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批評普遍存在的時代,這又是一個批評充滿風險的時代;這是一個無法阻遏批評表達的時代,這又是一個越阻遏批評越容易埋下隱患的時代。
近年來,一個非常明顯的社會發(fā)展趨勢就是,公眾越來越積極地在公共平臺參與和討論公共事件,因為公共服務缺位、越位導致的公共危機,往往成為民眾發(fā)表意見和批評的導火索。從去年的“7·23動車事故”到一些地方出現的“蘿卜招聘”,從前陣的什邡事件到天津大火,只要涉及到公共利益,無論安全、腐敗、環(huán)保、城市應急,都會成為民眾熱議的焦點,而其中暴露的問題也極易導致各方的質疑和批評。尤其是當下正在發(fā)生的對北京暴雨的質疑與批評,直指當地政府預防不周、應急不當、救援不力,及公布遇難者名單的拖沓。那么,一方執(zhí)政者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些逆耳的聲音、如何對待這些犀利的質疑和批評呢?
如果說如何面對批評是一種技術動作,那么認清這個時代的趨勢潮流,就是做出正確技術動作的價值基礎。
這是一個批評普遍存在的時代,這又是一個批評充滿風險的時代;這是一個無法阻遏批評表達的時代,這又是一個越阻遏批評越容易埋下隱患的時代。
因為貧富差距、官員腐敗和公共服務不到位等多種因素,“放下碗罵娘”的批評就必然普遍,尤其借助日新月異新媒體的發(fā)展,拇指鍵盤式表達更容易讓直言不諱成為一種普遍存在,這是轉型社會的正?,F象,因為權力還沒有受到有效的制度監(jiān)督,合理的批評就很容易因言獲罪而充滿風險。但在這個時代,任何力量都無法阻遏批評,因為權利意識的覺醒使得表達成為一種內心最自然的欲望,而新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批評插上了無數翅膀,越是阻遏越容易讓內心的怨氣因無法發(fā)泄而更加積聚不滿,整個社會反而像一個越吹越大的氣球。
批評是任何時代都杜絕不了的客觀現實,它作為一種人的情感表達,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普遍而自然。古人曾對如何對待它做過很多嘗試。
春秋時期的鄭國在晉楚大國的夾層里,實現其長期小而不弱、弱而不倒奇跡的,是因為一個叫子產的重臣。子產在歷史上最為美不勝書的就是他對批評的包容。鄭國曾有民眾討論公共事務的場所叫鄉(xiāng)校,常有國人指點江山、針砭時弊,有官員就極其不滿,打算將鄉(xiāng)校一關了之,以便落得個耳根清凈。可子產卻認為:“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逼鋵嵰簿褪悄切├显挘褐已阅娑谛校妓幙嗫诶诓?。正因為如此,小小的鄭國人才輩出,各類人才都能人盡其才、各顯其能,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大國之間而屹立不倒。
說到這里,其實道理再明顯不過了。對于一個人而言,人無完人,自身必然有難以發(fā)覺的缺點,而批評就好像那個指出你缺點的人,就是照出你臉上污點的鏡子,讓你意識到問題的根本是讓你以更加光彩的形象示人,對于一個政府或者官員而言,道理亦然。尤其對于后者,他們在憲法意義上是民眾的公仆,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作為主人的公眾完全有權利對政府及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提出意見和批評,這是現代社會基本的文明規(guī)則,也是一個社會正常健康運行的政治常識。
批評和贊揚一樣,都是民眾表達權利的一種體現,如果只是一味地讓贊揚成為高高飄揚的旗幟,而讓批評成為露頭就打的老鼠,不僅是對政治文明的踐踏,也將會阻遏社會蓬勃發(fā)展向上的生機,人人自危、人人不敢說真話實話、人人都在恐懼中說著言不由衷的謊言,何來創(chuàng)新、何來競爭、何來尊嚴、何來以人為本?
一個包容批評的社會才充滿生機與希望,沒有批評的社會就像沒有啄木鳥的大樹,隱患重重、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