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者,公民社會研究者
受臺灣《漢聲》雜志的委托,去年年底,我開始研究龍文化,從中才發(fā)現(xiàn),許多以前以為鐵板釘釘?shù)氖虑樵瓉聿⒉豢孔V。
小時候,教科書講到龍的起源是各部落圖騰的結(jié)合,那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這個說法其實起源于聞一多,他考證出伏羲女媧就是龍,大禹、夏啟、共工、匈奴都繼承了龍圖騰。古傳的禹步舞就是單足動作,形如蛇跳。蛇(龍)圖騰的夏被玄鳥圖騰的商征服后,民族四散,往東為百越,往南為苗,往北為匈奴?,F(xiàn)代基因?qū)W也證明有龍祠、龍會、龍祭的匈奴確是夏朝人的后代。
根據(jù)聞一多的推斷,龍是以蛇身為主,吸收各民族圖騰的共同圖騰。但這說法靠不住。因為商代的龍還是蛇身加角。西周才出現(xiàn)又像云紋又像足的四肢,比圖騰時代還早。其實在夏代,古書記載“執(zhí)玉帛者萬國”,夏只是眾國共主而已,哪有一統(tǒng)的說法。錯不在龍,錯在我們大一統(tǒng)的思維。
龍如果不是起源于各圖騰的綜合,又起源于何處?學(xué)術(shù)界至少有三種說法,一是閃電說,龍的發(fā)音就是雷聲隆隆。古先民對閃電恐懼,認為是一種動物,能帶來雨水豐收。這是龍屬水性動物的起源。《漢說文解字》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是不是閃電特性與雷的季節(jié)?
一種起源是娃娃魚,彩陶權(quán)威專家張朋川認同此說。他認為半坡娃娃魚彩陶、山西陶寺彩陶蟠龍紋與商代龍紋一脈相承,娃娃魚也是周民族的神魚,人手,嬰音,古時長達一米七,龍于此轉(zhuǎn)化來。
一種則認為是鱷魚,左傳中記載:人們在郊外見龍,甚至夏代有專門養(yǎng)殖龍的部落,名叫劉累的人養(yǎng)龍,死了一條龍便做成龍肉砂鍋獻給夏王吃。這也許證實龍是現(xiàn)實當(dāng)中的動物。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的綠松石龍頭確像鱷臉。鱷魚冬眠春天伴雷聲而醒。古灣鱷可達七米。
了解了龍的起源,接下來你就會發(fā)現(xiàn),龍是歷來皇權(quán)象征也是不靠譜的,龍的皇權(quán)化起始于漢朝。
漢畫像常見一幅畫——泗水升鼎,說的是秦昭王與楚王找九鼎,秦昭王找到八個,還有一個找不著。話說有一天,在泗水河中浮起一個鼎。秦昭王趕緊叫人拉上來,快上岸時,鼎中竄出一條龍,把繩子咬斷,鼎從此不見了。這個故事意為秦少一鼎,所以只能暫坐天下,不得長久。請問這泗水又在何處?
在徐州,劉邦做的第一任官是泗水亭長。你全明白了吧。說劉邦是大蛇與他媽生的,說劉邦斬白蛇是赤帝子斬白帝子。這是一種國家宣傳 。正式稱龍子天子是漢武帝。
但漢政權(quán)并沒有壟斷龍。漢守陰陽說,認為人死后有魂魄,魂上天庭,魄留墓中,龍就是引導(dǎo)魂升天的神物。故漢墓中多有畫龍引升的帛畫。
皇家對龍的壟斷是從明代開始的,五爪龍民間不能用了,對龍狂熱崇尚則是清代。有沒有發(fā)現(xiàn)——權(quán)力來源不穩(wěn)定的王朝對龍就很迷戀。劉邦是第一任平民皇帝,朱元璋小和尚出身,清代是異族武力奪天下?!埦瓦@樣被利用了。
但是在民間,龍始終是活生生存在著,主要是求雨用的。一旦求不成雨,老百姓火了還會把龍王爺給砸了。在民間看來,龍簡直是勞動模范了。龍專門負責(zé)接送成仙者上天,做著司機工作。也許成仙者剛成精靈,還不會怎么飛,需要龍接送,龍相當(dāng)于奔馳600。有的成仙者講文藝腔,就要換成仙鶴。龍還會因為干活太累要逃跑,這時上天要用雷電擊打,民間叫天取龍。四靈(龍鳳麒龜)中就龍最苦,也許其它三位都沒啥本事,龍卻是飛得快又會下雨。于是有人說就像司機沒有秘書吃香,龍也是勞碌命。在老百姓眼中,龍倒是平常稀松可以拿來開開玩笑的。
那個兇惡的龍年郵票確實不佳,“文化大師”馬未都出來說,龍總是很兇惡的,越是盛世如明成祖、康熙朝越是兇惡。這實在是胡話,起碼我的研究找不到這個根據(jù)。只知道,正面龍在器物上第一次出現(xiàn)是明崇禎朝。
龍的故事讓我想到在文化上,我們有多少假話、空話,多少馬未都?中國傳統(tǒng)在我們眼中是糊成一片,教條空泛,而不是本來面目。真的文化需要文化工作者出于公益心細細梳理。