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國家強調培養(yǎng)優(yōu)秀應用型人才,而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當今社會優(yōu)秀應用型人才必備的技能??谡Z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注重話語的適切性即話語的表達是否準確、恰當、適時、切境。話語的適切性的培養(yǎng)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重視語法中的語用成分、重視詞匯中的語用現象、重視語境中的文化語境。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話語的適切性語法語用 詞匯語用 文化語境
話語的適切性(Language appropriateness)是指語言表達的準確、恰當、適時、切境,使聽者或讀者能達到心領神會的效果。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海姆斯(Hymes)就提出在交際過程中應考慮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人們說話時在社會文化意義上的適切性問題。他精辟地闡明了人的語言能力不但包括能辨認和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說出和辨認在語法上不那么正確,然而確是十分適合語言環(huán)境的話語能力,也稱語言的交際能力或社會語言學能力。
一、重視語法中的語用成分
要培養(yǎng)話語的適切性應重視語法中的語用成分。學習語法并不等同于只學習語法規(guī)則、語言形式和句型等。語法的意義在于“使學生能夠準確、有意義、恰當地使用語言形式”。Larsen-Freeman認為:語法包括三方面(語法的三維框架):1)形式、結構,包括詞素、語音、音素形式、句法形式;2)意義、語義,包括詞義及語法意義;3)語用,包括社會語境、語篇環(huán)境、對語篇的設想。這三個方面平行而且互相聯系,任何一方面的改變會對其他兩個方面產生影響。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語法現象的“語用”問題。
例如:英語語法中的進行時態(tài)表示某個動作正在進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中國學生為了彌補自己在語言方面的某些缺陷,或是為使自己的話說得更清楚,常常喜歡說:“I—am asking yOU”或“I alrl tellingyou…”。其實在英語里進行時態(tài)在口語交際中主要是在地位不平等的談話者之間使用的,例如上級對下級。請看例子:一位警官在批評其下屬警察時說:“…Youhave come very close co formalscipline and er I''m warnin’gyou, Barry,this is not the way to go on at all and if ithappens agam’or any thing like”。這種上級對下級的批評用進行時態(tài)“…I am warning you…”用得比較恰當。因此,在口語交際中,要慎用進行時態(tài)。
例如(2):英語語法動詞不定式部分中的“tobe+inE”是用來表示將來行為的結構,但這個結構常與第二人稱主語連用,這時的說話者與聽話者一般是處于上下級的關系,語境可以是發(fā)出指令,如:“You are cobe here by eight,”。因此,在口語交際過程中,要注意語法動詞不定式的這種用法,以免引起英語本族語者的誤會,導致交際失敗。
例如(3):中國人在學語法一般疑問句及其回答時,一般強調要回答的完整。如:
A:Have you brought your book?
B:Yes.I have brought my book.
其實在這段對話中,B的回答雖符合英語語法規(guī)則,但不符合語用規(guī)則,因為在說英語的國家,B的這種完整回答是說話人煩躁不安時的表現,很容易給本族語者一種說話人正在生氣的印象。
由此看來,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語法的形式/結構、意義/語義,更要重視語法現象中的“語用”,要明白為何選擇這一語法形式,在什么場合使用這一形式語法現象等,這樣才能不斷地真正培養(yǎng)英語話語的適切性,進行實際有效的口語交際。
二、重視詞匯中的語用現象
有些英語詞匯看似簡單,但在具體運用時如果不注意其語用問題,會嚴重影響交際效果,甚至會引起交際失敗。
例如(1):你想讓一位外國朋友幫你們照張相片,并簡單地告訴他如何操作,最后在照相之前他為了確認一下,問道:“Shall I just push this button?”你答道:“Of course.”這個回答是令人不愉快的。在漢語中的“當然”的確在語言意義上等同于“Of course”,但二者在語用意義上卻有差別。你本想用“Of course”來表達很肯定的語氣,但卻有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在這種語境下使用這一表達在英語為母語的人聽來是一種諷刺或對其智力的懷疑。不妨用“Exactly.”“Yes.”或是“Certainly.”。
例如(2):英語情態(tài)助動詞“must”,既要學習其字面意義,又要注意這一情態(tài)動詞的具體用法,特別是在口語當中的用法。例如:一位美國人想去黃山觀光旅游,不知道哪條路線最方便,就找中國學生咨詢,學生告訴他:“You must go to Anhui first”。 “must”從中文的字面含義看學生可能是想表達從安徽去黃山是交通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客觀現實,用“must”表示其建議非常重要。但“must”在這種語境中有命令的含義,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這種情況下最好用“have to”或“had better”才符合語言和社交習慣。要明白:“must”在交際雙方相當熟悉時才表示“重要建議”。一般說來,在英語本族語里,“must”用于有根據的猜測,“should”用于沒有根據的臆斷。因此,由于說話者以前與ProfessorBrown交談過,他應該用“must”,而不是“should”。
三、重視語境中的文化語境
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培養(yǎng)識別語境的能力,這樣才能培養(yǎng)英語話語的適切性,有效或準確的表達自己,從而達到交際目的。語境包括:1.情景語境,即話語產生時的周圍情況,包括時間、地點、參與者的關系、事件的性質(話題)、交際方式等。2.文化語境,即說話人或作者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等。在進行口語交際時,識別情景語境比較容易,而要識別文化語境卻需要具有比較豐富的說英語國家人們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識別語境的能力,就應注重學生英語交際文化的輸入,使其能識別文化語境。美國語言學家羅薩利·馬焦認為:“Culture shapes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語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語言既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又蘊涵深刻的文化內容。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交際者互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內涵,便容易產生文化沖突,導致言語交際難以繼續(xù)。
例如:一個美國人邀請一個中國學者去看電影,于是有了以下一段對話:
American:What kind ofmovie do you like?
Scholar:I don’t care,It’s up to you.
American:Since I live here,I can go to any movie Ilike at any time.But if you have any movie particular in yourmind.1 will take you to that.
Scholar:I don’t mind.Any movi。e you like will befine.
這是一個典型的語用失誤的例子。這位學者語用失誤的原因在于,將中國的社會文化經驗用在與美國人的對話中。按照中國的社會習慣,客人通常是跟隨主人的意愿,不想麻煩主人。因此,客人通常沒有任何異議地隨同主人。然而,這位學者是在美國,而不是中國,他應該入鄉(xiāng)隨俗。這位美國主人希望聽到的是諸如“I think 1 would like to see an action movie/a cartoon movie.” ,“I have no idea,Can you me asuggestion?”,“What would you suggest?”,“Anygood suggestions?”之類的回答。
由此可見,學習和了解交際對方的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教育制度、地理知識、倫理道德等等文化背景知識是言語交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得以成功進行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交際文化是指“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社會規(guī)范、禮貌原則、社會語言規(guī)約等。禮貌原則和社會語言規(guī)約在言語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漢英兩種語言的禮貌原則在程度和方式特征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學習者應注重識別語境特別是識別文化語境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交際中話語的適切性,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
結語
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過程中,口語交際能力是我們應關注的問題,而要真正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就要注重語法和詞匯中的語用成分,注重提高識別文化語境的能力,培養(yǎng)話語的適切性,學到地道的英語,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運用地道的英語去交際,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研究項目:本科應用型人才英語應用能力多元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2011GZ005)
山東省教育廳社科項目:語言模因規(guī)律與EFL學習者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JO8WA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