給他們適當?shù)臈l件和照料,讓他們自己成長。”每個孩子都是優(yōu)秀的,不要因為錯誤的一句話,毀了孩子的信心;不要讓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誤了孩子的一生;不要讓無度的溺愛,成為孩子一生的絆腳石。用你的熱情觸動孩子的心弦,用你的愛感動孩子的內(nèi)心,這種心領神會的教育,才是使孩子真正優(yōu)秀的方法。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松花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