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現(xiàn)在,云霄縣的“開漳圣王巡安”大型民俗活動,都會在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如期舉行?,F(xiàn)場鼓樂齊鳴,人潮洶涌,氣勢相當恢宏。
據(jù)傳,云霄是陳政、陳元光父子設(shè)郡置縣的“開漳圣地”,當?shù)孛癖妼ο荣t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千百年來一直舉辦“圣王巡安”來紀念他們。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三至十五,凡立有圣王廟的城鎮(zhèn)或村社,百姓必然要入廟焚香禮拜,并約請戲班演戲“娛神”,以表達對陳元光及其將佐的尊敬和懷念。
先是“巡城”。繡旗在前引導(dǎo),4名著戲裝的男童抬著一對宮燈先行,接著,神像依次“巡城”:土地神居前開道,繼以元帥馬仁、軍師李伯瑤、王子陳珦、王女陳懷玉、圣王祖母魏敬、夫人種氏,圣王陳元光殿后。抬神隊伍由鼓樂隊簇擁,伴以鑼鼓笙笛。所到之處,鞭炮爭鳴,百姓紛紛擺設(shè)香案桌于各路口恭迎。另外,如果有人是當年新婚,或者新生男兒,必恭請神像來到自家門首,置香案、供獻金棗茶。禮拜畢,主人盛情請?zhí)裾?、鼓樂隊手吃蜜金棗、烏龍茶等。這么做,是為紀念當年開漳將士創(chuàng)建漳州后,常年帶兵在閩南各地巡察,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恩德。
接著,是“鑒王”。神像巡城完畢,便集中排列于供桌前,那時鼓樂聲聲,香案高置,供桌蟬聯(lián),供品如山。各家各戶又另備酒肉糕果,紛紛前來獻供禮拜。
而貢品制作的精妙令人嘖嘖稱奇。通過民眾的巧手,雞鴨魚肉等“家常菜”便有了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濃厚的鄉(xiāng)間氣息。他們將肥肉片精心粘成2米來高的“肉柱”,當?shù)厝朔Q“擺菜碗”,在“菜碗”上纏上紅色彩帶,頂部插著青翠欲滴的榕葉,中部分別綁上海參、鮑魚、人參等山珍海味,紅、白、綠相間,蔚為壯觀;將木耳貼到豬肚上,做成“?!钡脑煨?;金針菇變成了“蓑衣”,披在閹雞肥碩的身體上,閹雞變成了“漁翁”;以面粉、糯米粉及蔬菜類捏塑而成的飛禽、海產(chǎn)品形狀工藝供品栩栩如生,還分別塑有“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字樣。
到了午后,便是“走王”活動。當祭拜獻供盛典進行至高潮時,由村社中之耆老帶領(lǐng)預(yù)先選定的數(shù)十個青壯男子,每6人編成一組,各組共擎一尊巨型木雕神像,列隊待發(fā)。起點與終點各有兩位禮炮手,專門司事放“三拜槍”(即三聲連響的禮炮,由鐵管制成,裝火藥燃放),而神像前另有兩人鳴鑼開道,其后又有一個執(zhí)羅傘者撐遮神轎,值聞鼓擂炮響,各組民眾分別共舉各尊神像,協(xié)力疾速奔馳如飛,至終點時停止,禮炮再連鳴三聲。這一環(huán)節(jié)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年開漳將士馳騁疆場的威武雄壯場景。
過去,像這種民俗活動曾被列為封建迷信活動而遭禁止,但實際上往往是禁而不止。2005年1月1日,福建省頒布實施了《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對一些民間活動進行松綁和正名。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圣王巡安”民俗榜上有名。事實上,“圣王巡安”形式古樸典雅,民間信仰氛圍濃厚,參與人數(shù)眾多,舉辦時間固定,祭祀方式雅致。它以紀念歷史上對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的名人為主題,綜合展現(xiàn)了閩南古建筑、雕塑、刺繡等工藝的風格與生活習慣的特征,印證了唐代初期中原地區(qū)向閩粵沿海大規(guī)模移民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